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7所高校为例
2017-04-15高巍巍
陆 攀 高巍巍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7所高校为例
陆 攀 高巍巍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通过对安徽省7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主流信仰仍是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但信仰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社会大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建议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队伍,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拓展教育方式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净化社会大环境以巩固教育阵地。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建议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大学生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信仰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调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与信奉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信念体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信,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以及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等内容。基于此,课题组主要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情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认同情况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满意度,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法
2016年5月~6月,课题组对安徽省的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铜陵学院、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七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问卷填写采取即发即收的方式,发放问卷1560份,其中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7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0份,其中高职院校回收有效问卷744份,本科院校回收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回收率为96.15%。另外,还抽取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进一步佐证有关问卷调查结果。课题组分别对问卷进行汇总统计及分析。调查显示,本科生和高职生对问卷有关问题的问答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分析
1.主流信仰仍是马克思主义,但信仰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调查显示,86.1%的学生认为人是需要信仰的,并且有64.2%的学生坚信自己有信仰。在问及“您信仰马克思主义吗”这一问题时,选择“信”的占57.7%,选择“不信”的占42.3%。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学生中的主流信仰。值得注意的是,仍有42.3%的学生选择“不信”,这说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外,在选择“您认为大学生中信仰什么的人越来越多了”的问题时,除了马克思主义仍然排在第一位以外,其余的依次是实用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宗教等,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倾向明显。
2.共产主义信念仍占主流,但态度模糊或信心不足者也不少
调查显示,有55.7%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最终能够实现”,但也有21.1%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美好愿望很难实现”,甚至还有4%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 “纯粹是空想永远不能实现”,另外还有19.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这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在学生中还是占据主流,但有不少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信心不足,还有一些学生持模糊甚至否定态度,这说明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紧迫性。
3.多数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少数学生认识偏差
在问及 “您认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时,有69.2%的学生选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并适应中国国情”,但也有7.4%的同学认为“与资本主义趋同、没有多大区别”,还有 7.9%的同学选择“无所谓是姓‘资’姓‘社’”,另有 15.5%的同学选择“说不清楚”。这表明大多数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认同的,这有利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坚定同学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对中国梦的认识上,有60.6%的同学认为中国梦是“现实的、一定能够实现”,但也有8.9%的同学认为中国梦是“空洞的口号和标语”,还有7.9%的同学认为中国梦是“国家民族梦、与个人关系不大”,另有22.6%的同学选择“说不清楚”。这表明大多数同学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有信心的,对于少数学生中存在对中国梦认识的偏差,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以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共识。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从调研情况看,各所高校都能按照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的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度重视的,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学生中的主流信仰,不可否认,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要性得到多数学生认同
在问及“有无必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23.3%的同学选择“非常有必要”,56.2%的同学选择“有一定的必要”,16.2%的同学选择“基本没必要”,4.3%的同学选择 “完全没必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两项合计占被调查学生的79.5%,表明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是认同的,这有利于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
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满意度一般
在问及“您对目前大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满意程度”时,7.1%的同学回答“非常满意”,25.3%的同学回答“较为满意”,52.7%的同学回答“一般”,10.8%的同学表示“不太满意”,4.1%的同学表示“非常不满意”。回答“一般”的比例最高,已超过被调查学生的半数,并且还有少部分学生直接选择了“不满意”。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的效果亟待提高。
3.社会大环境是影响信仰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
在问及“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的最主要原因”时,39.6%的同学认为是“社会大环境”,19%的同学认为是 “教育内容”,24.5%的同学认为是“教育方式”,16.9%的同学认为是 “学生自身原因”。调查显示,虽然社会大环境是影响信仰教育效果的最主要原因,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教育教学自身方面的问题更不容忽视。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
(一)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1]应当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传播者和讲授者,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在信仰方面不仅应是其他教师的表率,而且更应是学生的表率。如果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都对马克思主义不信仰、怎么能教育引导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信仰层面的要求,而且是纪律层面的要求,国家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高校要通过政治学习、培训、研修等各种形式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潜心治学治教,在自身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教育和影响学生,做到理解马克思主义、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三者的统一。
(二)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
目前高校按照“05方案”的课程设置,在本科院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门必修课。专科院校虽然只开设了上述必修课的前两门,但后两门课程的有关内容在教学中也要适当穿插在前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因为对专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国史、国情的教育也不能缺少。另外,“05方案”还要求本、专科院校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说,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和灵魂,是课程教学的主题主线。但现实中,在教育内容上信仰教育被矮化为知识教育的现象较为突出,并且教材中直接涉及信仰方面的知识也不多,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提升”和“转变”,积极引导学生把对理论的掌握和确信上升为信仰层面,把信仰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理想信念的有关教学内容,多用些教学课时,全面讲授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等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信仰以及社会主义的法治信仰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把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理解、掌握,上升为对真理的确信和信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信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要特别注重采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直接感悟理论和真理的力量,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三)教师在课堂讲授基础上要拓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方法
目前,课堂讲授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对这种单一方式并不满意,影响了信仰教育的效果。教师要积极拓展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一,注重生活化的教育。罗素曾说:“绝大多数人信仰上帝,是因为他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受到了这种熏陶,这才是主要的原因。”[3]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教师要尽力把信仰教育内容渗透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如把信仰教育的内容渗透于校报、校刊、校园网、广播站的日常宣传中,渗透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第二,加强体验式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和伟大。如通过观看革命影片,体验先烈们的革命精神;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先烈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情怀和坚定的信仰;通过模拟革命场景、演出革命小品剧等让学生切身感受信仰的力量。第三,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第四,注重网络教育。大力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阵地建设,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信仰教育,实现网上和网下、传统方式和现代方法相结合。
(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自我教育能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信仰选择。因此,除了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主动性以外,还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4]要激发学生渴求真理的愿望,启发信仰自觉,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各种信仰的比较,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不断净化社会大环境以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阵地
社会大环境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国内存在的腐败以及社会不公等问题直接影响信仰教育的效果。净化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优化高校内部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解答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不是空洞的,信仰不纯是精神的慰藉。第二,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5]。目前,教育不公、就业不公、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在学生资助、评选评优、就业推荐等方面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第三,坚决杜绝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腐败。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党和政府的看法,使信仰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杜绝发生在校园里的腐败,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 OL].http://www.edu.cn/jiao_yu_zi_xun_488/20081013/t2 0081013_332262.shtm l.
[3][英]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4][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0.
[5]温家宝: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3-14/2168147. shtm l.
G641
:A
:1673-9884(2017)01-0018-04
2016-09-30
2015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Q2015D03);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5年度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项目(2015jxtd087)
陆 攀,男,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