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表达促成语言学习的轮回
2017-04-15黄毅芳
黄毅芳
(惠安实验小学,福建惠安362100)
多样表达促成语言学习的轮回
黄毅芳
(惠安实验小学,福建惠安362100)
语文教学应该从学表达入手,指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在朗读表达中提高诵读的兴趣,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在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在迁移表达中引导积累,意会字词段篇的构成规律。
多样表达;朗读;想象;仿创
阅读的内化,对表达而言,只是信息的寄存或储存。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表达,才算完成语言学习的轮回。语文教学应该从学表达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关注语言、在想象中感悟语言、在运用中发展语言。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语言训练点,向文本学语言,在表达中训练,在训练中稳步提升。
一、体验感悟,在朗读中学表达
没有经过规范训练,学生平时的表达一般是零碎的、散乱的。规范语言的输入就显得极为重要。仅仅靠默读浏览是不行的,必须加强有感情朗读、大量的诵读。小学阶段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让学生熟读成诵。大量的朗读、大量的背诵,就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型,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规范的语言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不断变换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提升,从读准字音到读通读顺,到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画面情感,到读出情趣变化,到读出道理感悟,直至最后熟读成诵。如此循序渐进、富有层次的诵读,使得诵读涵泳的过程,不仅成为表达训练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感染、浸润的过程。
如学习《长歌行》一文,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
(1)读通读顺
(2)读出韵味
师:这是一首2000多年前的诗歌,我们要学着古人那样朗读,你看诗中这些平仄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来。横线是平,竖线是仄,横线上的字读时,音稍微拉长,竖线上的字,读得短一些。
(3)读出意思,读出画面
课件出示浩浩荡荡的江河奔流到海的场面。
师:这些河流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它们还会不会再流回来呢?要读出江河滔滔不绝的气势,读得响亮有力些,第二行后的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4)熟读成诵
师:是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如此宝贵,那一分钟能你能把这首诗读几遍呢?你会用几分钟背下这首诗呢?
(5)读出感悟
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书声琅琅,不绝于耳。引导朗读表达,教师要先先“扶读”再到“独立朗读”,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如让学生自读,同桌或者小组检查读,少齐读,重视个人朗读。为激发兴趣,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内容蕴含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感受美的情趣。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诵读一直是学习汉语言文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低年段,重在提高诵读的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二、想象拓展,在对话中学表达
语言是在想象中发展的。即使是学习生字新词,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训练表达。
如学习“除”字,教师可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先让学生讨论、发现字的书写注意点,学生就会说出:“除”字是“左耳旁会谦让,横折弯钩缩一缩,给余让出好地方,人字撇捺舒展开,二中放个小”。这样既学习了生字,又发展了语言,同时也提高了想象能力。再如教学“害”字,老师说:“害与不害,管好这个口”很重要。学生就接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如果说出不该说的话,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就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原来中国汉字的意思就藏在字形里。”像这样,教学时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表达中识字,在想象中表达。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很多汉字本身就是一幅表情达意的优美图画,契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创设富有情趣的场景,渗透字理文化,追根溯源,从字理的角度分析讲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又比如,教学《长歌行》最后一句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师可用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想象读诗:
当有的同学,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时,老师会这样劝告他,齐读这句诗——
当你看动画片,一看就好长时间,作业不做时,妈妈会这样劝告你,齐读这句诗——
当大哥哥,喜欢玩游戏,不做作业时,你也会这样劝告他,齐读这句诗——
当看到有人浪费时间,我们一定会这样劝告他,齐读这句诗——
这样的朗读,融入了生活,在想象中运用,在运用中表达,学生兴致盎然。
课堂教学中,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充分发挥想象,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三、模仿创编,在迁移中学表达
好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得言、得意、得法、得能。一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肯定不少,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重在语用。要不断渗透引导积累,引导意会生字、词语、句子积累,句段构成规律。积累足够了,自然会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把话说得更具体,更生动。
如,《青蛙与青蜓》一文,在学完第一小节,出示其它也能除害虫的动物图片,让孩子仿造第一小节的格式,编儿歌。(课件出示下列句式)
_____________不停
我为________________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有了之前的充分朗读,词语积累,孩子们的仿创也就比较生动,编出如“啄木鸟,尖嘴巴,嘟嘟嘟,敲不停,我为大树捉害虫,我是森林小英雄”精彩的句段。
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提醒孩子发言要表达清晰,说完整句,鼓励模仿课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式,如“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天那么高,那么蓝。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再如,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在教学法布尔捉甲虫这件事,通过创设情境的想象导读、根据汉字构字的特点,对“翼”字做了形象生动的讲解,使汉字有了生命,有了文化的气息。之后带词入句,通过朗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这样一些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想象、遣词造句的能力得以发展。
根据文本表达特点,引导学生悟出作者就是用上“一动不动、小心翼翼、好好欣赏……”这些词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后,引导学生仿创表达,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活用这些词来写写生活中对某事物的迷恋。
这里的仿创表达言意兼得,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学生习得了表达方法,又进行了表达实践,同时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一举多得。
总之,学表达,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训练都应放在学生得到了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带领学生走得更远,更扎实。
[1]邹晓明.深度对话:语文课堂的本色追求[J].上海教育科研,2014(4).
[2]詹丹.从经典的吟诵到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2015(1).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