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精细”辞格

2017-04-15刘婉晴

关键词:辞格语体文本

刘婉晴



论“精细”辞格

刘婉晴*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自谭达人提出“精细”后,对于其是否成格有很大争议。我们认为“精细”符合辞格成立的三个基本要素,理应成格,而且应该形成其特有的定义。据调查,“精细”修辞文本的建构,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很常见了。随着时间推移及其地位的逐步确立,“精细”的划分逐渐被细化,可适用于时间、空间,也适用于人物或事物等。由于其自身的包容性和灵活性,“精细”在不同的语体中被接纳,使得表达更形象、生动,给人以真实感和幽默感。这与社会时代发展、人们心理因素影响及民族的审美倾向密不可分。

精细;辞格;发展;灵活;包容

精细,作为一种辞格,是由谭达人在《语文学习》上首次提出的。他指出:“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使用数据似乎不必如一般记叙文那样精确无误,但有时作者却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准确的数据(这数据或者表时间,或者表动作,或者表示人事、事件等),给人一种真实感和幽默感。这种修辞方式,可以叫做精细。”[1]48其后,引发了不少人对“精细”进行讨论和研究。但一个辞格的产生,总需要经过验证,有些人持肯定意见,也有人持否定意见。精细,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很常见。从提出到颇受争议,再到被认可、普及,它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以陌生化的修辞手段,使接受者从“不随意注意”进入“随意注意”,给人以别致的感受。由于强大的包容性与灵活性,“精细”在不同文体中被广为接纳、应用,使得表达更生动、形象、逼真,亦或是突出场合的庄重、态度的严肃,从而达到良好的幽默或讽刺效果,增强文本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一、“精细”是否应独立成格

自谭达人1982年首次提出“精细”辞格后,王德春于1987年在《修辞学辞典》中承认了其辞格地位。后来,谭永祥1992年在《汉语修辞美学》中指出“精细”是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同年,谭达人再次发专文论及“精细”,仍认为它是有资格加入修辞格之列,并对其定义及分类等做了修正与完善。谭学纯、濮侃、沈孟璎2010年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也收录了“精细”这一辞格。“辞格属于修辞方式的一种,要明确它能够称其为格,就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要素:其一,独特的表达效果;其二,独特的表达方法;其三,独特的表达结构。”[2]

我们认为,“精细”应该有资格独立成一个辞格。因为它符合辞格建立的三个标准,即具有独特的功能、独特的方法和独特的结构。

首先,是“精细”独立的修辞功能。精细以陌生化的形式呈现别样的表达,给人以新鲜的刺激,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新奇感,也给人以真实感和幽默感,达到强烈而丰富的表达效果。如:

(1)女:我们有两年没见面了吧?

男:我们其实有两年三个月又五天四小时没见面了。

男方以精确异常的数据计算出双方没有见面的时间,具体到小时,这异于寻常的计算表达了其内心的深切思念与对重逢的无比期待,表达了其爱之深、情之切,也很容易捕获芳心,引起读者共鸣。

其次,是“精细”的方法。“精细”的特定的方法则是“有意识的打破语用常规,“突然使用精确的数据”[3]88。

(2)这时打头的本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功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毓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鲁迅《采薇》)

这里不用常规的大概时间,诸如几个小时、几分钟这样的形式表达,而是精确到烙出的具体确切的大饼数,表示经过的士兵数量之多,经过的时间之长,出人意料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主旨。

最后,是“精细”的结构。它的固定结构是精确的数据,在需要的地方突破常规地引用十分精确的数据,造成幽默感或者讽刺效果。如:

(3)果晚成:我早就有百分之八十二点六的信心,可是经你这么一说,我才有了百分之百的信心。(老舍《西望长安》)

这里,将不同数据用统计学的方式列出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再也不愿做带孩子这种事情,将统计学的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幽默风趣的形式吸引读者,又以十分精细的数据使人感同身受,不得不对其最后的选择表示认同与理解。

因此,我们认为称“精细”为格毋庸置疑,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它已逐渐受到重视,应用于广大领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际,无论是文艺语体还是科技语体,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其他领域,“精细”化的现象业己普及。

二、“精细”辞格的定义

自谭达人对“精细”辞格做了首次界定后,“精细”辞格的地位得到了学界诸多人的认可与关注,不少修辞专著或词典开始收录并尝试对其定义做出解释:

王德春主编的《修辞学词典》(1987版)是这么解释的:“【精细】:辞格之一,说写者在表达过程中,突然使用精确的数据,使言语具体真实且有幽默感。如:‘这时打头的本主早已望不见,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功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毓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4]41这是继谭达人首提“精细”后,首次被收录修辞学的相关词典中,这也是对其独特性的肯定。

接着,谭永祥先生《汉语修辞美学》(1992版)指出:精细(或称“拟实”)是“把不需要也不可能说出精确数据的事物,故意说得十分精确”[4]的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同年,谭达人发专文再谈“精细”,再次给“精细”辞格做了一个定义式的说明:“在小说或戏剧等文艺作品以及日常口语的谐趣对话里,打破常情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以收到幽默诙谐效果的修辞方式,叫做‘精细’。”[5]141

而后,不少学者在著作或专文中时常论及“精细”辞格,如吴礼权在2001年从接受者和表达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时,就借用了谭永祥先生对“辞格”的定义。谭学纯、濮侃、沈孟璎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2010版)指出:“在描述的过程中,有意打破常规,突然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以获得别样感受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拟实。”[6]179这是历经30年对“精细”辞格不断修正后下的定义。

可以看出,以上定义都涵盖了辞格成立的三要素:独特的方法“有意打破常规,在不需要的地方使用精确的数据”;独特的结构“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独特的效果“造成生动、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因此,可以说精细是一种“在表达中,有意打破常规,突然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造成生动、幽默或讽刺的效果,给人以别样的感受的修辞模式”。

三、“精细”辞格的演变轨迹

其实,“精细”修辞文本的建构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很常见了。尤其是唐宋时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文学创作得以解放,日益追求多样化、陌生化,百花齐放之势形成,促使了“精细”辞格的萌芽。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就是人所共知的“精细”修辞文本佳构: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细修辞。因为据《南史·郭祖深传》:“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则“四百八十寺”应当是唐代尚存的寺庙的约数,而不是不多不少恰恰“四百八十”[7]241。此处有意使用确切的数据,使人眼前一亮,突出南朝佛教的盛行,给人以深切感和实在感,使人十分信服,也加深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还有如清代郑板桥经常使用精确的数字,来勾画独特意境,表达特定情感:

(5)

咏竹

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

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郑板桥的诗常以简单而精确的数字刻画景物,别出心裁地使用几个简单的数字,极尽竹子与雪花的姿态。“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并不是真的只有三枝竹竿、六片竹叶,这里故意用精确且较小的数字来刻画竹子风姿神韵,更是以稀少而坚韧的劲竹,突出其不随波逐流的坚定信念。《咏雪》从数字一到十到千到万,全部用数字堆砌而成,没有丝毫累赘与啰嗦,使人宛如置身于大雪纷飞的广袤天地之中,纯粹地享受着这清静、广袤、辽阔的世界,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繁杂、清远幽静的美好体验。

那么,我们来看,现当代的作家中使用“精细”辞格的经典文本:

(6)发色:黑,但已有白发14-16根。(王蒙《杂色》)

这里,作者如果使用“几根白发”似乎更符合常人的表达,但“白发14-16根”以十分精细的描述给人以一种异常感,以不可信的真实感让你必须接受它的真实性。胡范铸先生所言,是“假定它是真”与“它确实是真”的冲突,导致“它是假定的真,却偏要成为确实的真”的喜剧情景的出现。

(7)那夜他很生气,说是连第九个妃子的头发,也没有昨天那样的黑得好看了。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地舒展。(鲁迅《铸剑》)

这里“扭了七十多回”本是不可能真实的事件,有意使用如此精确的数据使人不得不信服,将撒娇作态的妃子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于读者眼前,同时,以违背常理逻辑的方式,突出楚庄王的低落情绪和第九个妃子的惺惺作态,达到良好的讽刺效果。

此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细”在网络、手机和报道中的使用日益普及:

(8)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送你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

这里,编辑者别出心裁地将一年的时间换算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准确,以幽默风趣的形式突出了对友人爱人深切的思念与祝福。

四、“精细”辞格的类型

吴礼权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是这样描述“精细”的:“煞有其事,望之俨然。”[8]152“精细”以其独特的表达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与日常交际中,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时间的精细

(9)各位同志请注意,现在已上课三十分钟,也就是一千八百秒,还有八百秒就是解放时间,请做好冲锋准备。

(10)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飞向太空的航程》)

日常生活中通常不需要这么精细的时间尺度,但有时候为了突出想要的表达效果,会违背常规使用精细的时间。(9)中将时间精确到分、秒,为了突出显示即将下课,自由的时刻即将到来,渲染了高中生们迫切渴望下课的紧张与兴奋。而(10)里的时间精确到分钟,以准确而真实的数据体现了航天飞船发射的庄严与隆重,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欣喜与自豪。

(二)空间的精细

(11)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1)里“天台四万八千丈”将天姥山的高度用十分精确的数据来表达,生动形象地突出其高耸入云的状态,李白的雄健豪放之风表现得淋漓尽致。(12)中将河长精确为“三万里”,摩天为“五千仞”,《说文》里有:“仞,伸臂一寻,八尺。”古时的尺不同朝代标准不一,但均有精细的数字。这里的江河有准确的长度,摩天有了精确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真实感。

(三)事物的精细

(13)(讨论关于小品名人张三是否打了个喷嚏)一月后讨论结束,报社共发表讨论文八十八篇。公布累计收到讨论信一万八千九百零一篇半( 有个写了一半的信,不知是作者无力写完还是不屑写完),电话一万二千九百零八次。讨论结束,张三名人正式加入“紫人”行列,报纸发行量由原两万贰千份激增至六万五千零八百份。(寒野《关于张三的喷嚏》)

(1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例(13)中针对“小品名人张三是否打了个喷嚏”在经一个月讨论后,收到的信、电话及讨论文数量都十分惊人,甚至精细到“一篇半”,讽刺韵味十足,也是对所处时局环境的强烈嘲讽与抨击。例(14)中将征战路途遥远,将军和壮士的状态等用具体、详尽而有限的数据表现出来,给人以新奇的感受,达到了别致的效果。

(四)人物的精细

在描绘人物时运用精细的修辞方式,在“精细”辞格不同方面的运用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它可以是人物动作的精细:

(15)有一个从未管过自己孩子的统计学家,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妻子要外出买东西时,勉强答应看一下四个年幼好动的孩子。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妻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擦眼睛11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5次;每个气球平均寿命10秒钟;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26次;孩子坚持要穿过马路26次;我还想过这样的星期六零次。(《青年文摘》85年4期)

(16)老书记的话决定了魏向东的命运。做过十七次检查,流过二十六次眼泪,发过九次毒誓之后,魏向东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他来到了保卫科。(毕飞宇《玉秧》)

日常交际中,我们通常情况下不会使用这样的计量方法:通过独特的计算,精确统计出不同动作的次数、时间。这样离奇而精确的数字给人以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也以一定的夸张手法获得极佳的表达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也可以是人物状态的精细:

(17)新教师笑眯眯地唱着《熊猫咪咪》走到幼儿园门口,遇见一位比她年长三岁腰粗一围,鞋高一寸,身矮半尺,眼细五分之四、鼻短四分之三的旧教师。(《人民文学》1986年第7期)

(18)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不伏贴。3万6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老残游记》)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将遇见的人精确到具体的年龄、腰围、鞋高、身高、眼睛大小、鼻子长度,而(17)中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准确的数据来说明,以诙谐精细的语言,将旧教师的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18)中将通常不可计算的人体毛孔精确到具体数值“3万6千个”,尽管是虚拟的数据,但也给人以不得不信的真实感,使人眼前一亮,惊叹其用心别致效果。

还可以是人物数量的精细:

(19)席勒至少有两个地方胜过歌德:他的老婆比歌德多百分之百。他的孩子比歌德多百分之四百。(虎头《席勒与冷氏姊妹》)

(20)在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日这十二天中,为龚鼎的事找丁一说情的:一百九十点五人次( 前女演员没有点明,但有此意,以点五计算之)。来电话说项人次: 三十三。来信说项人次: 二十七。确实是爱护丁一,怕他捅娄子而来的: 五十三,占百分之二十七。受龚鼎委托而来的: 二十,占百分之十。直接受李书记委托而来的:一,占百分之零点五。受李书记委托人委托而来的,或间接委托而来的: 六十三,占百分之三十二。( 王蒙《说客盈门》)

(19)将简单的“一”和“四”化为百分数形式,以突出数量之多,在这里表达了席勒比歌德多了一个老婆、四个子女的意思。以新奇而幽默的形式娓娓道来,且有精确的大数据表明,增强了其对比的说服力与权威性。(20)则将上门劝说的人按照不同情况做了分类与统计,甚至将人数精确到小数点,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中存在的牵拉攀会等不良风气的强烈谴责与评判。

当然,“精细”辞格的划分类型还可以有很多,从不同角度划分,所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此处不一一列举。

五、“精细”辞格的语体分布

精细,与平常的一般计算不同,它是有意打破常规,突然在表达中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达到生动、形象、逼真、幽默或讽刺的效果,以期获得别致的感受。精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不同语体中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它很好地适用于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在科技语体、文学语体、新闻报道体、演讲语体、广告语体,以及高科技时代流行的手机、网络语体中也均适用。

无论是书面语体还是口头谈话体,“精细”辞格的使用都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幽默或讽刺的良好效果,使人明知是虚拟的数据,却又不得不信服且乐意接受这样的表达。而科技语体、公文语体等较为正式、庄重的语体,对“精细”的需求就更大,要求也更高,使得它们成为“精细”最主要也最集中的适用语体。

科技语体、公文语体与新闻报道体通常要求做到精确、谨严、质朴。通常情况下都需要使用大量数据,为了表达需要,经常选择高度精确的数据,突出场合的庄重、态度的严肃或责任的重大。科技语体的数据不精细,会失去其说服力和威信力;新闻报道体的不精细,将损害其权威性与引导力;公文语体的不精细,可能导致歧义、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文学语体和演讲语体的灵活性较大,通常为了读者和听众的需求,必须有所侧重,因此必须根据需要选择符合他们审美标准与接受心理的表达方式。在文学语体与演讲中使用“精细”,可以化虚拟为真实,变模糊为精确,以陌生化的形式吸引人心。在作品中加入“精细”,常给人以偏离实际、带有夸张或讽刺的意味。尤其是在虚构的故事中,有意使用精确的数据来掩盖数量的虚拟性,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如:“在四十年里,他总共收集了29 516颗钮扣,52 172根针,7分钱,连背都驼了,十分可怜。”

随着社会发展,广告语体、手机短信与网络语体成为主流,“精细”的使用符合大众求新求异求别致的心理。在民声日益高涨的时代下,使用“精细”巧妙地反映、抨击社会现状,倾泻对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可以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在交际日益加深的今天,手机短信、网络等使用新潮、别致而深情的言辞的语言,也成为人们幽默、含蓄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

六、“精细”辞格的成因分析

任何修辞现象得以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文化及心理有密切的关系,“精细”辞格也不例外。

(一)社会时代背景

辞格的产生与其使用情况、普及程度有很大关系,“精细”也是如此,其首次被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中国面貌已有了极大改观,经济、文学等各方面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为了更好地与外界进行交流,更顺应时代的潮流与交际需要,人们往往通过运用异于寻常、突破常理的形式,来达到陌生化效果。前面提到,“精细”修辞文本的建构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很常见了。唐宋时期宽松的环境与文学氛围的影响,使其初具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顺应人们表达的需要,“精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心理因素影响

“精细”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不需要的地方有意使用十分精细的数据。从接受修辞学角度来看,这“一般多是建立在表达者力图突破人们所共同遵循的常规逻辑和表述惯例,以语言表达方式的新异性来激发修辞文本接收的‘不随意注意’,以此诱导接收者进入文本接受的‘随意注意’阶段[9]61。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促使人们去探索、领悟存在于其意旨背后更深层的东西。“精细”就是将现实中或事实上本不需要或不可能拟实的事物,故意说得精确、精细,这就抓住了人们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不仅使得修辞文本所叙说的内容显得真实可信,使人不得不信服,而且表达得生动、形象,能使接受者又反观自省,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

(三)民族审美倾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文明、礼仪之邦,因此在待人接物上也以中庸、平和为上。在演讲、论辩时往往言辞较为婉转含蓄,从而使不同辞格应运而生,并逐渐被运用、普及,“精细”就是一种。通过委婉方式表达情感,以相对柔和的批判来表达不满,往往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符合人们普遍的心理。而在公文、科技语体中讲求“精细”,成为约定俗成的规范,是所有民族共通的标准。只有精细而准确的数据,才有足够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才能增强文本的庄重感,突出场合与问题的严肃性,进而提高文本的影响力。

“精细”自产生以来,以其自身的独特性逐渐被肯定、推广,与其背后存在的诸多因素有紧密关系。它的灵活性、包容性使其为各语体所接受,其陌生化的表达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而促使接受者获得别致的审美感受。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文本现象,“精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1]谭达人.浅谈“精细”的修辞方法[J].语文学习,1982(4).

[2]杜玉娇.浅论“精细”作为辞格的可行性[D].绵阳师范学院,2009:4.

[3]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谭达人.再论“精细”修辞方法[J].当代修辞学,1992(4).

[5]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6]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7]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37.

[8]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吴礼权.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锦州师范学院,2001(7).

On the Rhetoric Device of “Precision”

LIU Wan-qing

(College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Since the rhetoric device “Precision” was proposed by Tan Daren, it has received a great controversy.We believe that “Precision” is in line with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hetoric device, and should be qualified and have its own unique defini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cision” rhetoric text has been very common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its status gradually established, “Precision” has been gradually refined, applicable to time, space, people or things.Because of its inclusiveness and flexibility, “Precision” is accepted in different styles, making the expression more vivid, realistic and humorous.Thi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times, the influence of people’s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aesthetic tendencies of the nation.

Precision; rhetoric; development; flexibility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2.09

H151

A

1004-4310(2017)02-0045-05

2017-02-12

刘婉晴(1992- ),女,福建三明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辞格语体文本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