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闽南文化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2017-04-15林杰湧
林杰湧
(平和县文峰中心小学,福建平和363700)
运用闽南文化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林杰湧
(平和县文峰中心小学,福建平和363700)
文章基于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认为数感培养对小学生教育十分重要,明确文化特征对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影响作用的。文中从地方语言、生活习惯、村落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闽南文化对数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且提出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闽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策略。
闽南文化;小学数学;低年级;数感;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不仅将数感作为核心概念提出,而且对数感内涵及功能作了表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1]”数感属于数学直觉的问题。数感作为一种直感,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产物,或者说一种文化行为。民俗文化可以说是教育个体生活环境中所特有的,这样具有特性的文化对于教育个体“直感”的影响举足轻重[2]。民俗数学的研究表明,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存环境以及各自的文化背景。
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主要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的地区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主要在厦、漳、泉金三角地区,但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已经对外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笔者从一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去关注民俗文化,同时以自己所熟悉的闽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应用区域文化,加强学生数感培养。
一、闽南文化对小学生数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数字的出现首先是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随后才出现了数字符号系统,从而有了“书写”问题。数感不仅是人脑的一种产物,更是文化的产物。心理学家研究表明,1、2、3这三个数字成为人类的一种遗传,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认知它们,但是超过3之后的数字在不同的民族中却有着不同的手势表示,并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加可能具有相同数数手势,而手势习惯则是其祖先和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所共同赋予的。
1.地方语言对数感的影响
语言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算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方言,在学生的数学思考中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它可能是协助者也可能是绊脚石。一方面,闽南语作为一个地方性语言,它在表述一些数值时有其局限性,有些人习惯用闽南语表述分数概念,而更少地表述小数概念,当面对“0.4”数值时他们会脱口而出“五分之二”,而用普通话表述时,人们更容易直接采用“零点四”的表述,这些都表现出方言中蕴含的数学思路优先顺序策略,这是一种朴素的数字观。
2.村落文化对数感的影响
闽南地区很多村落都是以渔为生,当然也有一些区域村落以种植业为生,两者在数数手势上表现出差异性。渔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但缺乏系统性,因此以渔为生的村落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在使用一切数数手势,他们认为“数字是可以被压缩的”,对于大于5的数字,他们希望用尽量少的手指数来表示,从而形成一套先进的数字系统。
相对而言,以种植业为生的村落则更加注重系统性,他们会很规范地使用“一对一”原则来确保数值与手指数的一致性。在这样的村落文化中,儿童可以自然地发现他们的手指可以和任何物件,特别是身体四肢和其他部位之间形成一套基础的数学系统,用肢体帮助扩展对数字的认知,而在先进的数字系统中,则不再以指向身体部位的方式来表示数字。可见,不同的村落文化差异使得孩子通过手势系统表现出不同的数感,也正是人们对传统与礼仪的尊重。
3.生活习惯对数感的影响
生活习惯影响了学生的数感,生活在相对封闭和物质匮乏区域的学生,他们对问题解决的策略更多地来源于生活中一般活动场所中获取的信息,或者来自家人、老师、同学等身边人提供的信息,因此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的内省性,善于观察勤于记忆,例如在涉及“某棵树有多高”的问题上,家庭本身从事种植业的学生会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一年生长的桃树大约的高度”以及“现在这棵树的年龄”来计算,记忆和内化知识是其特点。
另一方面,生活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的孩子,更倾向于知识的外化,即知识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化,从广播、电视、互联网,到人际交流过程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们可以应用的材料,在同样的问题上,他们更可能根据日照、树的投影长度、树的投影角度运用数理知识,来分析和计算最终答案。并且在心算、笔算、计算机使用等多种策略中灵活选择[5]。可见,生活习惯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体现数感综合能力的一个策略性因素。
二、应用闽南文化特征加强数感的培养
1.生活中数学意识与数感并构,促进积极参与活动
实现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数感并构,对于学生科学直觉数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数学素养。因而,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掌握这些事物的数据特征以及各种空间形式,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问题中的数学特征,使得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培养,数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形成。
在长年的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用闽南语进行数学教学,学生更有兴趣,更主动积极参与。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准备课《1-10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生用闽南语念数字儿歌:1像笔,2像鸭,3像耳,4像旗,5像钩,6像豆芽,7像割草刀,8像两个小圈子,9像蝌蚪,10像笔和蛋,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很顺利的念起儿歌来。一堂课下来,学生学的很轻松又开心,通过简单反复的方言的诵读儿歌,清楚认识记忆了1-10。
无独有偶,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时,部分孩子认为用普通话更快,但也有另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用闽南语背诵更加有趣,并且更容易记忆。
究其原因,是地方语言对数感的影响。闽南语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地区大部分居民日常生活及工作均习惯用闽南语交流。广大闽南农村地区的人们以本乡本土人员居多,群众日常都是使用闽南语交流,几乎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所以学生从小在这样的生活语境中养成的数学意识也是带着浓厚的闽南文化特征。教师如果善于利用这个生活习惯,可以顺利实现数学意识和数感并构。
2.利用生活习惯,扬长避短培养数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重视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及时帮助学生从直观地理解数和数的计算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数和数的计算。实现从图到数字的转化过程,先从具体可感、简易、可理解的直观事物,再提升到数的概念及数的计算,这个过程既是让学生感悟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也是让学生体验和积累数感的活动过程。
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很多村落都是以渔为生,也有一大部分区域村落以种植业为生,两者都习惯用手势来数数。这个习惯也直接体现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上来了。在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时,笔者发现一个问题影响进位计算的教学:班级的学生喜欢用手指进行数数计算,这是由于学生小时候在家里认识数的时候,家人习惯用手势代表数,比如1就伸一个手指,2就伸两个手指……而且他们很自然地把这个用指头数数的习惯应用到10以内的加法,到现在就有点固化了。但是要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手指头就不够用了,如果没有从直观简便中上升为抽象的数感,会影响到后面计算关系的学习。因此,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出示题目9+4的题目后直接让学生自由解题,然后说说是怎么算出答案的。结果当场学生就有人因为用手指数数卡住了(手指不够用),这时才借机引申可以用别的物品或者画图替代计数,然后在后面的几堂课里再从物品和画图计算过渡到直接运用数字进行加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教学体验笔者感悟到:教师学会在教学中灵活应用闽南村落文化、生活习惯,根据学情衔接好各种教学内容,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形成数感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总之,在闽南地区教师可以充分应用闽南文化特征培养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蓓蓓.涠洲岛民俗文化与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D].南京:广西师范大学,2004.
[3]网页词条:“闽南文化”[EB/0L].[2016-03-02].http:// baike.baidu.com/view/766637.htm.
[4]腾发祥.数感及其教育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4 (12).
[5]陆珺.国内数感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