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高密东北乡”与萧红“呼兰河”之比较研究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呼兰河红高粱萧红

李 静

(山东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莫言“高密东北乡”与萧红“呼兰河”之比较研究

李 静

(山东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关于故乡,不同作家有不同的书写方式。对于莫言来说,是高密东北乡,对于萧红来说是呼兰河。二人对故乡又爱又恨,即便逃离故乡,但是精神上仍然不能隔断故乡的牵绊,所以才有了文学上的故乡题材创造,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弥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两位作者对于故乡书写的异同。第一章是文学世界的“故乡”,第二章是书写“故乡”的内容,最后一章主要是对于“故乡”呈现的生命状态的反思,探究其中的作者深意。

莫言;高密东北乡;萧红;呼兰河;故乡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与人文之间总是有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此在文学史上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基于“现实”与“虚构”之间、基于“回忆”与“想象”之间的“故乡”书写,地理模式都化为一种作家身份的象征。莫言有“高密东北乡”,萧红有“呼兰河”,他们都为自己竖起了鲜明的旗帜。同样是书写故乡,萧红更侧重于回忆的真实,莫言更侧重于想象的虚构;同样是国民精神的思考,萧红更侧重于启蒙,莫言更侧重于寻根。莫言与萧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鲁迅传统,都给予深刻的国民精神与文化的批判和思考等。

一、文学世界的“故乡”

故乡叙事也“成全”了作家的一种“回归”,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回归,还是精神文化的回归。莫言在《会唱歌的墙》中说:“我的写作是寻找失去的故乡,因为我的童年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作家的故乡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童年乃至青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萧红在写自己老家故事时表示:“我感到了大欢喜”,“创作得很快,有趣味。”可以见得在创作文学世界里的“故乡”时,萧红和莫言都深深扎根于生活世界里的“故乡”,并非简单的还原,而是“添油加醋”酿制了独特的文学地理文学概念。

(一)地理概念与文学概念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可以说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地理学的意义上,高密东北乡是胶州平原上的一个小镇,面积小,影响低。”的确,高密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岁月的普通县城,而从文学上来讲,高密已经变成了莫言笔下的超验的文学王国,是高密又不完全是高密。莫言自己也说,这高密东北乡实际上是基于故乡高密的文学发明。从《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第一次提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一概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莫言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十三步》和《九歌》等作品虽然依靠的还是童年经验,但是对高密东北乡的概念有些模糊。到《丰乳肥臀》,再一次明确地把高密东北乡作为创作背景,书写了一个地区的变迁。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红高粱家族》,为高密东北乡染上了鲜明的特征。而在《红蝗》的后记里,莫言明确提到,他写的高密乡是文学性的,实际并不存在。他认为:“作家在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寻找故乡,然后是回到故乡,最后是超越故乡——超越故乡时一个非常艰难的写作过程。”但显然莫言充分汲取了地理高密的精髓,并化为文学高密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个独属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就如王德威所说,“莫言以高密东北乡为中心,所辐辏出的红高粱族裔传奇,因此看成为当代大陆小说提供了最重要的一所历史空间。”

萧红的“呼兰河”更偏向于自叙传式的描写,很大程度上真实再现了呼兰河的昔日场景。从地理概念上说,呼兰河是哈尔滨以北30公里左右的一个小县城,位于呼兰河北岸,有着东北地理的特征,寒冷而广袤。从文学概念上说,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是童年记忆,是乐园,是生死场。“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集中了全城的精华。”萧红的《呼兰河传》自不必说,《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呼兰河作为背景来写的,可以说呼兰河成全了萧红的创作天赋,而萧红也为呼兰河涂上了万丈白雪里的“一抹红”。

(二)意境色彩与情感基调

莫言说:“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基于这种既留恋又审视的感情基调,莫言对于高密东北乡的书写大开大合,浓墨重彩,热烈而荒诞,多用一些高密代表性事物作为作品中常出现的意象,比如红高粱、酒、茂腔、剪纸等等,都是一些大红大绿并且充满高密特色,不悲不苦,只觉得过瘾,痛快。莫言曾说:“高密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了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高密茂腔对《檀香刑》写作有深刻的影响。“红高粱”是莫言最常用的一个意象,其蕴含着作者的深意。

萧红相比于莫言来说,乡土书写有着不加克制的感伤和浓郁的“乡愁”。祖父和后花园给了幼年萧红一个自由无虑的空间,让她可以以一种任性自在的眼光看待一切。而失去了这一切美好之后,乡愁便产生了。尤其《呼兰河传》的《尾声》笔调淡淡的,但是一字一句都让人眼中发酸:“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已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大概与她的身世有关,她善用“荒凉”的意象,比如“严冬”“雪”“黄昏”“泥坑”等等,并且她在《呼兰河传》中有好几处重复写“我家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是萧红的特色所在,就是在平平静静的叙述当中,心生酸楚和凉意,有种“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感觉。

(三)书写技巧与结构特征

莫言坦陈,在创建自己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给了他重要的启发,使他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在确立这个文学领域时,必不可少的是要有自己的书写技巧。莫言善用多条线索共同推进,构成互文性,或者喜欢用多个叙述主体,构成复调形式,并且文体多样,颇具实验性。《酒国》 《红高粱家族》《蛙》《丰乳肥臀》等等几乎各有新的探索。

而萧红的“呼兰河”书写技巧性并不是那么刻意,她有自己的风格和追求。她反对模式化和典型化写作,努力创造自己的小说诗学,一度被称为“萧红体”。她有自己的一套小说理论,她说:“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最具代表性的是《呼兰河传》,整部小说没有中心情节与主角人物,呼兰小城好像才是小说的主角,并且它没有强烈的结构概念和紧凑的情节设置,好像一部自叙传,带有散文化和诗化特征。所以鲁迅高度评价说:“细致的观察,越轨的笔致”。

二、“故乡”里的生命状态

地域文化特征不仅对作家的性格和气质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成为心理结构的独特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创作过程中的审美经验也有重要作用,例如文学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创作动因的形成等。

(一)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极大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表现力。”莫言和萧红独特的儿童视角主要表现为:

第一,时空的断裂化和混乱化。由于儿童还未形成对事物把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所以在观察和表达事物时,难免不够理性。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说:“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这种儿童视角,造成一种散漫视点,对时空有一种消解和破坏,并且表现了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从内而外地展现出一种散文化和诗化的抒情特征。而莫言多用儿童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而且他善于用一种荒诞的技巧造成时空的破碎。萧红和莫言的儿童视角造成时空划分的模糊效果,使时空秩序和理性逻辑被切割,好像有一种“拒绝长大”的追求,来表达对成人世界的不满和抵抗。

第二,声部的对话式和复调式。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了成人话语与儿童话语的结合,文中以“我”这个孩子的口吻讲述故事,有着儿童独特的视点和感受,关注生命状态,展现一种大悲悯情怀。而莫言的复调与对话机制运用得更是疯狂,比如《红高粱家族》的“我”是小说主人公的孙子,《生死疲劳》中的讲述者是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来完成的……这样就造成一种多声部的共鸣,在荒诞和嘈杂中撞击出别样的声音,这符合一个“讲故事的人”对于讲故事的迫切渴望。

第三,表达的主观性和重复性。莫言的《生死疲劳》就用了“重复”,通过“六道轮回”来反复一种生死轮回的命题。看上去荒诞,实际上蕴含了作者的深意,他只不过是用了一种“开玩笑”的方式“认真”地讲着话。萧红的《呼兰河传》很直接,她重复着一句话:“我家是荒凉的”和“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从而以孩子的口吻,用了一种强调的方式来宣泄一种历史变迁、美好易逝的伤感情绪。

(二)性欲书写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所以性爱描写在人性描写的大书里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能与高密乡纯朴开放的民风有关,莫言在《酒国》《生死疲劳》《蛙》《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作品中多有性爱的描写,既有些动物本能的满足,也有很多爱情的成分,他很看重并区分这种有爱的性欲和无爱的性欲。童年经历深深影响了萧红性格的形成,既有直爽,也不乏敏感,所以她能够很好地感触到生活中的细节处。萧红的《生死场》着意于性欲的盲目、丑陋、粗鄙、无意义。她笔下被性本能操控的人们,生命呈现出一种残酷和野蛮的状态,比如金枝在怀孕中,成业依然对她施行性行为。萧红通过这样一种落后、愚昧的生活状态,在悲剧色彩中来达到思想启蒙的效果,莫言则偏重于对性本能的肯定,对爱的张扬,以此追求一种生活的快感。

(三)生育经验

莫言和萧红的作品中都有很多生育场面的描写。对此,萧红是有亲身体验的,很大程度上她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痛苦;而莫言对生育场面的描写,基本上是基于一种经验的想象,多是出于对生命和社会的思考。尤其《丰乳肥臀》中,莫言把上官鲁氏和上官驴的生育过程放在同一时刻,并且都难产,可是,战乱年代上官家更关注的却是驴的命运。这样人与动物两相对比,形成了鲜明的讽刺效果。《蛙》中更是揭示了揭示了一个新的原罪故事:代孕制度下生母在精神上所承受的罪恶感。萧红《生死场》既写了动物的生育,“房后草堆上,狗仔哪里生产。大狗四肢在颤动,全身抖擞着。经过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还写了人的生育,并且将标题命为“刑罚的日子”。萧红对于生育疼痛是有切身经历的,她把这种经历用在了呼兰河的“生育场”描写中,悲剧色彩浓厚。

(四)生死轮回

生死主题是莫言和萧红作品中常见的表现领域,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注重对“生”的追求,个体生命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温饱的满足,而是在意精神上的追求,摆脱动物化的野蛮和盲目状态,赞美原始生命力的野性和真实。在《生死疲劳》中更是有着对“生死”的独特思考,他通过“六道轮回”的方式,将人与动物交替来写,通过六生六死的磨砺,完成人性的回归,是对种的退化的深刻反思。而萧红不同的是,她表现的不是生的价值,而是生的形式。鲁迅给《生死场》作序,将其主题概括为“北方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生死场》中的人,挣扎着生,对抗着死,本能地为着活着而活着,其生命意义甚至降低到动物性的生存状态。萧红的生死观不仅有本土风俗传统的影响,而且也有佛教、基督教的影响。萧红对这种生死观给予悲叹和同情,也像陈思和说萧红:“她自小接受的家乡民间文化与个人丰富的生活经历,抵消了理性上对自己家乡和这一生活方式的批判。······她更大程度上是不断地在认同和强化这些生存法则。”

三、生命状态的反思

鲁迅说,乡土文学是侨寓在城市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化时产生的乡愁。对于萧红来说,她自从离开呼兰河,她辗转青岛、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一直是一种“从异乡到异乡”的状态,没有归属感,所以呼兰河的童年记忆是她内心最美好的执念和对于人性最初的印象。她逃离了家乡,但是家乡却是她最根本的牵挂。就是这样一种乡愁之感,让萧红始终没有摆脱呼兰河给予她的一切,她就地取材,描写单调古旧生活方式里的国民,或善良,或残忍,或冷漠,或麻木,表达着生命原始的悲凉,有着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

莫言则是以一种近距离的方式来重新审视高密东北乡,也不疏远,也不居高临下。在最初,他恨他的故乡。仇恨沉淀在《白沟秋千架》里,也有逃离的庆幸。很快,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但是三年后,当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中却是那样的激动。”他更像是一个老者,把所见所闻的故事细细讲给后来人。

莫言经历了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时期,见证了现代物质文明变化以及人性的退化。而萧红深受五四尤其鲁迅先生的影响,关注旧中国国民的封闭愚昧的生存状态,连同她童年乐园“呼兰河”也承载着悲剧。都借故乡言事,不同的是,莫言注重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与肯定来表达对现代文明的审视和批判,相反的,萧红则是通过对原始的蛮荒的生命状态的批判来达到启蒙的效果。

四、结论

故乡,往往成为作家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心理情结,一个想象空间。萧红的思考方式比较冷峻,像东北特有的严寒,这与她的身世有关,尤其是父亲的冷漠与祖父的温暖形成对峙两方影响着她最初对于世界的感知,她静静地观察着呼兰河的人和物,感受其中的世态炎凉与时过境迁。莫言的思考方式显得热烈,像高密的野性,饥饿、歧视和孤单曾是他童年生活的三个关键词,他从自身的童年经历中提炼生活的戏剧。

莫言发明的“高密东北乡”和萧红书写的“呼兰河”都是中国大社会大历史的缩影,各有特色,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在反映着中国的社会历史问题。

[1]林间.莫言和他的故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306.

[2]邵纯生,张毅.莫言与他的民间乡土[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年:1-252.

[3]孙惠斌主编.莫言与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320.

[4]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364.

[5]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1-229.

[6]袁权.萧红全传-从呼兰河到浅水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244.

[7]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1-294.

[8]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08.

[9]王小妮.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1-310.

[10]萧红.萧红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267.

李静(1992-),女,汉族,山东潍坊高密,文学硕士,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呼兰河红高粱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梦游呼兰河(组诗)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红高粱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