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2017-04-15杜宝兰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恩格斯

杜宝兰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重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杜宝兰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要正确解读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必须研究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和马克思恩格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关于蒲鲁东的一系列论述。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武器对蒲鲁东所谓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批判。经济学和哲学要实现内在的结合,《哲学的贫困》给我们的启示是:“结合”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结合”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要以实践为基础,从中不断吸取养料,保持理论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解读;《哲学的贫困》;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

一、观点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论战性著作。马克思十分重视写于1847年上半年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在过了三十三年之后,他决定重新出版这本书,指出“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①该书和《共产党宣言》一样,“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和现代其他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入门。” 当1846年普鲁东写下《贫困的哲学》并自认为他第一个用哲学的观点为经济学提供了内在理论结构的同时,马克思此时已经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第二阶段的研究,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马克思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面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过渡时期:一方面,马克思彻底摆脱了人本主义哲学构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方法中科学地面对历史;另一方面,马克思已经正确地理解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前提,根本上转变了他对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认知态度,但还没有直接开始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二、观点批判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实际上隐喻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观点,一切重新建构抽象的哲学逻辑体系并以哲学来投射现实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马克思有自己的新哲学,从广义上说,它首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离开了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科学研究,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域中就不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在当时,这种现实的研究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学实证批判,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分阶段具体的现实的历史反思。哲学,首先是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指南,这就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其次,哲学进一步表现为一种对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生存情境的理性把握,这就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而后者,只是在1857-1858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中才得以完成的。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才刚刚开始将他在经济学研究成果中新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再一次运用于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科学建构之中。当然,这还是一种初步的理论接合。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马克思直接批评普鲁东的价值理论。在上面的讨论中,普鲁东的经济范畴往往是一种与神学式的假哲学混杂在一起的东西,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分工和这种分工所包括的交换等都是凭空掉下来的。”普鲁东根本不知道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的历史性特征。比如“交换有它自己的历史,它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如在中世纪,交换的只是剩余品;而后来,“一切产品,整个工业活动都处在商业范围之内,当时一切生产完全取决于交换”;最后,才出现了“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一切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的时期。(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9页。)交换总是一定历史时期中的特定的交换。这正是马克思刚刚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普鲁东在讨论经济,也承认经济的优先性,可是这种非历史的观点必然导致深层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指出,这实际上也是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致命错误。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普鲁东的经济学批判是正确的,但从理论深层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章的真正主题是交换价值。马克思这里主要还就量的规定而论,对价值的质的分析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马克思自己说,只是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普鲁东主义才被连根铲除了。在那里,马克思才真正解决了价值的质的分析,即劳动怎样和怎样的劳动形成价值,而且价值必然地要发展成为货币)。此时,马克思还没有论及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以及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严格区别。马克思在这里还没有搞清楚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同它变相的表现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生产价格之间的差别,所以他还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李嘉图的观点。

三、从《哲学的贫困》中得到的启示

首先,要明确结合的目的,不仅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从经济学和哲学两方面批判蒲鲁东,就是为了揭穿他的伪科学面目,清除其小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为正在组织为政党、开展政治斗争的无产阶级提供新的理论武器。今天我们要实现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其次,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之所以能把蒲鲁东批驳得体无完肤,之所以能超越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就是因为马克思掌握了新的世界观——唯物史观。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再次,“结合”要以对经济学和哲学的优秀遗产的科学批判和继承为前提。1845年2月,马克思移居布鲁塞尔后,继续政治经济学研究,研读了大量经济学文献,其中包括历史上各个时代经济学家的著作,也包括同时代各派经济学家的著作,同样做了摘录和笔记。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打算写一部两卷本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未能出版,但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利用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劳动价值论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为马克思以后经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结合”要和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从中不断地汲取养料,保持理论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在巴黎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同时,就投身于工人阶级的火热斗争中去,他深入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经常参加德法两国工人的集会和工人秘密团体的活动。在布鲁塞尔期间,为了实地考察英国的经济状况,收集有关经济学方面的实际资料和文献资料,并与英国的工人组织和工人群众建立联系。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深刻分析,对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预见,既是他把经济学和哲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结果,也是他亲身参加生产和革命实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的理论升华。正如恩格斯所评价的那样,马克思不仅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很少有人象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7页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777页

[3]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9页

[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9

杜宝兰,女,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