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慎独思想浅论
2017-04-15刘炜
刘 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周易》中的慎独思想浅论
刘 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翻开浩瀚的儒家经典,以“一以贯之”的儒家哲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途径,而这种理想途径的实现方式则以内化身心为基本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慎独”思想贯穿与儒家哲学的经典当中,本文从儒家思想的“慎独”出发,通过对慎独的解读,结合《周易》在儒家经典当中的位置,进而剖析儒家“五经”之首的“易”学在儒家“修养身心功夫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慎独;《周易》;乾卦;修养身心
提到儒家五经经典之一的《周易》,多数将其看成先秦儒家哲学的著作来看待,将其从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并将其基本哲学思想冠以现代的术语看待,这样的解读本无可厚非,但转换一种思维模式,我们去想,冠以“五经”之首的“易学”,能不能从儒家核心思想——求內圣的角度进行解读,并进而从儒家“修养身心的功夫论”方面进行解读呢?进行这样的解读必须从《易》本身出发看待,事实上,这样的思考也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为此从《易》本身卦辞及爻辞方面进行分析,确实对于儒家经典思想的思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慎独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位置
儒家哲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是修养身心的一套“功夫论”,其“入世哲学”的途径是以首先追求“內圣”,进而达到“外王”。拿四书来讲,《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讲得都是修养身心的“功夫论”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修养身心的“功夫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都是讲修养身心的问题。《中庸》里面讲要“明善”、“诚身”、“戒慎”、“恐惧”、“慎独”,这些都是谈修养身心的“功夫论”问题。在《孟子》里面,也有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孟子讲的“存心养性”,“尽心知性”。《论语》里面也讲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171也即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程伊川先生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2]146其意旨也在强调“修养身心功夫论”的重要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3]32(《古文·尚书·大禹谟》)这十六个字就是儒学乃至宋明心性之学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 中庸》)“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就是警戒,“慎”就是慎重。“恐惧乎其所不闻”,“闻”就是闻见。“莫见乎隐”,“见”读“现”。“ 莫显乎微”,隐本来是隐藏了,但是隐这个东西是最明显的;“ 莫显乎微”,微细的东西是最显眼的,所以“君子慎其独也”,这是君子的认识。
“君子慎其独也”,汉代最大的学者郑玄注解“慎独者”为“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就是独居,就是当你自己一个人在的时候。“慎其闲居之所为”就是这时候你的行为,要特别注重、慎重。朱熹对“慎独”也有解释。朱熹讲“独”就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就是把它解释为一个内心世界。而到了王阳明这里,“独知”就是“良知”,说“良知便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就是不管任何时候,有事无事,做事不做事,都要保持“戒慎恐惧”之心,这是不同于朱熹对“戒慎恐惧”和“慎独”的区分的。“慎独”的思想到了曾国藩这里,有了一个大整合,曾国藩在其著作《君子慎独论》里面的四句话可以作为对儒家慎独思想的完整的整合。第一个叫“慎独则心泰”;第二个叫“主敬则身强”;第三个叫“求仁则心悦”。最后一条是“思诚则神钦”。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挺经》)
古人所讲的“独”,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但是“小人”他不会“慎独”,小人认为是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会产生非分的想法,而这些非分的想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是恣意妄为,做出欺骗他人的坏事。君子单独一人的时候,他会产生真诚的想法,真诚的想法聚集多了,就会处事谨慎。君子则唯恐办一件事善事办得不彻底,会使自己堕落;君子唯恐一个坏毛病不改正,会涓涓细流,常年不断犯错误。暗室知中,凛然不动邪念,就如面对天神,内心世界慎之又慎。
由此可见,慎独为中国传统的修身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始,是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开端,并为历代先贤所重,并多加阐述。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的“外王三书”,《政道与治道》《历史哲学》《道德的理想主义》,讨论了儒家的内圣传统如何积极地开出现代的“新外王”,即民主政治和科学的问题。可以说是儒家修养身心“功夫论”的当代体现。
二、“易”在五经当中所处的位置
五经,即人们常说的《诗》、《书》、《礼》、《易》、《春秋》,自确立了儒家的精神世界领袖地位后,被历代王朝奉为经典,乃至今天,人们一提到五经,就会想起儒家文化。孔子对六艺有过综合的评价,“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六艺系统概括并代表了古代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文化的主要内容。相传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成就了五经今天的样子。
五经本身本来不是一个整体,“五经”这个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列举六经,而不称之曰“经”。然则六经之名,孰定之耶?曰:孔子耳。孔子之前,《诗》、《书》、《礼》、《乐》己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恆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章太炎认为是孔子定了六经的名字。《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即西伯侯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其实,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有的学者猜测到了殷商末年,是周文王记录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研究,著《易传》。
可以这样说:“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饱含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冷静思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在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在事物背后有某种神秘力量支配世界,将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展现在人类面前,故凡事总要通过《周易》占卜一下。占卜的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等。把占卜过的事和结果记录下来,经过选编,加上作者的说明和评论,构成了其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最初的《周易》应该是属于大众的一种普遍的占益思想。虽然经过了额项的改革,卦的卦辞、艾辞来看,还是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口常生活中重视的事件。
通过神秘的“占筮”外衣,《周易》焕发出其象征色彩:其蕴藏丰富的变化哲理,人们对之既向往又“陌生”,乃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上传);随着历史的推进,自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之后,学人对《周易》的认识逐步加深,《易》学著层出不穷,然而,同时产生的种种扑溯迷离的猜测、附会之说却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尚秉和先生有感于这一情状,慨而叹曰:“最多者《易》解,……最难者《易》,……苟非真知灼见之士,为扬榷其是非,厘定其得失,后学者将胡所适从哉?
三、周易中慎独思想浅析
(一)《周易》名称、卦爻、常用术语的解释
《周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共64卦,每一卦六艾,共384爻。《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8X8=64。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因此,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内卦(又称下体),另一部称外卦(又称上体)。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卦艾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组成。卦画(卦的符号),即六条符号组成。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如乾这个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卦辞,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叫卦辞,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如乾后面有“元亨利贞”四个字,此就为乾卦卦辞。咸卦后面有“亨利贞,取女吉”的文辞,此为咸卦卦辞。艾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艾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周易》卦爻辞,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说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断语。所谓取象,就是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所谓断语,就是下结论,多用吉、凶、悔、吝等辞。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一定的规律:初为阳位,二为阴位,三为阳位,四为阴位,五为阳位,上为阴位,即奇为阳位,偶为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在《周易》中,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即阴爻并非居阴位,阳爻亦并非居阳位。而多为阴阳杂居,如阳居阴位,阴居阳位,故《周易》中有当位、不当位(或得位、失位)问题。一般说来,阳居阳位,阴居阴位为当位。阳居阴位,阴居阳位为失位。当位在《周易》也称为得正,失位也称不正。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全当位者为既济卦,全失位者为未济卦。
《周易》“中”的概念非常重要,“得中”是指卦体中的第二爻与第五爻,因为这两个爻分别处于内卦与外卦的中间,象征中庸、中正等。《周易》“应”的概念也很重要,“应”是指内卦与外卦的各自的第一爻、第二爻、第三爻,即“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的对应关系,但必须是阳爻和阴爻相对应,异性相吸,才能相应。否则同性排斥,即“不相应”。《周易》的“比”是指两个相邻的爻,比如“初”与“二”、“二”与“三”、“三”与“四”等,一般也以阴爻和阳爻相比为好。《周易》的“乘”和“承”指在一个
卦体中,如果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则居上位的阴爻对于下位的阳爻称之为“乘”。如果一个卦体中,阳爻在上,阴爻在下,则居下位的阴爻对于上位的阳爻称之为“承”。
(二)《周易》慎独思想浅析
《周易·乾卦》作为天道的代表,是《周易》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卦辞“元亨利贞”的核心含义是君子观摩借鉴天地的四季变化规律来养育君子四德,开创出可大可久的事业。六爻的爻辞以及“用九”则展现出君子一生与时偕行、立身行事、进德修业的基本规律。
《乾卦·文言》是《易传》的一部分,《文言》将元亨利贞阐释为君子四德,将天之四德非常合理地诠释为君子四德。《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一段话指出,元是众善的尊长;亨是嘉美的会合;利是合于义而中和;贞是事物的根本。君子效法“元”德,以初春元气勃发的“仁爱”之心就足以爱人、治理人。君子效法“亨”德,以春夏之际植物亨通成长、花开果长、阴阳会合之德,来强调君子在嘉美会合、顺利成长的状况下要强调“礼法之制”。君子效法“利”德,以秋天在阳光雨露滋润下各类果实成熟而天地不居功不索取的德行,来强调各类“利益”要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分配给百姓。君子效法“贞”德,以冬天大地含藏万物之种、蓄势为明年生长保存力量的贞固节操以百忍图成、成就事业。
《乾卦》六爻的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最后还有“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程颐在《伊川易传》中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各爻的含义。我们可以用“引史证经”的方式,探究《乾卦》爻辞与君子“修养身心功夫论“的成长之道。
1、潜龙勿用。程颐认为,“初九潜龙勿用”相当于舜“侧微”之时。《尚书》云:“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孔颖达云:“不在朝廷谓之侧,其人贫贱谓之微。”“侧微”就是还没有发达的贫贱之时。舜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父亲瞽叟,生母早逝。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然而舜对父母孝顺,与弟友善,以德报怨,“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这一时期就是潜龙勿用的时期。但细想一下,芸芸众生之中,“侧微”之人多如牛毛,为何只有舜等极少数的人能够走向事业的巅峰,造福于社会呢?这是因为“舜”在潜龙时期就拥有了很多优秀的品德,并在各种逆境之中不断磨炼,纯化品德,增长才干。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起“潜龙”这个称谓,如此潜龙迟早要名闻于外,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
2、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爻辞的含义是“龙出现于田野,宜于见大人”。程颐认为这相当于舜在田渔的那一段时期,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之中,舜先后做过种田、打渔等事情,与他共事的人都学会了礼让,他还认真照顾家庭,以孝行闻名四乡。众人乃至尧帝都听说了他的美名。具备了德行、才华等基础,不可能永远隐藏,应拜见大德以成其功业。对于普通人来说,当其学业有成,可以出去求职做事,也算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3、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爻辞的含义是:“君子整天勤奋不懈,直到夜间还是警惕如白日,危险而无害。”程颐认为这相当于舜的品德被尧了解的时期。尧帝年老的时候要寻求接班人,四方部落首领推荐舜,说他是瞽叟的儿子,父亲心术不正,母亲善于说谎,弟弟十分傲慢,但舜能与他们和睦相处.用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尧帝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他,通过两个女儿考察他的德行。嫁女之后,尧要舜恭谨地处理政务。舜身处此位置,如果有任何的不谨慎,必然会招来无数的嫉妒、非议乃至横祸,其危险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此时不可骄傲自满,要日夜保持警惕之心,以谦卑之心努力工作。”这也足见君子“修养身心功夫论”下所“一以贯之的操守和担当”。
4、或跃在渊,无咎。九四的含义是“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没有危害”。程颐认为这相当于舜接受尧帝的考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管理过农耕、渔业、制陶等事务,由于他以身作则,一心为公、不谋私立,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制作出的陶器也都是精品,没有粗制滥造的。他到了哪里,民众都愿追随,根据《史记》记载,舜工作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来尧又把舜放到深山丛林之中,他也能在暴风雨之中不迷失方向。不管负责什么样的工作,舜都可以做得井井有条,这些都属于“或跃在渊”阶段的内容,这一阶段的关键还在于任劳任怨、不骄不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若有贪功之心就难以“无咎”了。《孟子》曰:“舜发于毗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正是乾卦前四爻的精要之所在。要通过种种磨炼,来陶冶英雄的胸襟,圣贤的人格。这也足见儒家“修养身心功夫论”的可贵之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慎独”的境界即是易学的境界!从慎独方面来对易学进行解读,我们会愈发发现儒家经典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特性。
[1]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李民,王键.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黄寿祺,张善文译.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刘炜(1990-),男,汉族,河南襄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先秦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