协调发展理念与中国道路的新标志
2017-04-15辛远
辛远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协调发展理念与中国道路的新标志
辛远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的理论回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能够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其中,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对协调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基本内涵及当代意义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真正的把协调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走中国道路的具体实践中,以此引领中国道路的新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时代背景;中国道路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理论创新,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其中,协调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蕴含着深刻的问题意识,是对现实的一种理论回应。深刻理解协调发展理念,必须了解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要求以及提出的内涵、当代意义,最终要把协调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走中国道路的具体实践中。
一、协调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并且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和谐、不协调因素。中国成就往往与中国问题相伴随而产生,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应该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制定措施来调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因素。社会中出现的不协调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而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
(一)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而且东中西部发展也不平衡,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资源的占有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城市居民享受到比农村居民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尤其在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均,而这些方面的差距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差距,在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党和国家的政策倾向是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发展内陆地区。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充分重视内陆地区的发展,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中西部地区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更好的平衡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扩大趋势,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不协调。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医疗方面。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甚至出现因病返贫以及城乡之间医疗设施不均等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医疗资源不丰富,医疗设施的建设速度落后于经济建设的速度。二是在教育方面。出现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甚至有些城市出现通宵排队为子女办理入学户口。虽然教育部出台一些政策来保障教育资源公平,例如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以及一些优惠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等措施,但这一措施并不能够起到长久保障作用,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人们依然会选择城市中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三是在文化方面。长期以来,人们的消费习惯是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另一方面是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程度与经济快速发展也不相适应,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文艺事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文艺事业的发展在真正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我们继续推进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努力缩小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一现状。
(三)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不协调
改革虽然使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发展速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年来,各地出现了许多由于粗放型经济导致的环境污染的状况,例如一些重工业城市出现大气污染,甚至出现严重的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一些工厂的废弃物排放致使生活用水污染,使得人们的生活用水质量遭到严重破坏;以及私家车的大量出现导致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的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深林草场退化,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等等。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虽然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方式,但是我们依然会看到各地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及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目标不平衡不协调等情况。
(四)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直都被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发展。之所以如此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现阶段出现的多元化思想以及社会风气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思想倾入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而在新时期,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更加隐蔽的精神文化侵略。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富裕起来了;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文明并没有随之充实和提高起来,需要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经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协调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一)协调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1.协调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协调发展理念不仅是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升华,而且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了协调性和安全性,是新一代党中央集体领导智慧的结晶。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今时代背景、实践要求所做出的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不仅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而且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以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2.经济发展要兼顾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是针对现实中的不协调、不和谐的社会因素所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协调发展理念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同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以及经济建设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这四个方面都要协调发展。
3.动态中保持协调发展结构的优化平衡。协调发展并不是强调发展的一致性和同步性,而是强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动态中保持结构平衡与协调,增强发展的稳定性与结构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增加现实的可依靠性。中华民族提出两个百年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的“全面”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经济总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社会整体结构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并相互促进以此来协同创新发展。
(二)协调发展理念的当代意义
1.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不平衡不协调因素的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落后。这些因素的出现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蒙上阴影。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党要立足现实,勇于正视现实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目的是使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协调,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现实的可能性,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体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实惠。
2.协调发展理念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为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意见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允许落下任何一个人,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正是对现实的迫切回应,不仅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是能够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发展。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不仅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精准扶贫、专项扶贫等政策,而且又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持续性。
3.协调发展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近年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并且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不协调因素。例如:暴力冲突事件、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等。究其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协调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党和国家在认真分析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以此来调解上述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只有着力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三、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必须落实到走中国道路的具体实践中
(一)增强广大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党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报告还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可见,道路是关系全党全国人民生死攸关的关键抉择,之所以如此强调道路的重要性,是因为要对当今社会现实作一种深刻回应。
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一个现实国情,中国共产党提出的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进入了决胜阶段。要在这短短的几年内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发展中的短板,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相互协调发展。如今,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需要做出更大努力。中国共产党对这些问题进行清醒的认识后,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安全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强广大人民走中国道路的信心。
(二)用协调发展理念处理好社会各方利益关系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经济飞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发展起来的中国同样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正如邓小平晚年就预料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会比不发展时候少。改革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中国改革举步维艰,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要破除改革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各方面的体制和结构改革。要进行体制和结构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人民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中国梦”,现阶段,中国梦就是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逐渐在社会中凸显出来,特别是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分化等现象。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需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等因素的出现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现实的情况需要更加坚定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需要用协调发展理念来指导人们的行动方向以及协调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
中国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创新的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有之路。当前,在全国人民坚定地走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些新情况,针对现实中出现的不协调、不稳定因素,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用协调发展理念来指导社会实践的发展,是实践走中国道路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和新标志。
[1]李健.“中国道路”的全面内涵及其经验总结[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6).
[2]吴小妮、王炳林.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3]韩振峰.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4]郗戈.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版),2016(3).
[5]程美东.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当代中国未来发展[N].光明日报,2016-03-15(06).
G623.5
:A
:1673-9884(2017)01-0048-04
2016-11-01
辛 远,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