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培养

2017-04-15黄爱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对联学生

黄爱英

(松溪县实验小学,福建松溪353500)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培养

黄爱英

(松溪县实验小学,福建松溪353500)

传承对联这一传统而又高雅的文化,培养学生对联创作的能力应循序渐进,从学生感兴趣的对联故事入手,激发他们学习对联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帮助学生积累对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联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有个展示的舞台,不断提升学生创建对联的能力。

创作;对联;能力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古代,对联这种特有的文学样式是孩子们接受启蒙教育时的必修功课。而纵观现在的对联教育现状,对联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了,音律、平仄、对仗……这些对联术语听起来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甚至可以说是孩子们视而不见的“盲点”。通过两年多的对联教学研究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方法。

一、故事引路,激发学生学习古今对联的兴趣

学习对联如果单纯的从记忆、背诵入手,可能几次学习后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对联的乐趣。一个个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对联教学于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徜徉在故事里感受对联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今对联的兴趣。如:“白店白鸡啼白昼”对“黄村黄犬吠黄昏”讲的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戴叔伦趣对老师的故事;“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对“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讲的是一个小书童妙对老秀才的故事;“海到无边天作岸”对“山登绝顶我为峰”讲的是学生时代的林则徐游玩鼓山登临峰顶时的豪迈之对……[1]一个个对联故事穿插着讲,学生注意力集中,暗暗为神童妙对的故事赞不绝口。久而久之,他们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蓄了求知的欲望。课余时间也会主动去收集一些对联故事,与他人分享,并从听故事、讲故事中对对联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坚持诵读,开启学生积累中华对联的通道

每天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联的诵读,或是复习学习过的对联,或是接触新的对联,或是交流自由学习的对联。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理解对联的意思。每天学习两对新的对联,每一周对上周学习的对联进行一次小结,以笔头或者口头的形式进行检测。经过故事引路,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日益浓厚,而且在诵读中也感受到了对联的音韵、节奏美,这样理解起来也就比较方便。在每天的诵读中也养成了先理解,后背诵的习惯,每天的积累、诵读帮助学生积累,一个学期下来,竟然数量也不少。“孤烟袅袅云蔽日”对“细雨蒙蒙雾锁天”;“雪压竹枝头点地”对“风吹荷叶背朝天”等,[1]如今,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积累的数量逐渐增加,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的对联数平均超过了60对。

“天对地,风对雨,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1]书中的“晨读对韵”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对子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可供学生读读背背。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对句,是诗词中的精华,把它们摘录出来,就可以当作精美的对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1]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大量的常用对句,或是一人摇头晃脑读,或是一人上句一人下句,或打着节拍诵读,或两人击掌对读,形式多样,乐在其中。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古语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2]没有丰厚的积累,对联创新也就成了无水之源。同样道理,一定数量对句的积累,开启学生积累中华对联的通道,为学生创作对联奠定基础。

三、内外结合,敲开学生进入创作对联的大门

只有加强课内对联指导,激发学生对联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将对联延伸到课外实践,组织相关的搜集、阅读、创作等对联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增长见识,打开创作对联的大门。

1.融入课内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联教育也不例外。当学生对对联有了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对联了,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观察用心去感受,让学生大展身手。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以对联的形式去提炼课文内容,与同学对对子。如:学了《怀念母亲》,有学生这样写到“睹物思亲频入梦,言语在耳仍记心”“日日思故土,夜夜念母亲”等;学习了《景阳冈》这一课之后,尝试着用对联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写出了“店家好意劝酒不宜上冈”,“武松执意打虎为民除害”的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武松的特点。因为只有一篇课文,要对出更多精彩的对联不大容易,由此,还引导学生学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了解比较经典的人物及故事,寻找与《景阳冈》相对的下联。学生为了能对出更好的对联,纷纷去看书,对出了“武松赤手空拳打虎,孔明神机妙算借箭”“武松智斗猛老虎,黄忠计夺天荡山”……对联融入课堂教学,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与思考,内化了对联知识,又拓宽了阅读面,享受到了一种古典文学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乐趣。

2.延伸课外实践

中国的山水园林与国外的山水园林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亭台楼阁之间都挂着对联,这些对联大多是历代学者、诗人、画家、书法家撰写的,对于山水之美有着画龙点睛之妙。因此,学对联应融入课内,又延伸到课外。平日去旅游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祖国的山山水水,用心去感受各处的胜迹联。带上手机、笔和纸,随时拍摄、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把写在名山胜水、历史遗迹建筑物上的对联搜集在一起,既丰富积累,又提升文化内涵。

每逢寒假,班级开展“走进对联”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自己搜集春联、写春联、贴对联。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对联的特点和性质,领略对联艺术的特有魅力。自己书写对联、欣赏对联、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张贴出来的春联,受到亲朋好友的赞许,增强了学习对联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许多学生能联系当地风景,对出了“竹洋风光好,松溪景色新”“山上杜鹃红红火火,窗前桑果酸酸甜甜”“吃汤圆千家乐,品绿茶百事兴”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对联。

四、专项训练,推进学生步入探究对联的行程

对联的语言讲究工整对仗,诵读时表现出来神妙的音韵美,需要大家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把语言写生动、简练、明白。尝试用填补对联关键词的方法来锤炼学生的语言,收到明显的效果。先让学生感受苏小妹与苏东坡、黄山谷“给诗加‘腰’”的故事:(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1]苏小妹准确运用了拟人化的“扶”字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相依相随的亲昵之态,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描绘出月、梅相融的静美情景,苏小妹锤炼语言可谓独具匠心。学生深刻感悟诗句中的中心字能让诗句更优美、更传神,教师再创设一些填补词语的专项训练。如,“春风放胆来(吹、梳)柳,夜雨瞒人去(浇、润)花”;“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春落花枝香(溅起),风裁柳叶韵(归来)”等,让学生比较、选择、填补词语,从中推敲、锤炼、运用语言,体会词语运用的内涵美与意境美,推进学生步入探究对联的行程,培养学生探究对联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科学评价,提供学生展示创建对联的舞台

让学生在对联的小舞台展示个人才华,是最好的评价。在两年多的学习中,学生创作了不少的对联。它不仅直接促进了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还间接地促进了其他各门文化课的学习,许多同学的语文成绩及其他各科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对联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积累,积极竞赛,积极诵读,积极用自己的才华创办楹联小报,展示个人才华。通过学习对联,学生的兴趣及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每月举行一次班级“斋阁”擂台赛。“集联斋”是班级男孩子集体的名称,“汇联阁”是班级女孩子集体的名称。擂台赛项目繁多,有朗诵、接力赛、对对子等多种形式,展现半个月学习的成果,并选出新一届的“斋主、副斋主”“阁主、副阁主”。竞赛的形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比老师规定一周要学习几对对联有效得多。班级还每学期举行一次“对联大会”,检查一学期对联学习的成果,让学生有展示的空间,还结合各种活动,如班队活动、语文活动课、艺术节活动进行各种对联表演,如对联故事、对联剧、对联书法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对联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有个展示的舞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不断提升学生创建对联的能力。

[1]丁慈矿.小学对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荀子.劝学篇[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左小文)

2014年度松溪县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小学中高年级对联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XXXJYKT2014-007)。

猜你喜欢

对联学生
小议对联
快把我哥带走
巧对对联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