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视角浅析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2017-04-15宋阔
宋 阔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61)
从多元视角浅析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宋 阔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61)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长期争辩,本文从翻译的意、形、音三个视角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及阐述。
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局限性
一、引言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最早引进的翻译理论之一,这让我国翻译学者接触到了西方翻译理论系统,同时也引发了翻译学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热潮。奈达理论的核心就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元素,使中国翻译研究焕发了新的活力。然而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工作,涵盖文学、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等多众多层面,任何理论也不能做到完美,“功能对等”也不例外。本文从意、形、音三个视角对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希望能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避免进入误区,力图对翻译研究做出贡献。
二、功能对等理论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翻译学领域开始向理论化发展,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是美国是著名的翻译学家、语言学家,并且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Eugene A.Nida,2004)。著名翻译理论家叶子南认为,“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等”(叶子南,2001)。即在进行翻译时,不是要追求字面上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要保证译文跟源语的语义和风格相同。
奈达认为,翻译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译者应重视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而不仅仅是文字形式上的对应关系。在奈达看来,读者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最能反映译文的效果。当然,这要通过将两种语言环境下的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反应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结果。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就是使用一切方法翻译原文,使译语读者能够在读译文时,收获与原文所要表达语境相同的感受和信息。
三、多元视角下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一)意视角
意,即意义,功能对等最为注重意义的一致性。译文和原文地一致性,就是译文文本在意义和功能上与原文文本相同(吕俊,2002)。通俗地讲,就是译语接受者对译文所含信息的理解和感受应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感受大致相同。两种语言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基于这一点,功能对等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试图在目标语中寻找源语言的等效词,如汉语中的“一箭双雕”,在英语中的等效词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再如英语中的“All roads lead to Rome”在汉语的等效词为“殊途同归”。
文化可能有类似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以“一箭双雕”为例,译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是较为合理的,但在特殊语境中,如军事中一个行动取得两个战果,或商场上取得高额收益,这个“雕”字是可以对大的成果形成比喻,在汉语源语言读者思维中起到隐含的突出和强调作用,然而 “bird”一词却难以达到这种效果。再如一句英语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汉语中也有一句俗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两者都可表示一种情况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而成,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这两者可以作为等效词进行互译。然而对英语读者而言,看到这样一句话会在他们潜意识中联想到罗马帝国历经300年战争与发展后的辉煌与强盛,而汉语目标语读者的反应与之不可能完全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就在于其在传递意义的同时,会造成源语言隐藏功能的弱化或缺失。
(二)形视角
形,即形式。功能对等理论指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意义最为重要的,意义的准确传达,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这一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是译者最为有力的理论依据。然而,任何真理都不绝对,在特定条件下,该原则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中国古诗词翻译。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其意,更在于其形。若依照功能对等理论,仅对中国古诗词进行意义转述,必然使其在目标语中的功能大打折扣。若将中国诗词译为英语环境中的诗体形式,需对诗词中所含意象找到译语文化等效物,中国诗词中也多含地点,这也难以在英文诗体中体现。况且,理论服务于实践,译者过多考虑形式难免徒增负担,必然遵循意义为主原则。即便有译者能成功以英文诗体呈现中国诗词翻译,但其局限性依然存在。中国诗词是古代人的智慧,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对诗词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加文采,同时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历史及文学素养,会让作者同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这一点而言,即便是成功的英文诗体译文,也难以达到。
(三)音视角
音,即声音。声音是最原始的语言,文字只是记录声音的符号。在翻译实践中,音译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如人名的翻译,以及广告翻译中产品名称的翻译。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往往选用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以表达对孩子的期望,或对以往事件的纪念,如Jessica来自希伯来语,是财富的意思,Amanda来自拉丁语,是爱的意思,而我们译为汉语是“杰西卡”和“阿曼达”。再如我们所熟知的化妆品品牌“美宝莲”,其英文是Maybelline,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名字是由其发明者美国化学家威廉姆斯的妹妹的名字Maybe以及Vaseline(凡士林)的后半部分组成的。在英语语言环境下,Maybelline具有纪念意义,“美宝莲”三个字只是在音似前提下选取的比较贴近其商品属性的词语。如果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译文来在汉语中实现其功能对等。由此可见在音译视角下,功能对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总结
自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以来,其对翻译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笔者在词所列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局限性并非对该理论持质疑态度,也并非否定其作用。相反,笔者认为功能对等理论确实堪称翻译实践的标杆。只不过,不管何种理论,都会经过相同的发展历程,即都要经过不断阐述、解释并走向成熟、完善的历程,“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也不例外。而且,翻译工作分门别类内容繁杂,涉及范围太过庞大,很难有一种理论能做到完美。功能对等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其自提出以来在翻译工作中的广泛运用像我们表明,其实用地位难以撼动。笔者在此所提出的几点局限性,只为能帮助译者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提供参考作用,对翻译研究做出贡献。
[1]Eugene A.Nida.2004.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6.
[2]吕俊.2002.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
[3]叶子南.2001.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53.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presented by Eugene A.Nida,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has aroused ongoing debates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laborat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y from perspective of meaning, form and sound of translati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limitation
宋阔(1991-),男, 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