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2017-04-15戴秀恋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线段创新能力单位

戴秀恋

(长泰县兴泰中心小学,福建长泰363900)

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戴秀恋

(长泰县兴泰中心小学,福建长泰363900)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应有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设问、质疑问难,动手操作、等方面科学有度地开放数学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开放课堂;全面发展;创新;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应有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验证推理、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等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系统的重要部分,它常常决定着大脑及其工作的转数,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完线段计数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说出图1中共有几条线段。这时有位学生说:“这太简单了!”图1有4条线段。教师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几条呢?学生求知欲马上就调动起来,学生就回答说4条,AB、AC、AD、AE,那么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又有几条呢?BC、BD、BE,3条,以此类推,以C、D为左端点呢?不难发现分别,为2条:CD、CE各1条:DE,学生再总结得出结论:4+3+2+1=10,故总共10条线段,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再问,还有其他数法呢?学生求知欲又被激活了,有的学生说:如果把四条线段AB、BC、CD、DE叫作基本线段,那么又有新算法,即分别由2、3、4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AC.BD. CE)(AD.BE)(AE)4+3+2+1=10也是10条,学生兴趣再调动起来,有的学生又有新的思路,假设以5个点中某一个为起点,分别4个为终点,可连成4条线段,5个点可连成20条线段4×5=20,但这样计算有一半是重复的,因此实际是10条,那么就有n×(n-1)/2条线段。这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即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又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精设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创造力研究者更注重互动的观点,强调多重要素的聚合与交互作用,而开放教学其宗旨之一是适度地给学生以独立学习实践机会,不是任由学生随意放纵无止境、无目的地学习。因此,开放数学课堂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习惯、知识水平等方面因素,以创新能力内涵为主线,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准绳,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适时引发对话,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出示“小王看了一本书的1/2,小明也看了一本书的1/2,小王和小明谁看书的页数多?”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发言,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1: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因为都看了一本书的1/2,1/2和1/2相等。

学生2:我不同意,虽然1/2和1/2相等,但如果小王和小明看的不是同一本书,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

学生1:哦!我懂了,这里两个1/2都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如果单位“1”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学生3:这道题有三种答案,如果小王所看的书的总页数比小明的多,他看一半就比小明看的一半多,反之就少;如果两人看同一本书,他们所看的一半就一样多。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既解决这节课教材的重点,又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适度巧解疑惑,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学习特点、在适当时机,帮助学生巧解疑惑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少走错路。让学生觉得问题只要在教师科学点拨下,认真思考即可解决,而不是望而生畏、高不可及。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教师发现学生在解答“某校六年级有男生80人,比女生多1/4,女生有多少人?”时有两种不同的解答:(1)80×(1+1/4)=80×5/ 4=100(人);(2)80÷(1+1/4)=80×4/5=64(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展开对话。

学生1:我同意第二种,把女生的人数看做单位“1”且未知,男生比女生多1/4,也就是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1+1/4),即5/4,求女生的人数(单位“1”),所以要用80除以5/4。

此时教师再让第一种解答的同学来说说是怎么想的?“根据数量关系‘男生比女生多1/4’,那就是女生是男生的(1+1/4),即5/4,已知男生的人数,用乘法。”

学生2:第一种解法的同学,把单位“1”理解错了,应把女生看做单位“1”且未知的。

通过对话,学生明白了: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5/4,求女生的人数(单位“1”)。要用80除以5/4才正确。这时教师又出示:“某校六年级有男生80人,女生比男生多1/4,女生有多少人?”学生解答:80×(1+1/4)=80×5/ 4=100人,并回答:男生是单位“1”是已知的。

学生3:如果把单位“1”理解错了,结果就不同。

可见,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关键是找准单位“1”,判断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进行解答。通过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解决问题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不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挖掘生活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1]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教给学生,因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教师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知识,测算教室粉刷的面积。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对所得信息的分析判断推理,找出解决问题途径与方法。这样长期训练,挖掘生活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四)注重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善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硬纸片。上课时,先请学生拼一拼,由于学生手中的三角形形状是不一样的,拼成的结果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请学生将这三种形状的图形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拼成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边长、长、宽、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随后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会很快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直观、精准的操作可迅速有效地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首先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演示课件,课件首先出现了三个颜色鲜艳、直径不同的圆,然后圆周上闪动一个色彩鲜亮的点,作为起点,之后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展开,得到三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概括出圆周长的定义。接着再让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操作演示验证:以直径为单位去量它所在圆的周长。三个圆分三组演示,然后各组派代表汇报验证情况,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条规律。如此,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拓展了思维,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从师生互动交流、质疑问难,动手操作等方面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黄慧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线段创新能力单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