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诱学促思解疑悟理
——摭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04-15陈俊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算式长方形三角形

陈俊

(南平市建阳区桥南小学,福建南平354200)

诱学促思解疑悟理
——摭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陈俊

(南平市建阳区桥南小学,福建南平354200)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发展、相互提高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倾其“真情”付出,学生愉悦、自主、高效的学习,课堂中学生不再是容器,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快乐地学习,不断在师生互动中获取知识,获得体验。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必须做到诱学、位思、解疑、悟理。

诱学;促思;解疑;悟理;有效性

有这么一句话:“用眼睛看到的,你只能记住其中的10%;如果是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其中的20%;而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你则能记住其中高达80%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师生角色互换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生机盎然、妙趣横生,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及频度。一名好教师,不只是为教学而教学,而是要做一个引领者,循循善诱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眼观察、动手探索、动脑思考,不是学数学而是做数学。

一、联系生活,诱“学”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旧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诱发他们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让学生自觉主动高效的接纳知识,所提供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将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在课堂中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使数学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情感、具有生活气息的知识。

例如,《利息与利率》这一课的教学。课前,布置学生到银行去参观调查,带着问题单,调查了解银行的利率。课中,组织学生模拟爱心储蓄、取钱,让学生以自己的零花钱或压岁钱为例,计算不同的利率而产生的利息。课堂中,由于是学生自己调查所得,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在这一个个鲜活的问题引导下,生活数学的意识悄然地培植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学用结合,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睛、数学的思考、数学的方法去认识身边的事与物,并自觉建立起所学知识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发现数学不是离开现实,它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有源之水。

二、游戏引领,促“思”

儿童的天性就是一个字——“玩”,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教师要学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样课堂学习就会生动而有效、事半而功倍。

如《可能性》一课的教实践,教师设计了“抽奖游戏”。要抽奖,就得有道具,用什么抽奖,如何设计奖项,抽奖的规则如何制定?这节课上学生可开心了,个个开动大脑,设计了一个一个可行的方案,让同学们进行抽奖。可想而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了抽奖的可能性的大小。再比如,在教“听着数,摸着数”时,教师通过创设“摸手指”的游戏,让学生和班上不经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为一个小组,一起做这个游戏,游戏中教师也加入其中,一起摸手指、一起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关系融洽、其乐无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玩得巧妙、玩得快乐、玩得高超,不是单纯地为玩而玩,而是在玩中学,在玩中感悟数学与我们的密切关系,感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再如简便计算210-75-25,许多学生只是简单的添上一个括号,错误地计算成210-(75-25)。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减法的连减计算原理没有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地让学生进行一个购物游戏:“让学生模拟到文具店买文具,一个书包75元,一个计算器25元,付出21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熟悉的购物情境中,学生自然就想到:可以先算出书包和计算器一共需要多少钱,算式是(75+25);再用付出的210元减去就得到找回多少元,算式是210-(75+25)。这样缘于生活情境,找错误根源,找准根源了,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难题也就水到渠成的解决了,自然就降低了错误率。

三、小组合作,解“疑”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相互启迪,使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和群体智慧在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与创新能力。

如“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课前,学具准备精细化,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模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和钝角三角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三个。课中,小组合作创新化。课堂上,学生们小组合作,各个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移一移、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自主动手推导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各小组汇报时精彩纷呈,有的小组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由这些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除以2得出公式;有的小组则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通过剪一剪的方法,将其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推导出公式;有的小组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观察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得出公式来……活动中,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说、充分地议、快乐地做、相互提醒、相互补充,这样在学生的动手合作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地探究出来了。

四、巧妙“用错”,悟“理”

教师一厢情愿地独白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大标准就是如何在互动教学中用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错误,挖掘学生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利用生成的错误,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创造“错镜”,巧妙地暗设“机关”,高效地利用错误生成,让学生在生成的错误中,学会选择、学会辨析、学会批判、学会领悟,提高学生的悟理能力。

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了让面积单位的出现水到渠成,教师故意设计了数方格的“错误”,就是当学生学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时,让男生与女生玩数方格的游戏。游戏时男同学数方格的时候,女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数的时候,男同学闭上眼睛。男女生各自数完后汇报各自的长方形有几格,男生说他们数的长方形一共有8格,女生说她们数的长方形有4格,这时教师适时追问谁的长方形面积大,男、女生均认为是男生的长方形面积大,这时教师再拿出男、女生刚才数方格的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叠在一起,显而易见是一样大的。学生纷纷大呼“上当”,说老师骗人,认知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引起他们的质疑与思考。学生恍然大悟,悟出了“统一格子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陷阱中,自己悟出了“规定”后面的面积单位“道理”。再如学生计算这样的一道题:四(2)班单人桌有14张,双人桌有16张,四(2)班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题目,应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大部分都会做,一只只小手很快就举起来了,算式:16×2+14=46,而有一位学生的算式却与大家不同,算式为:(14+16)×2= 60,全班同学都说他的算式是错的,出错的那位学生害羞地低下了头。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让他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单人桌我都看成了双人桌了。”于是教师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说下去。结果,他将自己的错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纠正:(14+16)×2-14=46。如此精彩,如此富有创意,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的解法鼓起掌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他那富有创意的解法启发下,思维立时活跃起来,各自争先恐后地发表不同的见解。

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发言、动耳倾听,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观察家、研究者和探索者,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快乐,不是“死让硬背数学、机械训练数学、生硬的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玩数学中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得以张扬,学习灵感得以启发。小学数学课堂才会充满发现和创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很快乐,让学生时刻都在一种和谐氛围中遨游知识的海洋。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1.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宏渠.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发展[J].福建教育,2002(3).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算式长方形三角形
我爱长方形
怎么写算式
分类数 不出错
好玩的算式谜
巧替换 妙解答
三角形,不扭腰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三角形表演秀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