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苏祠文化
2017-04-15向秋杰
吕 珍 秦 雪 向秋杰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浅析三苏祠文化
吕 珍 秦 雪 向秋杰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三苏祠是三大文豪的家,是孕育苏门文化的圣地。苏门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门文化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首先是简介三苏祠,其次是苏门文化成就,再次是成就之大的原因,最后是简要书名了苏氏文化的影响。
三苏祠;文化;成就;影响
一、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是宋代大著名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清代时候,人们为了祭祀三位文豪,才将苏宅改建为祠,并一直流传于后世。作为苏氏文化的源远流长的代表。始建于清朝时期,历经几次重建,如今三苏祠现在已经是一座占地近100亩的古典园林,被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祠内保留了许多文物遗迹以及苏氏家族的一些生活剪影。祠内书香气息萦绕,古树掩映,楼阁参差,翠竹掩映,形成三分竹二分水的岛居特色。不仅有流淌着文豪风采的古典人文景观,也透露着迷人的自然气息。就是在这片沃土上培育了三个有名的大文豪。
二、苏氏父子的成就
朱德观赏三苏祠曾题词“一门三父子,全是大文豪;词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也可见,他们的成就之高。
苏洵在青年时不喜欢学习,后面在父亲的教诲下,有所觉悟,与欧阳修一起进行古文革新运动,并取得一番成就,跻身文章大家的行列。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议政,议论明畅,语言锋利,纵横恣肆,著有《嘉佑集》十二卷以及《谥法》三卷。除此以外,他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
苏轼,苏洵的大儿子,北宋时期首屈一指的大文豪。他在诗、词、赋、散文方面成就极高,而且擅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早年入仕,名动天下,但是仕途不像理想中那么顺利,一身经历三起三落,但仍有旷达的胸襟,对文学的造诣也随之增高。在散文方面,和欧阳修一起建立起一种成熟稳定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在词的方面,认为诗词同源,提倡词应自是一家,把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形成豪放一派,有“苏辛”之称。王国维曾评论他“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同时他也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又喜绘画,开创湖州画派,是中国墨竹画的起源。
苏辙,苏洵的小儿子,苏轼的弟弟。他早年入仕,在政治上颇有一番建树,他的文学成就受其父兄的影响极大,以儒学为主,擅长政论和史论。他在古文创作上有自己的主张,融写景议论、抒情、叙事为一炉,展现出自己的特色。他的诗歌作品也极多,风格含蓄内敛。曾有人争论他与苏轼的文学成就高低的问题,他的诗歌含蓄,哥哥的豪迈奔放,各具特色。而且苏辙为人就像他的文一样低调,谨言慎行,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尽管不像哥哥那样光彩夺目,却比哥哥少了许多磨难。他的文学仍然是宋史上华丽的一角。
北宋文人辈出,星光灿烂,父子三人,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占了“唐宋八大家”三席,是中国文学罕见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他们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
三、“一门词客三父子”的缘由
苏氏世系,源远流长。苏氏系出黄帝之孙颛顼帝,发展至唐朝,先祖苏味道任职眉州刺史,后有一子留于眉州,遂有眉山一支。眉山苏氏家族由科举起家,绵延数百年。苏氏家族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家族发展成为千古流芳、名贯古今的文化世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家族的文化底蕴是功不可没,文豪自身的拼搏精神也是离不开的。
第一、父亲开明的教育。首先是苏序为儿子苏洵营造了有利的读书环境。为了督促儿子学习,他以极大的毅力,在晚年的时候带头读书学习起来。而且少年苏洵散漫不学,一事无成,族人对苏洵“纵而不问”的态度表示不解,但是苏序独具慧眼,相信苏洵有大志。经过多年,苏洵投身欧阳修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跻身当时文章大家行列,被欧阳修评为古文运动最满意的实践家。苏序这种家庭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放养式教育。给苏洵的不是压力,而是信任,最终成就了苏洵。另外苏洵也子承父志,同时严格的教育孩子,教子作文章强调“文贵有用”的主张,屡试不爽的鼓励选择,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
其次,慈母的言传身教。苏门家有这样一位奇女子,相夫教子,持家有道,在苏氏成就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历史上她被誉为四大闲母之一。这个女人对苏洵父子三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载,她是眉山人,系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司马光在为程氏所写的墓志铭中,赞美她“喜读书,皆识其大义。”程氏在18岁时嫁入苏家,当时苏洵年仅19岁,《苏主簿夫人墓志铭》载:“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苏氏极贫。”程氏嫁入程家后,两人生活曾一度过得十分艰难。但程夫人聪明贤惠,知书达礼,又有经济头脑,嫁于苏洵后,持家有道,苏家经济不断繁荣起来。解决苏洵的后顾之忧,成为他仕途路上有力的支撑。除此,苏洵长期读书游学在外,程氏兼主内外,除了持家,还亲自承担起对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家庭教育。程氏不仅教苏轼兄弟俩识字,也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德育教育。从苏轼和苏辙的诗文中,也可以看出程氏的言传身教对苏轼、苏辙两兄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勤学苦读,终成正果。苏洵二十五岁发奋苦读,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现在的湖北襄阳县)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苏轼曾经将一百卷将近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手抄了三遍。有人曾从《汉书》中随意举出一个字,苏轼便从此字开始一直背诵下去,没有一字差错,真正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苏辙资质不如父兄,身体不好,而翻阅苏辙的诗文,有很多回忆年幼时刻苦学习的记录,而细品这些学习记录,也不难看出他的心路历程。如“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他所有的乐趣都在书中,连做梦都在读书。
四、苏门文化的影响
“味道”的一脉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苏门文化的兴盛毋庸置疑有巨大的影响。
苏门文化无论是在文学成就上,还是家庭的教育,还是自身的苦读都深深影响了当地的人们。据《眉山县志》记载:“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苏轼文学在历代皆盛行。陆游《老学庵笔记》:“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受苏家等影响,眉山士人读书成风,人才辈出,仅在两宋时候眉山地区考取进士的人数就多达八百多人。宋代唐庚等眉山文化名人皆是受苏轼的影响,唐庚亦被后人称为“小东坡”。眉山还有“进士第一城”的美誉。瑞莲并蒂,科甲之兆,因此每逢高考,眉山学子都会相继前往三苏祠祭拜苏轼,这成为了眉山的一种文化习俗,更成了眉山人心中的崇拜。除此以外 “东坡肉”和“东坡酒”在眉山颇有盛名。眉山人家中遇红白喜事,“东坡肉”则必不可少。东坡好酒,眉山酒文化源远流长,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方面,三苏祠作为眉山一个旅游景点,古典的园林建筑与浓郁的文化氛围,不仅为城市文化增添了风采,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其实苏门文化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他们的文学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如三苏祠门前的楹联所颂:“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景慕永馨香”。
[1]《眉山县志》编委会.《眉山县志》[M].方志出版社.2003.
[2]林语堂.《苏东坡小传》[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吕珍(1995-),女,汉族,本科,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秦雪,女,汉族,本科,西华大学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向秋杰,女,汉族,本科,西华大学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