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小特产』向『大产业』跨越
——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7-04-15薛英杰
薛英杰
推动『小特产』向『大产业』跨越
——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薛英杰
近年来,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食用菌产业由“小特产”向“大产业”快速跨越,加快了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2014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农发资金8.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工商资本、金融资本25.6亿元,扶持龙头企业21个、农民合作社52个;支持建设食用菌菌包厂24家,年产菌包9亿袋;扶持新建食用菌棚室5542栋,年产黑木耳(干品)840万公斤,产菇类产品(鲜品)1896万公斤;带动2.1万户菌农从事菌业生产,户均增收2.4万元,带动临时务工人员7.56万人,人均增收1.4万元。
一、发展食用菌产业,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小特产”向“大产业”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原料供应有保证。我省林区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年产树木废弃枝桠、木材加工等剩余物4000万吨以上,同时每年从俄罗斯进口木屑,木耳、猴头菇等木腐菌栽培基料较为充裕。我省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秸秆年产量达1亿吨以上,其中玉米秸秆7200万吨、豆秸865万吨、稻草2870万吨,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可以发展双孢菇、鸡腿菇、草菇等草腐菌生产。
(二)生态条件有优势。我省属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食用菌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有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转化,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优质食用菌的产出率高于南方省份。我省食用菌栽培区域多为林区、山区,没有重工业及环境污染,加之气候冷凉,极少发生病虫害,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杀虫、杀菌化学药剂,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可以达到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林区、山区负氧离子含量高,一些区域属纯山泉水灌溉,生产的食用菌营养丰富,品型优、口感好。据权威部门检测,我省生产的黑木耳多糖含量比国内其他地区高出10%以上,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其他地区。
(三)技术支撑有依托。我省拥有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一批从事食用菌创新研究的专业院校和民营科研单位。近年来,相继在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保藏、食用菌栽培基质综合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黑木耳小孔挂袋栽培、食用菌深加工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对支撑推动全省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市场销售有潜力。从国内市场需求看,黑龙江夏季食用菌生产优势明显,我省产品种类、数量逐年增加,可缓解南方省份盛夏食用菌市场季节性供应短缺问题。从国外市场需求看,俄罗斯食用菌市场需求量大,目前俄方产量仅占本国需求的20%。黑木耳、猴头菇等产品,成为我省食用菌的响亮品牌,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已出口俄罗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2016年我国食用菌产量3972万吨,预计2020年我国食用菌市场销量将达到5022万吨,发展食用菌市场空间巨大。
二、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扶持,助推我省菌业成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发挥了日益突出的作用
(一)从点到面扶持食用菌产业,助力贫困县脱贫攻坚战役。2014年以来,全省投入农发资金2.76亿元,在贫困县实施食用菌产业项目24个,带动贫困户4660户实现脱贫。一是在汤原先行示范。从2014年开始,连续四年累计安排农发股权投资5000万元,支持亮子奔腾公司打造黑木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贫困户批量脱贫。目前,亮子奔腾公司已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占地16万平方米的菌包加工厂1家和500栋棚室基地1处,三年来共为菌农提供高品质黑木耳菌包9000多万袋,带动汤原棚室基地发展到1500栋,拉动菌农直接增收1.35亿元,2016年通过黑木耳产业已使全县1050户2600人如期脱贫。亮子奔腾公司开创了我省自动化、机械化、工厂化生产优质菌包的先河,趟出了一条带动大批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的新路子。二是在桦南、佳木斯郊区拓展。2016年,投入农发资金2600万元,支持桦南、佳木斯郊区分别建设黑木耳棚室200栋、280栋,带动247户菌农从事菌业生产,安排下岗再就业人员1000余人。同时,亮子华腾公司在桦南投资2.3亿元,其中农发股权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黑木耳菌包厂,目前已开始生产,预计年产菌包达到1亿袋。三是在符合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贫困县铺开。2017年,省农发办复制汤原产业扶贫模式,由佳木斯地区拓展到绥化、齐齐哈尔地区,扶持海伦、明水、望奎、青冈、兰西、拜泉、龙江等贫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投入农发资金1.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工商资本8.4亿元,引进9家龙头企业落户贫困县,每个县建设1家菌包加工厂,这些项目达产后年产菌包可达6.5亿袋。同时,在贫困县配套建设棚室基地4200亩。
(二)从无到有扶持食用菌产业,促进龙煤集团分流转岗职工安置。以食用菌产业为抓手,促进龙煤集团分流转岗职工安置。2016、2017两年,投入农发资金2.46亿元,扶持四大煤城及林业、森工系统食用菌产业项目16个,提供就业岗位6831个,促进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社会稳定。一是扶持四大煤城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投入农发资金,在四大煤城建设花菇、黑木耳、金针菇菌包加工厂3家,配套建设棚室栽培基地8处,新建棚室1131栋,提供就业岗位5831个。双鸭山岭东花菇生产园区,2015年由上游农民合作社创建,岭东区于2016年9月引进双瑞生物科技公司入园建设。目前,岭东花菇生产园区已完成投资2.26亿元,其中农发投资7000万元,建成年产3000万棒菌包厂1家,新建棚室550栋,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投入农发资金2000万元,扶持鹤岗市引进的鼎尊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年产菌包能力达到5000万袋,2016、2017两年已生产菌包2900万袋,产品覆盖鹤岗、伊春、绥化等地,直接安置转岗分流职工402人,间接安排就业达千人以上。二是扶持林业、森工系统发展食用菌产业。林业、森工系统发展食用菌产业资源条件优越,同时承载安置龙煤集团转岗分流职工任务。省农发办组成专题调研组多次深入林业、森工系统考察论证项目,确定集中部门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安排农发资金1.56亿元,在榆林、七星、沾河、鹤北、大青山5个林场扶持建设黑木耳生产基地4处、菌包加工厂1家,新建棚室277栋,安置就业人员1000人。
(三)从小到大扶持食用菌产业,推动林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大小兴安岭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面临产业转型。农业综合开发因势利导,大力支持伊春、大兴安岭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促进林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四年来,投入农发资金1.32亿元,扶持林区食用菌产业项目14个。一是支持伊春发展食用菌产业。投入农发资金1.1亿元,扶持“伊林”“黑尊”等龙头企业发展菌包生产,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菌包8000万袋。在新青、友好、铁力、嘉荫等地配套建设棚室2420栋,带动职工5830人增收1.28亿元。二是支持大兴安岭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投入农发资金2200万元,扶持地直、塔河、漠河建设黑木耳生产基地3处、花菇生产基地1处,年产黑木耳、花菇107万公斤,带动职工2050人增收4250万元。
(四)从多到精扶持食用菌产业,助推牡丹江菌业提档升级。经过多年发展,牡丹江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41亿袋,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被国际食用菌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分别授予“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称号。近年来,牡丹江食用菌产业面临提档升级的紧迫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围绕牡丹江市菌业存在的“短板”精准发力,助推其由多到精、由大到强,向更高层次迈进。四年来,投入农发资金1.22亿元,扶持牡丹江食用菌产业项目16个。一是助推“全国黑木耳第一县”东宁提高菌包自动化生产水平。东宁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10亿袋以上,但“小作坊”生产菌包数量较多,影响了黑木耳产量和品质。扶持黑尊生物科技公司、佰盛食用菌公司建设现代化菌包生产线,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农发投资1700万元,极大地提升了菌包生产水平,年产高质量菌包1亿袋,为“东宁黑木耳”获得地理标志及全县黑木耳产业提档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扶持“中国猴头菇之乡”海林建设高标准食用菌产业园区。海林是全国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该市猴头菇享誉国内外。2014年以来,投入农发资金6200万元,撬动金融资本5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8150万元,引导农民筹资投劳2000万元,建设海林食用菌产业园猴头菇园区和新民河猴头菇产业带模范村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棚室800栋,建设高标准菌包厂1家,配套全机械化菌包生产线,使“富源”“宏宇”等10户企业受益,并建立“颐和”“亿丰”等5个电商平台。三是支持“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市”穆棱整镇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穆棱食用菌产业具有良好基础。近年来,该市在下城子镇规划建设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从2014年开始,连续投入农发资金支持下城子镇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悬羊”“中新”“新民”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同时支持东北一林公司和致强食用菌公司建设菌包厂10家,新建棚室610栋,形成了以悬羊村为中心,带动全镇整体推进的食用菌发展格局。园区总投资1.2亿元,其中农发投资2250万元。2017年上半年下城子镇食用菌栽培达到8100万袋,实现纯收入1.1亿元,带动全镇1800多户从事菌业生产户均增收5万元。四是推进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开拓国内外市场。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扶持食用菌加工企业,助力牡丹江拓展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连续三年投入农发贷款贴息资金550万元,扶持北味集团推进精深加工,开发保鲜产品、初级产品、休闲食品及高科技产品四大类200余种产品,年加工食用菌5万吨,创建了“北味”“威虎山”“农品天下”等知名品牌,产品覆盖全国,并出口25个国家和地区。投入农发资金1500万元,扶持“中龙食品”提高加工能力,生产食用菌产品20多种,年加工食用菌1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进一步聚焦发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我省向食用菌强省转变,应瞄准“一个目标”,构筑“一个格局”,加速“三个转变”,推动食用菌产业再登新台阶。一个目标,用三年时间,全省食用菌生产规模突破100亿袋,然后经过持续努力,力争早日将我省建成全国食用菌第一大省;一个格局,构筑以黑木耳为主,猴头菇、香菇、平菇、花菇、双孢菇等品种为辅的“一主多辅”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三个转变,加速菌包生产向工厂化制菌转变,黑木耳栽培向棚室化转变,木腐菌草腐化及草腐菌生产向工厂化、设施化转变。
(一)科学布局促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全省打造四个重点产区。一是东部、东南部多品种优势生产区。以东宁、海林、尚志、林口、宁安、穆棱、汤原、桦南为重点,发展黑木耳、猴头菇、滑子菇、花菇生产。二是中部珍稀菇类优势生产区。以呼兰、南岗、五常、依兰、通河、方正、肇东、青冈、庆安为重点,发展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等鲜食菇类生产。三是西部草腐菌优势生产区。以富裕、大同、林甸、安达、兰西、双城为重点,发展双孢菇、鸡腿菇、大球盖菇等草腐菌生产。四是伊春林区及北部原生态黑木耳优势生产区。以新青、五营、友好、嘉荫、铁力、新林、呼中、呼玛为重点,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有机黑木耳生产。
(二)规模推进促发展。一是突出集群发展。黑木耳是我省主打品种,不断扩大覆盖面,继续领跑全国享誉全球;猴头菇、香菇、平菇、花菇等是我省骨干品种,加速总量扩张,猴头菇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其它品种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草腐菌具有发展潜力,发挥我省农作物秸秆多优势,推动规模发展,为把我省建成全国食用菌第一大省贡献更多份额。二是突出规模开发。加大农发扶持力度,实施“3351”计划。即扶持食用菌重点县30个,扶持龙头企业30家,扶持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50个,扶持发展食用菌棚室1万栋。形成重点县都有龙头企业牵动,都有产业园区承载的格局。
(三)转型升级促发展。一是在标准质量上升级。以提升菌包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工厂化制菌,为菌农提供更多的优质菌包。二是在科技创新上升级。组织科研攻关,围绕食用菌资源利用、新菌种选育、新技术研发、病虫害防治、产品保鲜等推进协同创新。重点开展木腐菌草腐化栽培、木屑替代料革新、黑木耳生长环境因子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在精深加工上升级。做大做强食用菌龙头企业,扩产能、出名品、抢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重点开发功能性黑木耳、食用菌酱、食用菌调味品等加工产品,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四是在品牌建设上升级。突出绿色和有机两个亮点,培育更多具有特色且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响的食用菌知名品牌。全省统一打造“互联网+”平台,深度推介,搞活营销,着力提升市场对我省食用菌品牌的认知度,走品牌引领、开拓市场的路子。
(四)破解瓶颈促发展。一是解决木屑紧缺问题。随着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有些地方出现木屑趋紧情况。对此,一方面大力推进木腐菌草腐化生产,使我省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成为发展食用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来源;另一方面发挥我省口岸多的优势,积极扩大对俄食用菌出口,从俄方增加进口木屑数量,既可搞活进出口贸易,又可缓解我省食用菌原料趋紧状况。二是解决废弃菌包利用问题。废弃菌包日益增多,如果不能充分利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要总结汤原亮子奔腾公司实施废弃菌包生物质颗粒能源综合利用,鹤岗鼎尊生物科技公司利用废弃菌包合成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等做法,通过“肥料、燃料、饲料、原料”等途径,有效解决废弃菌包利用问题,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多元投入促发展。增加资金投入,是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走“财政资金引导、吸引各方面增加投资、坚持多元投入、主打组合拳”的路子。“两大平原”改革实验整合资金及切块下达贫困县资金,应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增加投入。在全省蔬菜生产基地项目之中,对食用菌产业给予政策倾斜。继续增加农发资金投入,实行股权投资、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增加投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对食用菌产业给予信贷倾斜,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林权等抵押担保贷款业务。担保公司大力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帮助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增加投入,扩大投资总量,强化资金支撑。
(作者系黑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农业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