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用“能量”解释《道德经》中的“道”

2017-04-15衣抚生

关键词:道德经形体老子

衣抚生



试用“能量”解释《道德经》中的“道”

衣抚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对西方哲学家、科学家推崇《道德经》的现象给出一种解释:《道德经》通过哲学思辨,对宇宙的把握有了高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与现代科学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尤其是:(1)“道”的概念与能量的概念,高度吻合。(2)“道”和万物的关系与能量和万物的关系,高度吻合。

《道德经》;道;能量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海外最重视的中华典籍之一,许多西方哲学家、科学家都对《道德经》有所了解和研究。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古代哲学评价往往不高,为何独尊《道德经》?西方科学家又为何会对《道德经》这样一部非科学著作感兴趣?笔者认为,原因并非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守柔守弱等社会思想,而在于老子的宇宙思想,在于老子通过高度的哲学思辨对宇宙的把握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层次,与近现代科学的主张,尤其是大爆炸理论,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要彻底弄懂这一点,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道”为何物?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何物相同或者相近?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受到《老子哲学讨论集》中关于老子思想唯物唯心争论的启发。主张唯心的关锋先生的最重要的论点可以归结如下:

(1)“道”不是原子。“‘道’即是虚……即非有形体的具体的物。”[1]184因而“‘道’不是原子”,因为:“原子,尽管手摸不着,眼看不见,但它不能是虚无,不能是不占有空间的。”[1]191(2)“道”不是具有物质属性的“混沌”。“它自己(‘道’)……永远也不会改变。”[1]186因而“‘道’不是混沌”,因为:“混沌一开,清者为天,浊者为地,混沌就消失了,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它是不常的……而老子的道是恒常不变的。”[1]194(3)“道”不是物质。“它(‘道’)在宇宙万物之先,并且产生宇宙万物,也就不可能再是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了。”[1]194-195由此,关锋先生推论出:“老子的虚无之‘道’……只能是精神。”[1]201

关锋先生的论点有相当强的说服力。主张唯物的一派未能给出有力的回应。任继愈先生通过“其中有精”来说明“道是细微的物质”[1]43。但据高明先生考证:“‘有精’即‘有情’……‘情’字在此训‘真’或‘实’。”[2]331-332冯友兰先生说“无形并不是无形体”,并将“寂兮寥兮”解释为“孤独而寂寥的”[1]70。但王弼明确说:“寂寥,无形体也。”[3]63既无形体,显然绝不会是任何细小的微粒。这是主张唯物一派所难以解答的。

然而,由此断定道为精神,似乎也不甚妥。因为如果“道”是精神,老子为何不直说?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捪之不得”“寂兮寥兮”来描述精神,岂非南辕北辙、不得要领?而且,关锋先生是采用排除法来推断道是精神的。他有没有把除了精神以外的所有的可能都排除了呢?答案是:没有。

重新审视这些争论时,我发现争论各方对“物质”这个基本概念的理解都有偏差。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物质”一词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情况下,指牛顿物理学中的物质,与之相对的概念是能量。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得很清楚:

物质 构成人们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的实体,并与能量一起,构成一切客观现象的基础。一切形式的物质都由原子或分子或两者的混合体组成……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物质(表现为能量)与能量是等价的。因而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4]

也就是说,物质有质量,有体积,可以细分到原子等微粒,能观察到。能量没有质量,没有体积,不是由分子、原子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粒子组成的,只能间接观察到。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指南针间接观察地球磁场的电磁能,通过物体的温度变化来间接观察热能,但找不到相应的电磁能或热能粒子。根据相对论,物质和能量等价,能量也可以被看作物质。此时的物质是广义的物质。另外还有哲学上的物质。唯物论中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是范围最宽泛的物质定义。

再回头来看各方的争论就会发现,他们理解的物质都只是牛顿物理学中的物质。主张“道”唯心的一派,根据“道”无形体,不是原子、气或其它物质形式,断定“道”是精神。主张“道”唯物的一派,意识到“道”有物质性含义,但说成原子、气或未分化的原始物质都缺乏物理学上的支持,因而陷入困境。

我认为,问题在于双方都把世界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能量,给漏掉了。恰恰是能量,可以比较好地解释“道”。

为使文章结构清晰起见,先将主要论点罗列如下(1):

1.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能量点的爆炸。这可以用来解释 “道”为天地之母。

2.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这可以用来解释“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

3.能量守恒定律(2)可以用来解释“道”的永恒。

4.能量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这可以用来解释“道”存在于万物之中。

5.能量没有形体,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无所谓头尾,难以用感官来把握。这可以用来解释“道”的超感官。

6.能量使生命成为可能[5],促进生命体的生长发育。这可以用来解释“道”生万物,畜养万物。

下面,我们将《道德经》一书中描写实存意义的“道”的经文全部抽出,看看能否用能量的观点来解释,是否需要进行补充修正。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意思是:“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沉呵好象万物的宗主尊亲……隐约呀若亡而实存。”[6]33可用能量的观点解释为:能量没有形体,不可见,看上去似乎是虚的,但作用无穷,能转化出各种物质。

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太空的元神(即‘道’)不死而永生,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绵绵不断呵它似乎永存,所起的作用无穷无尽。”[6]45可用能量的观点解释为:能量永远存在,不会凭空消失。它持续不断地作用着,产生了天地万物。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意是:“‘道’是神秘莫测的东西,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它的特点是,说亮不亮,说暗不暗,绵绵不绝,不知叫什么好,其实是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无物’。它没有形,没有象,恍恍惚惚,不可名状……看不见它的尾巴……又看不见它的头。”[7]62可用能量的观点解释为:能量无形体,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声音来自物质的振动,能量不是物质,故无声),无所谓头尾。总之,能量不是由粒子组成的,难以用感官来把握。

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意思是:“万物都一齐生长发展,我从而谛视其往复循环。那万物纷纷纭纭,最后都恢复到其本原(即‘道’)。”[6]95可用能量的观点解释为:物质由能量转化而来,又终将转化成能量。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大意是:“道生万物,恍恍惚惚,昏昏暗暗,看不分明,却有象可见,有物可察,有情可求,其实是很可靠的东西。”[7]82可用能量的观点解释为:能量转化成物质,是一个由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必然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看不清楚的。虽然看不清楚,却有实质性的东西产生。

这里要探讨的是:“道”是怎么生出万物的?是“道”的一部分转化为万物,还是“道”一点儿都不变,却产生了万物?

很多学者都认同后者,其主要依据来自二十五章的“不改”二字。严复的解释是:“(‘道’)不生灭,无增减,万物皆对待,而此独立,万物皆流迁,而此不改。”[2]350这种说法很难理解。如果“道”始终不变,是什么东西变成了天地万物?莫非是凭空多出来的? 万物复归于“道”后,“道”又怎么会不增加?如果不增加,万物最终变成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而且,如果“道”不变就可以产生万物,又何必说“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呢?

詹剑峰先生说:“盖道体混成,万物莫不蕴藏于其中,也就是说,万物潜在于道,只是隐而未形罢了。迄乎道运而成万物,犹如一树从根分出干、枝、条、叶来。”[8]这种解释固然解决了“道”的生灭增减问题,但也引进了新的问题。其一,最初的混成之物中,不仅有未形的“道”,还有隐而未形的万物。这与老子称之为“道”矛盾。其二,按照这种解释,为了使“道”不生灭无增减,万物复归于“道”时,似乎只有让万物回到隐而未形的状态。这么一来,万物也成为永恒的了。

我认为,从“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道生一”(四十二章)等来看,应该是“道”的一部分转变成天地万物。这与“不改”并不矛盾。这是因为,从道——天地万物——道的总过程来看,“道”的能量总量保持不变,如严复所说的,不生灭,无增减。而且,天地万物的存在是暂时的,非恒常的,灭亡后会重新转化成“道”。因而,这中间的变化是暂时的,非恒常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的变化极为类似。所谓“不改”并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变动中有常,不失其本质。这就是王弼所说的“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3]63。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意是:“有一个混合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道纯任自然。”[9]可用能量的观点解释为:能量在万物之前存在,能量浑然一体,无法被细分为分子、原子或其他形式的粒子。能量无声无形,在不停地流动着,遵循客观规律。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一”即为“道”。可用能量的观点解释为:有了能量,物质才得以存在;失去能量,物质将不再是物质。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章解释分歧很大,我们不细究,总之是道生万物,即能量产生物质。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高明先生说:“‘长’‘育’而谓体魄,‘亭’‘毒’而谓品质,‘养’‘覆’则谓全其性命耳。”[3]73可用能量的观点解释为:能量能转化为物质,并存在于物质之中,为它们的生长发育等各项运动提供动力,决定着万物的品质。因为有能量,万物才得以存在。问题是:能量是怎么决定万物品质的?

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来看,万物都是由同样的基本微粒组成的(一说阴阳二气,一说阴阳和三气)。既然如此,万物为何会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答案只能是基本微粒的结合形式不同。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物质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一个质子、一个中子、一个电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氢原子。八个质子、八个中子、八个电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氧原子。八个氢原子并不等于一个氧原子。是什么将不同数目的质子、中子、电子结合在一起?是能量。所以说,能量决定着万物的品质。

万物法“道”的必然依据在于:万物的一切(形体、生命力、本性、生存所必需的能量)都是从“道”来的。违反“道”,不仅是跟与“道”保持一致的整个外部世界为敌,也是跟由“道”而来的自己为敌,是自取灭亡。这么一来,形而上的“道”就跟形而下的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将“道”与人类社会割裂开来,就像任继愈先生所说的那样:“天道是来于自然现象的规律,社会现象是人群活动的反映,用做比喻是可以的,当作规律,则不妥。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毕竟是两个领域,不能类比。”[10]

综上所述,用能量来解释“道”,是基本可行的。但也存着两个问题,即:(1)难以解释“弱者道之用”。能量的功用是谈不上弱不弱的。(2)宇宙中的能量不一定是循环运行的(具体情况未知,我们对宇宙能量、暗能量所知甚少)。总的来说,老子的“道”和我们今天所知的能量非常接近。或许,正是因为老子通过哲学的思辨对宇宙的把握有了高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使得西方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道德经》十分着迷。

注释:

(1)为方便起见,下文所说的物质均为牛顿物理学中的物质。如需用到其他物质定义,会单独说明。这么做是因为牛顿物理学中的物质与《老子》中的“天地”“万物”同义,与一般人所理解的物质(包括《老子哲学讨论集》)同义。

(2)能量守恒定律是指: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1]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王弼,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63.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81.

[5]Robin Kerrod.牛津简明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9.

[6]张松如.老子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1998.

[7]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M].北京:三联书店,2008.

[8]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243-244.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64.

[10]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06.

An Attempt of Explaining Tao inwith Energy

YI Fu-sheng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The paper tries to explain why western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are interested inha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understanding of universe by philosophy and is interlinked with modern science. Especially, Tao inis quite similar to energy,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objects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energy and other objects.

; Tao; energy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2.03

H136.31

A

1004-4310(2017)02-0013-04

2016-12-24

衣抚生(1982- ),男,山东烟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史、先秦秦汉数学史。

猜你喜欢

道德经形体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鸡霉形体
智者老子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