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品价值与阶层身份
——身份标签的形成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身份

高 畅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商品价值与阶层身份
——身份标签的形成

高 畅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如何界定我们的身份?我们因何而聚集?中国有句古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那么,我们因何而聚集在一起?我们又是怎样界定自身与身边人的身份呢?本文以商品作为出发点,研究商品如何在市场社会中与阶级身份相互连接并最终成为其代表的过程加以分析。

身份;标签;商品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偏好穿一身牛仔裤和休闲衣服,而这样的服装标准历来都是广大下层人民的标准搭配,因为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承受高档服装的昂贵面料和做工,但是身在上层的精英人员也对下层人民舒适休闲的服装情有独钟很快引发了一场混战,这类商品仍旧是下层社会的代表,只不过是精英的“品味”高而不拘小节,我们不难看到,商品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生活品那么简单,而是承担了更深层的身份符号的意义。

一、商品与符号

列为斯特劳斯从人类学入手,试图寻找到一种更具有学科普遍性的方法结构,我们可以根据结构主义理论,分析纷繁杂乱的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研究这些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诠释整个社会这个整体部分,存在于本质之上的浮华光影是很多的,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之下,社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是本文希望就这一观点来对现象背后的商品价值与身份特征的联系问题进行分析。

早在20世纪我国的许多学者都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大量的资源进入市场并接受价格机制的调控,传统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我觉得,在当今的文化研究上,过多的研究夸大了商品在市场和在思想文化建构方面的作用,这是将商品妖魔化的一种现象,正如郑也夫在《后物欲时代》中所提出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追求商品的价值可能会成为一种更新的更高端的追求,人未必是受其控制的,而是有可能是追求更高端的生活目标,也就是所谓的“牛逼”。[1]而我们现今并不是要讨论在转型经济下商品被赋予的不同含义,在我看来,商品具有两种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那么,并非是商品进入市场后被赋予更多的符号,相反,商品一直都是背负有一定的文化或是崇拜符号的责任的。波兰尼在《大转折》中对人类的经济生产方式做出了3种类型的概括,即市场经济、再分配经济、互惠经济。在市场经济上尚未成型的情况下,夸富宴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宴席上,主人请来四方宾客,故意在客人面前大量毁坏个人财产并且慷慨地馈赠礼物,其形式可以是大规模地烹羊宰牛,也可以是大把地撒金撒银,目的归根到底只有一个,让那些受邀而来的宾客蒙羞,从而证明主人雄厚的财富和高贵的地位。[2]这对于部落里的贵族来说,不仅仅象征着权力和奢侈,也是用来确定部落内部等级秩序的一项义务。可见在再分配时期的经济的条件下,商品就承担了权利以及秩序等级的象征。另外,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早期,我国采取资源配给的方式,不同商品资源的供应再次承担了阶级分层的任务,可见就我国情况来看,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消费品除了运用于交换以外,都承担了象征意义的符号。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就是商品以来所带有的符号能够将人们聚集起来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人们趋之若鹜的相应这种号召。

二、格调与阶级

在《格调》一书中,作者说出社会等级是高度敏感的,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东西。底层的人们乐于相信。蹦极是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作为标准的生活在中层的人们承认金钱与等级差别有关,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同样重要越接近上层的人们越认为品味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是判断,等级身份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对金钱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则不加考虑。相似背景职业在美国这个等级敏感的国度,似乎将这种身份的象征寄托于文化用品,如吉他与小提琴等等,所以就这点来说,苹果总裁穿牛仔库可能在其他阶层来看,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而下层劳动人民穿着则为他们打上了耻辱的标签。

韦伯将地位划分为于社会声望与社会化程度,以此来作为标准。上层阶级的人从不随意的恭维或是炫耀,不随意质疑他人是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极高的修养,上层的贫民,致力于金融政策巧取豪夺的广告和大众文化速食品等等,对广告和商标具有高度的敬意。中层平民更热衷于串亲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监督时间以工资是成反比的,更具有顺从性。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似乎不存在阶级的问题,对于阶级斗争的思考也早已不是当今的议题,但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阶层是通过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阶层划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制度性而导致的,在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下,资源的价值分配和福利的配节均以政治权利为基础,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塑造了一个新的阶层,直接分配的官僚阶层与其他与所有其他的社会团体相比,这个阶层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与更高的经济地位。不同的社会地位与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资源息息相关,所以韦伯也曾经指出,市场机遇对于个人命运具有普遍性的决定性意义在这些意义上阶级地位,最终即是市场地位。在我们国家,国家分层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随着政治与市场的双重转型,我国的阶级分层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但由于我国的社会阶层流动是在制度下由上,向下完成的,那么不难分析,对于上层政治性经营人才人们是很难进入的。而这一特定群体的行为逻辑也是自成一派的,从近几年来看,辽宁的城乡二元结构化还是很明显的。我们是否能够认为,在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之下,处于下层或是中层的人们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自己的精神不断的发生扭曲,而这些都将在对商品的追逐中看到。

三、消费产品偏好

在中层的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对商品标志的追求,在《格调》一书中指出似乎只有处于下层或是中层的阶级对商品标志情有独钟,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的,对于外国品牌的青睐远超乎我们的想象。[3]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就是文艺小众式的消费品,这种商品大多采取文化宣传的方式宣扬一种有别于主流追求的正能量世界观,同样这股清流也得到了为数众多的追求者,在这其中可以看出,广大的消费者都在追求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不关乎阶级。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都是儒家思想,正如南怀瑾所指出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人过去甚至当今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几乎无一例外的产品所宣扬的价值观都与此相关,正如可口可乐所宣扬的新年团圆乐。

四、聚落与交往圈

首先,我们从商品聚落来看,诸如锤子手机和坚果手机这类手机,但是由山寨转型最成功的莫过于小米手机了,小米手机采取国内中高端的配置但是以中低端手机的价格卖出,性价比居于国内手机的最高端。小米手机采取特别的营销方式,创新的采取互联网的饥饿营销,在进行一定的宣传之后进行限量定制,在固定时间内发放固定的数量,消费者需要想尽办法来获取商品,消费商品主要集中于年轻的消费者,主打“发烧”,并且迅速建立相关论坛一起讨论关于系统升级和技术相关的资源,购买手机的消费者们可以不断的进行交流,这种营销方式使消费者体会到了一定的购买乐趣并以最快速度形成团体聚落,这是最典型的由于商品购买而形成聚落。不可忽略,主打“技术宅”的方式,采取年轻人创业的价值观文化传播宣传,这种营销方式的确在最快的时间内吸引到最多人的关注,但是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在手机市场中,有针对上层消费者的定制手机,还有中高端的符号型手机,针对下层和中下层的消费者却没有足够的定位,中层阶级的消费者在消费之中很难寻找到自己的消费定位,而小米手机所体现出的年轻活力价值观与技术交流方式无疑为消费者在其中找到定位。中高端的手机是身份的象征,但是消费者对于小米手机发烧的热情似乎已经走到了类似于郑也夫所说的追求“刺激”的“牛逼”状态,但似乎也不尽相同,这更像是无法融入到上层社会中的人们寻找到的适合自己“牛逼”的身份。在与高端的身份符号打交道时仍旧不会感到拘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而为什么会形成聚落就更好理解,除却商家的故意为之外,人们在追求身份符号之外,还有顺从的心里效应,人们渴望得到身份的认同,需要他人的承认,这在中层阶级的人群中更是普遍。而在今天我们快速发展的经济中,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是一个以大规模生产和分销,以现代为主要特点的经济,所以在奢侈品消费上,富人们只能维持相对短时间内的领先地位。富人无法通过独占炫耀性的新产品来保持其消费领先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较高收入找到一个出口,即为他们找到一个更好的身份象征。所以他们更注重产品消费的品质。这也解释了,他们将消费更多的放于古典家具消遣娱乐,或者是名贵的美酒等等。

我国的社会等级划分相对闭塞,在市场阶级中占据资源支配的是政治精英,在我国的社会中仍旧是强关系的社会,下层精英向上层流动困难重重,身份背景在强关系的交往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优势的势力未必就是社会的精英流入上层,拥有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自然转向了商品。换一种说法,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进入上层阶级的通行证,在泡沫繁荣的背后,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浮华之风,但是却不一定会在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不良的风气,毕竟物质水平的提高是仍旧有利益所在的,似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只有高档消费的持续发展才会使大众消费能够持续,可以说正是这些高档消费养活了更为下层的人们,推动了这个社会的缓慢运行,尽管这些不同的圈子宣扬自己代表着不同的世界观,这些世界观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也许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问题。

[1]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7.3

[2]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M].2007.5

[3]保罗·福塞尔.格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1998.12

高畅(1993—),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社会学硕士,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

猜你喜欢

身份
停下!请接受身份核验
乡镇干部如何摆脱“身份迷茫”?
假如,我是你——当你和父母互换身份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我的身份变幻莫测(外一首)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