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博约”关系看语文教学之道

2017-04-15郑庆仙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伽利略支点想象

郑庆仙

(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福建仙游351200)

从“博约”关系看语文教学之道

郑庆仙

(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福建仙游351200)

“博约”关系是一种以约驭博的治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视野要开阔一些,教师的课程视野,决定了学生的思想视野。“学”贵博而能约,“教”亦然也。语文教学需要由“博”及“约”,博约相济。“博约”语文课堂的构建就是“一线串珠”的过程,强调“博”与“约”的辩证统一,强调“博观约取”,强调“以约驭博”。

起点;支点;生长点;博观约取;以约驭博

近年来随着“电子白板”的普及,缤纷的“课件”代替学生的思维,精彩的“图像”代替学生的阅读。除此之外,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也被大量机械的作业和电视、网络所占据。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学生的知识广博更谈不上。“博约”关系是一种以约驭博的治学思想[1]。细细品味其“博而不杂,约而不漏”[2]的深刻内涵,反观当下的语文教学,从“博”与“约”的辩证关系中,探寻“博约”结合的语文教学之道,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学的起点“博”

从教材选择上说,范围要广一点。小学语文要围绕单元专题展开阅读教学,教学一篇课文可以阅读相关的几篇文章,突出专题阅读。比如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世界100名人传》,收集整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事迹。二年级的《动手做做看》一文中,伊琳娜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证明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三年级《奇怪的大石头》课后资料袋的内容说道,李四光不相信外国专家所谓的“中国贫油”断言,中国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通过广泛阅读,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要崇尚科学,不能迷信权威的道理。

从教师方面来看,视野要宽一点。语文书承载的教育思想是整个民族的核心思想,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意志。作为语文教师,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能局限于一本教科书。比如上《窗前的气球》,画上你喜欢的气球,写上你真心的祝福。学生兴致高涨,纷纷拿出纸和笔,开始了一个个灵动的创意。笔者利用课堂间隙巡视了全班,发现了富有灵性的形态不一的气球:有爱心气球、有葫芦娃气球、还有小白兔气球……一句句发自学生内心的话语也在学生的笔下生光。“祝你早日康复!平安回家!”“安心养病,早日出院。”“开心点,勇敢点,好样的科利亚!”“科利亚,我们等你踢足球哩!”“祝你快快康复早回家!”“科利亚别伤心,我们与你心连心”。读着这一句句暖人心肺的祝福语,笔者仿佛看到了病床上的科利亚已忘记了自己是在病床上,而是在与同学们一起活动游戏,看着一个个可爱的气球,笔者仿佛也看到了科利亚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无论是语文课程的统筹编排,还是一节语文常态课的设计,教师们都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语文教学的起点。唯有如此,语文教学之道才能越行越宽广。

二、语文教学的支点“约”

“学”贵博而能约,“教”亦然也。找寻一个能撬动语文教学的支点,那就是“约”,以意蕴之美为本,以约驭博,寓丰富于简单之中。

找准语文教学的支点——简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简约需要以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独到的解读为基础,梳理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设计语文教学活动。上《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找到一个“举一纲而万目张”的支点:读一读课文,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所民族小学?这一问题给学生留下的读书思考的空间是非常大。在学生阅读、理解、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从这种体现出“民族”二字的语句中体会出一种美,产生一种情。

找准语文教学的支点——简约教学内容。只要沉心细读文本,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如何来演绎略读课《祖父的园子》?当学生想象趣事,关注语言,跟随萧红在祖父的后园里追寻快乐时,已经感受到了文章中诗的味道、诗的感觉。学生自由朗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这些充满稚气,自由而富有灵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萧红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情景再现出来。堂课节奏紧凑,线索清晰,一喜一悲。课尾老师动情地补充介绍萧红的资料。下课的铃声响了,老师示意下课了,时间过去了二三十秒,同学们却还沉浸在悲凉之中,不知下课。听课老师在评议的时候,也就课的结尾要不要安排“悲”的环节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老师认为整堂课的基调是自由的快乐的,结尾过于凄凉,变化太大,学生无法适应。有的老师则认为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文本形成互动,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阅读的兴趣,懂得萧红快乐的童年跟她凄惨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语文教学就应该从静态的字里行间“约”出精彩,从简约的教学内容中“约”出博大的文化内涵。

找准语文教学的支点——简约教学环节。比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材在“阅读提示”中说“下面的课文又将向我们展示一幅了不起的古代绘画。让我们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再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这一个学习的提示虽然提示了读这篇课文的方法,但是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比较小,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也不大。读读课文,你能找到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吗?换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同时又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了很多的空间,还涉及了学生认识、情感等多个层面。这样,用这一个问题就能带起整篇课文。

三、语文教学的生长点“博约”

“学欲其博,守欲其约”[1]“博”是为“约”服务的。语文教学需要由“博”及“约”,博约相济。只有遵循“博”与“约”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才能在“博约”课堂上驾轻就熟,一路欢歌。

撷取文本之博,寻找语文生长点。教学“走进音响世界”习作的关键就是必须从引导学生如何去想象、怎样撷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的角度出发。

“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你好,飞流的瀑布!”

“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草虫的村落》

“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山雨》

师:这些句子有何相同之处,他们是怎么想象的?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不假思索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若有所思)我仿佛听见了“泉水的叮咚”“无字的歌谣”“雄浑的男高音”……

在这里教师撷取文本之博,借助经典之作,轻拨学生的想象之弦,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这时再让学生来想象一下,由生活中的雷声,你会想到什么声音?一个个曼妙的声音呼之欲出,一个个奇妙的想象灵机一动。同学们有的想到木头爆裂,有的想到敲击锣鼓,还有的想到老虎低沉的吼声……

对于声音的描述,其实就是自己对声音的感受。放飞童真的想象,让孩子的心灵世界豁然开朗。文学最重要的是心灵感悟、是想象表达、是审美情趣。在这里,老师通过撷取文本之“博”,打通学生习得的方法之“约”;通过情境之“博”,打通意象之“约”。

立足方法之约,寻找语文生长点。比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观众们在伽利略做实验前对他是怎样评价的?人们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文中没有加提示语。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在议论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动作是怎样的?“有的两手叉腰,愤怒地说……”“有的挥着拳头,恶狠狠地说……”“有的摇了摇头,不屑一顾地说……”“有的翻着白眼,吐着口水说……”“有的跺着脚,咬牙切齿地说……”通过加提示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人们起先对对伽利略的冷嘲热讽。伽利略实验成功后,人们会呼喊些什么呢?此处给课文补白,学生的回答显得有些苍白,学生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话语。这里老师如果能给足时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因为此处给课文补白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且训练了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想象中拓展了文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那么师生、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便融为一体了。

如果说“博”是一颗颗珍珠,“约”就是一串项链,“博约”语文课堂的构建就是“一线串珠”的过程。唯有强调“博”与“约”的辩证统一,强调“博观约取”,强调“以约驭博”,才能在“博约”课堂上实践和收获语文教学的真谛。

[1]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2]蒋洪兴.走在语文教学的“博约”之道上[J].中学语文教学,2013(1).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伽利略支点想象
快乐的想象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什么是伽利略惯性定律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伽利略质疑权威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论伽利略的科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