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避依恋型游客对旅游发展的瓶颈作用及其优化策略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2期
关键词:出游旅游业人格

(成都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回避依恋型游客对旅游发展的瓶颈作用及其优化策略

彭若木

(成都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在当下万象更新的旅游产业实践中,虽有各种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却也不乏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兴趣索然而导致旅游开发成本过高的现实问题。本文利用心理学中的回避依恋型人格的相关知识结构的借鉴,旨在分析该类游客本身对于旅游地发展的负面影响和瓶颈作用,进而探讨对此类游客的行为方式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旅游业实际效率的深层问题。

回避依恋;游客行为;优化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的蓬勃开展,内在地也提出了对于游客数量提升的客观要求。对于当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而言,绝大多数的旅游地依然把追求游客数量的绝对值看作是影响旅游业绩效高低的一个硬性指标。因此,对于在游客数量的增加预期轨道上出现的将会减少游客的因素,势必成为了一个业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出游之前的各种攻略和旅游地的公关广告,某种游客群体会在出游前和出游中表现出明显的出游激情和积极性方面的持续降低,以至于到了出游末期出现了积极性降低到零点。这种态势势必影响该游客群的多次重复选择该旅游地进行观光或者度假,同时,也不利于其由于自身积极性降低而对于旅游地出现了较为不客观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出大量对旅游地及其地方开发商的低劣指责。不容忽视的是,极为可能在自媒体等社交工具的推波助澜下产生几何倍数增加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几乎所有旅游地都面临的问题,那就是旅游宣传和广告的投入并未和游客数量增长形成令人满意的正相关函数关系。在过去的学界研究中,很少从普遍性的人性特点和性格特征的角度对于游客群体的行为进行分析。而借用自心理学的“依恋型”和其反面“回避依恋型”心理倾向可以为我们对于游客行为分析,进而对于旅游业的实际效率问题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解释和对于产业的优化策略。

二、回避依恋型游客出游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根据依恋理论,人类具有天生的依恋的能力和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由于进化过程被设计出来的。部分目的是为了唤起照看者的照料的积极性,提高婴儿的生存率。但是出于现实中的具体情况,部分照看者因为被生活工作所累或者是受制于个人本身的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长期会忽略婴儿的“依恋”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在非意识层面逐渐发展出一种稳定的模式,那就是我可以在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假装自己完全不需要这些情感的需求。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来自婴幼儿的心理的回避依恋。这种心理特点并非完全仅仅适用于婴儿与母亲。成年人在很多时候,自身也是在“依恋”和“回避依恋”二者之间来回徘徊踌躇。游客之于自己完全陌生的旅游地,抑或是曾经来进行过旅游观光或者是度假的旅游地,总是不可能穷尽当地的一切固有的知识,所以可以被研究者比作是婴儿,因此本研究将回避依恋型人格放在游客身上进行分析是情有可原的。游客在出游前,积极地查阅资料,勤于整理攻略,这个时刻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对于内心向往的旅游地的“依恋型”人格。具体外在表达方式是对于旅游地的极大的赞扬和称颂,内心深处希冀能够实现自身和目的地的深度的融合,实现最为真实的依恋心理的被满足。而“回避依恋型”心理的产生,看似是一个游客自身的人格倾向的小问题,实则是一个足以影响市场规模,业态欢迎度走向的大杠杆问题。而根据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的定义和描述,其中最为和旅游行为产生的关联的具体有二:一为“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二是“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情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是冒险”。在旅游地中需要较为深度进行地和当地文化的承载者们交流的活动或是过程,这类游客往往表现的缩头缩脚,没有表现出满满的积极向其的探索意识和深度交流积极性。同时,夸大冒险度和挑战程度,使得自己的懦弱看上去是有理由支撑的。

三、回避依恋旅游方式对旅游发展的瓶颈作用

从心理学上看,几乎所有人都具有一种经历过某件原本内心向往的事情前后较为明显的落差,从而为“回避依恋人格”的保有者提供一种现实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关怀。但是倘若对于引发游客产生此种旅游心态或者行为人格的因素不进行全面的梳理,旅游发展由此而得到的瓶颈作用会将表现的更为显著。

第一,对旅游地本身已经建立的系统化的宣传体系和公关体系的渐进性消解。旅游地的发展在当地政府牵头下,联合会同若干职能部门,已经对于该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制定了了精细化并且可操作的旅游详规,并且已经将吸引物按照不同级别和规格进行了详尽的安排,为当地的旅游发展进行了详略得当的谋划。然而,游客群体中的这种心态在各种社交媒体中经过发酵和交流后,会使得前期的旅游谋划在社会上所形成的旅游地的积极形象在较短时间内崩塌,产生难以计量的旅游现实利益的的损失。

第二,对旅游地本地文化的示范性效应带来不可逆的渗透性的负面作用。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是本身根植于当地文化发展的,尤其是人文类和民族风情类的旅游地,而逐渐产生的群体性审美倦怠和积极性的回落,会让人们使用一种并非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该种文化的被质疑。而本土文化的负面信息的积累,势必会对旅游地的文化旅游以及以文化发展为牵头的“全域旅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对旅游地的社区管理方通过“全域旅游”开展能达到并实现的旅游扶贫的伟大的社会功能的实现带来现实的障碍。游客当内心的依恋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衍生出了“回避依恋”的内心情结以后,直接影响到了旅游地看中的通过旅游业达到扶贫的这个宏大的社会关爱工程,进而不能实现在2020年消灭贫困人口的伟大目标。

四、针对“回避依恋人格”游客的行为优化策略

提出并找到且分析了问题,并不是希望让问题一直在那里。在此语境下,对该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对此种行为进行优化,尽量地减少或者降低游客由于“回避型依恋人格”给现实旅游业带来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实际影响。

第一,旅游地方面应该不应该只是注意到规划和广告的宣传效应,付诸游客的关怀应该伴随游客出游的整个环节,使得游客不会由于安全感的缺乏而滋生对于旅游地的排斥和不再对人地融合保有期待。

第二,旅游地的人文因素还要加强,人们感到无助和孤寂同时觉得没有帮助的时候,恰恰是心灵最缺乏人文关怀的时候。在旅游地的展演化的工作人员以及服务于旅游业的其他服务行业,都应当致力于营造有趣且有爱的,充满人文关怀,并且旅游地的各种游乐观赏活动的起始难度都应该调低,然后随着游客的自行选择,可以有不同的难度设置。这样,能够使得游客难以收获到“不安全感”。

第三,旅游业的上游企业,应当在提供前期的各种旅游资讯时,做到既信息丰富全面,又充满旅游情趣,更重要的是而且还不能与现实有太大的偏差。心理形象的失真和落差,都能直接促成该类游客行为优化的不成功。

五、结论

在当下的蓬勃开展的旅游业中,对于游客的关注和管理是学界业界必须要慎重对待的一个重要旅游业发展指标。对游客的管理,势必就包括对游客群体性格及人格的认识和分析,唯有如此,从数量上进而从质量上提高旅游业的效益才是可期之事。

[1]莎伦.布雷姆等.亲密关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3]罗明义.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彭若木,讲师,成都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出游旅游业人格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出游,我出油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未来出游大作战
假期带娃出游防走失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