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秦汉时期墨家衰落的原因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2期
关键词:墨学墨家墨子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0)

浅析秦汉时期墨家衰落的原因

徐自琳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0)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与儒家并称显学,与道家形成分庭抗力之争,有“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的说法。然而,秦汉时有关墨家的学说记载少之又少。《史记》中对墨家的记录也是寥寥几笔。春秋战国时的显学在秦汉时却趋于衰落,在之后的历史中甚至销声匿迹。墨家的衰落有其深层的社会和政治原因,战国时期的复杂背景,秦汉时期的文化专制无不影响着墨家的发展;此外,墨家自身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墨家;衰落;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也是影响中国思想最深刻的一次,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争鸣,儒,墨,道,法,阴阳等流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诸侯混战,百姓贫苦,奴隶主贵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原来的思想被打破,又没有新的思想可以统一,于是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呐喊。墨家代表底层人们的利益登上历史的舞台。

一、墨子与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与其他思想流派不同的是,它还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名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实践家。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或楚国人,生卒不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或曰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68年至前390年之间①。关于墨子的生平记载流传下的极少,但可以确定的有两件事,一是墨子出身贫贱,其二,墨子能制造工艺。

在春秋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生活在战争中,惨遭蹂躏,任何一个门派都想解决此事,儒家也不例外,墨子最初跟随孔门弟子学习儒家学说,但后来他发现儒家所主张的周道,并不能解决此事,也看到了儒家在当时的弊端,因此他转而批判儒家,另建立墨家,自成一派。墨子广招门徒,门徒主要来自于社会下层民众,并且创立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纪律严密的团体,称之为“墨者”,其首领称为“钜子”。墨家门徒严于律己、吃苦耐劳,把维护道义当作是基本的准则,其门徒虽出身低下,但大多都是有知识的。

按墨家的规定﹐“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更要以身作则”②墨者多来自社会的底层,以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教育目的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此外,墨家还有一套十分严格的纪律,墨者必须服从,“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③

二、墨家衰落的原因

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甚至比儒家更为广泛,与道家成分庭抗礼之势,孟子也曾赞扬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④,战国末期,吕不韦《吕氏春秋》中也指出“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⑤,由此而知,墨家到战国时期还像儒家一样,有许多弟子,弟子又有弟子,代代相传,十分兴盛。在秦朝时,秦始皇以法家作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汉初,汉高祖刘邦以黄老之说,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刘彻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主流。之后的王朝,外儒内法,又以道教调节之,而墨家则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销声匿迹。

墨家的衰落与当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专制文化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统治阶级在完善和强化封建制杜会法典化进程中,强行统一思想的必然结果。但是,其衰落也有自身的原因,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客观的社会原因

(1)墨家存在基础薄弱

墨家所代表的是下层民众的利益,与统治者实际上是站在对立面的;墨家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就相当于与秦齐等大国站在了对立面。所以一旦小国灭亡,秦朝建立,墨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不同于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而是为了完成统一,成就伟业的战争。各诸侯国为了加强统治,提高国家实力,纷纷变法,打击旧贵族势力,壮大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出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等。战国时期,各国争相称霸,七国势力发展不均,没有统一的思想,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墨家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正是面对这样的情况,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乐等观点。然而,墨家思想大多是站在下层民众的立场来表达自己的社会主张。对于大国而言,墨家提出的观点他们并不感兴趣,他们不可能太多地关注所谓的兼爱、非攻、节用等有利于社会底层的思想,统治集团自身的利益才是各诸侯国所关心的。而诸侯国中的小国,非攻、尚贤等主张对他们的国家生存来说无疑是有益的,因而他们推崇墨家思想,并希望强势诸侯国也能奉行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而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可欲而不可求的。墨家思想主要是在小国中得到推崇。秦统一后,各个小诸侯国消失殆尽,墨家思想也就失去了支撑它发展的基础。社会环境也不再是以七雄乱战为背景,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使墨家思想与统治者的施政方针格格不入。因此,从逻辑上说,墨家的衰微是社会变迁的客观结果。

(2)墨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相悖

战国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兵疲将乏,民贫厌战。墨子敏锐地洞察到当时的社会状况,遂而提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⑥,这些都深刻反映了墨子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认识,这样的主张若能为各诸侯所推崇,那战国或许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盛世。然事实是七国兵戎相见,争地夺民,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残酷的社会现实与墨家的理想主张完全相悖,墨学也就无法取得社会尤其是社会上层的认可。因而,墨家思想对当时大多数人来说是只是乌托邦似得幻想,统治者很难推崇、传承这样一种与社会现实完全相左的思想。

(3)儒家的排挤

春秋战国的学术流派无论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也好,还是民众的角度也好,其动机都是希望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来统民。因而不论是孟子还是墨翟,当他们解说自己的理论时,都会贬低别派的理论,以抬高自己的思想。儒学对墨学的打压也是墨学衰落的一个因素,孟子就曾表达过”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⑦应该来说墨学和儒学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不同的,他们的思想出发点并非一致,所阐发的的思想也代表着各自的利益群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之间存在着竞争,相比而言,儒家就是较大的学术流派,秦朝时虽被打压,但在汉朝时又逐渐兴起,汉武帝后,更是官方的主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儒家的打击和发展制约了墨家的发展。

2.客观的政治因素

政治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又有其侧重点,因而把社会原因与政治原因区分开来。社会原因是从整个社会发展方向和现实出发的,而政治原因则更侧重于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毫无疑问,墨家的衰落和统治阶级推行的政策是有密切联系的。

(1)墨家主流思想与统治阶级利益相背

“墨家比较能够代表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大多数人的利益,王朝则完全代表统治者、剥削者少数人的利益,所以墨家独被历代王朝视为眼中钉而大肆加以镇压。”⑧墨家的主流思想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命等主张,明显更符合下层民众的愿望,而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可能会赞扬这种观点,但不会完全实践和推崇这样的主张,因为这不符合他们自己的统治利益。上文提到“兼爱”是提倡一种君民平等,互爱互利的社会观,兼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提出了人的平等性,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⑨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是极为合理,进步的一个主张,但完全不符合统治者治国理政的观念,统治者要求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稳定,而不是带有一些冒险,反抗思想的墨家思想。秦国的统一虽达到了最终“非攻”的目标,但却是利用战争实现的。“尚贤”常是威胁统治权旁落外族手里的一个致命因素,在专制主义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而节用、非乐、节葬等更是与统治阶级自身生活追求相违背,要在官家主导的社会得到存续、发展相当困难,只能渐趋走向没落。

(2)秦汉统治者的思想文化专制

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大力推行法家那一套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政治上的专制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专制,李斯告发方士儒生“叛乱”,不过是文化专制的一个借口,遂而发生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不仅是儒学受到重创,墨家、道家等的思想主张亦为秦始皇禁绝,从法家对“儒以文乱法,墨以武犯禁”的论调中可以看出秦始皇一定会禁墨学。从事实看,儒家受到的打击比墨家更大,但儒学却没有像墨学一样在汉以后就基本销声匿迹,因为秦始皇在独推法家的同时实质上继承了儒家的礼治等思想,儒家讲究尊卑有序,这是与秦王朝相一致的,再加上儒学内涵几百年来在社会中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能完全让其消失。而墨家思想则不然,墨家虽是显学,但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墨学还是不能和儒学媲美,秦始皇实际上仍在采纳了儒家的那一套礼治教化的主张。到西汉时初期,经济凋零,百废待兴,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受到了统治者休养生息的需要,随着经济恢复,国力强盛,无为而治不再符合时宜,儒学开始复兴。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再也不敢公开提倡墨学了。如此看来,专制政权导致思想的专制,文化上的一元化,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墨家在这种背景下衰落是必然的。

(二)主观原因

墨家的衰微除了有外部社会和政治的因素,同时在墨家学派和墨家思想体系内部也可以寻求其衰落的一些因素。

1.墨家思想体系中的局限性

(1)墨学思想的理论性大于实践性

墨子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一个科学家,我们上文提到,他能制造工具,与鲁班齐名,他的门徒也大多是手工业者,在数学,物理学,医学,逻辑学方面也都有建树。后期墨家逐渐放弃了政治,学术,而是专攻于科学。墨家不再具有显学的地位,原因之一就是“它已逐渐远离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治国平天下,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淡忘、冷落”⑩。

(2)墨家思想内部自相矛盾

兼爱是指一种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墨家表达了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爱,反对等级贵贱。但是,另一方面,墨子又提出“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两义,十人则十义”,所以为了社会和谐,需要君主来管理社会,“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这样看来,墨家也是承认君臣官民之间的等级关系的,如此一来,追求平等的兼爱和这种等级分层就相矛盾。

此外墨家提出了“非命”的观点,“非命”是墨家针对孔子的“有命”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墨家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消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另一方面,墨家又赞同“明鬼”,即相信鬼神。非命、明鬼都是墨家所认同的,然而“非命”所反映的是一种无神论,而明鬼则是一种迷信观,二者本是矛盾的,墨家却都给予肯定,从而显得墨家思想的逻辑模糊不清,思想主张之间相互矛盾。

(3)墨家部分思想过于理想化

方授楚先生曾提到墨学衰微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墨学追求的“理想之过高也”,这其中不无道理。首先,“兼爱”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渴望的社会状态,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纠葛,平等互利。然而,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的利己本性和社会多样性决定了兼爱主张不切实际的。即使后天教育培养,在封建社会,人人相互兼爱也是不可能的现象,封建最大的特征就是等级,有等级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矛盾。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大臣与君主,君主与民众,民众与大臣,无不存在着矛盾,“兼爱”不可能实现。其次,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是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主旨对象应该是王公大臣之类的统治阶层,其主要目的在于主张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减轻人民的负担,尽管这种思想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统治的政治条件和礼乐兴旺的文化条件下,基本不可能找到实施它的土壤。

2.墨家组织体系中的局限性

我们上文中提到,墨家的首领称为“巨子”,墨子就是第一个巨子,“巨子”制十分注重义,在这儿,可讲一个小故事。墨子之后有一个巨子,叫孟胜,有次他帮助他的好友楚国的阳城君守城,但结果失败了,因为阳城君跑了,于是孟胜就率一百八十二个弟子就义。在孟胜自杀之前,为了墨家团队的延续,他就派了两名弟子去找远方的田襄子接任自己。这两个弟子找到田襄子,传达了孟胜的意思,然后想返回楚国,和其他人一样就义,田襄子说,现在我是巨子,我命令你们不能就义。但最终这两个人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就义了。事后,有关这两个弟子的评价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他们是壮士,有人则认为他们不听命令。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能看出,墨家团队的纪律十分严格,过于严厉的“巨子”势必带来内部发展的不协调。

除此之外,墨家追求一种彻底的清教徒式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种极端的生活方式使得墨家后期趋于僵化。“过度地追求清教徒式的思想和行为,活生生地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很小的地盘上,成了‘悬崖上的悲壮英雄’失去了回旋的余地”墨家来自于下层民众,但是后期墨家却与底层民众越来越远,使原本支持他的人,也站到了它的对立面。

墨家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在秦汉时期却逐渐衰落,不得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遗憾。但它的衰落并不影响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辉煌。在中国的历史上依旧可以看见墨家的精神,它的侠义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品性。

【注释】

①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先秦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6页.

②胡鑫敏.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分析[D].硕士,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第7页.

③吕不韦.吕氏春秋·去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

④孟子.孟子·膝王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8页.

⑤吕不韦.吕氏春秋·当染[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页.

⑥墨子著.墨子·尚同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⑦税建洪.墨家衰微的原因分析[J].鄂州: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21卷第11期:第8页.

⑧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⑨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⑩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页.

[1]墨子.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吕不韦.吕氏春秋[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4]胡鑫敏.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分析[D].硕士,中共中央党校,2014

[5]税建洪.墨家衰微的原因分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

[6]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2013

徐自琳(1996-),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

猜你喜欢

墨学墨家墨子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近代墨学复兴之批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中国墨学史构成分析及启示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医学与墨学的对话——墨者人文关怀的当代展现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