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弘扬大庆精神汇聚振兴发展力量

2017-04-15李东旭

奋斗 2017年17期
关键词:会战大庆弘扬

■ 李东旭

传承弘扬大庆精神汇聚振兴发展力量

■ 李东旭

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顾大庆会战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弘扬日久弥新的大庆精神,对于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力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把‘贫油’的帽子甩进太平洋”的爱国精神,汇聚振兴发展合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新中国建设对石油的需求十分迫切。毛泽东同志指出:“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但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仅为12万吨,对于这样一个大国建设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到1959年,全国石油产品总销售量为505万吨,国内原油产量仅205万吨,自给率仅有40.6%。因为缺油,首都的公共汽车不得不背上煤气包。“贫油”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959年9月26日,位于黑龙江松辽盆地的“松基三井”钻出了工业油流,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油田诞生了!大庆油田发现后,一些西方人宣传“大庆油田原油凝固点高,又黏又稠,只有搬到印度尼西亚才能开采”,并声称,“中国人就不能开发这样大的油田”。为拿下大油田,打破“贫油论”,石油战线的科技人员呕心沥血,进行技术攻关;广大石油干部工人以“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没油是最大的矛盾”的高度爱国责任感,迎难而上,奋战一线。1963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3%,全国原油产量超额完成任务。当前,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全面振兴任务艰巨,迫切需要弘扬大庆会战时期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把‘贫油’的帽子甩进太平洋”的豪情,汇聚发展合力,引导全省人民积极投身于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新的伟大实践,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二、弘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勇闯振兴发展新路

大庆会战伊始,松嫩平原人烟稀少,荒芜一片。既无房屋,又缺少运输工具,还面临着夏季的阴雨和冬季的严寒,生产、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困难,是坐等条件成熟,还是自己动手去创造条件?大庆人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用事实回答:“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运输工具,他们“人拉肩扛”把六十多吨重的钻机从车站运到了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他们就用水泥代替,用身体搅拌泥浆。夏季,石油会战遇上了四十年不遇的连绵降雨,条件所限,会战工人房屋四处漏水,据记载:“地面上的水齐脚面深,漏下来的雨水都是黑红色的,和酱油一个样。”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的马德仁在重病之中,为了保证钻井用的水泥不被淋湿,带领队友把室外的水泥搬进房间,全体队友彻夜未眠。由于雨水,许多工地和井场都被泡在水塘中,工人们经常站在没膝深的水中干活。油建一个小分队,在荒原深处施工,被暴风雨隔绝,在与外界失去联系情况下,他们吃野菜充饥,喝雨水解渴,坚持施工,度过了艰难的7天7夜。冬天,黑龙江的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钢筋冻的和玻璃一样脆,泥土却和钢铁一样硬,但石油工人义无反顾地打响了一场全员过冬突击战: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石油工人以饱满的热情各司其职,确保油流欢畅奔涌。经过艰苦创业,大庆人闯过了重重难关,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明了全省未来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坚持下去,奋斗下去,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发展之路,实现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这样黑龙江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勇闯发展新路。

三、弘扬“严在针尖上,细在发丝上”的求实精神,筑牢振兴发展坚实基础

石油,蕴藏在千米之下的岩石空隙中,在地下积累了上万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决定了石油开采需要的不仅仅是干劲,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尖端的科学技术。光有干劲,没有科学的求实精神,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石油会战一开始,油田就强调,拿下大油田在于狠,开发大油田在于细;讲干劲要猛如老虎,讲细劲要细如绣花。因此,射孔误差1厘米,油井资料相差零点几都要查明原因,予以纠正;预制大梁局部地方宽了5毫米,都要召开千人大会,工程负责人主动检讨。为保证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最讲认真的人”周占鳌响亮地提出了“严在针尖上,细在发丝上”的口号,在全战区引起很大反响。有一次,他检查到一口井的清蜡装置时,发现有一滴油在焊口上,为查明滴油原因,他三次来到井上,断定焊口有砂眼,连夜找到工程师,把砂眼补好。设计院技术员蔡升,为了弄清冬季铁路油槽车在运输途中原油温度变化情况,确定油库合理的加热温度,选择最冷的天气,坐上拉原油的油罐车,怀抱温度计,身揣窝窝头,行程1万多公里,取得了2800多个数据,最后做出了正确的设计。在这种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中,大庆人逐步培养出了“三老四严”的好作风。“三老四严”是大庆人求真求实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为了这份责任,采集员古存义“三查钻杆”,油建四大队郑发荣发现不合格施工坚持推倒重来。从这些事例上,我们不但能看出大庆人的冲天干劲,还能够感受出他们对工作的责任追求,任何细小的工作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份事业,一种使命。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国企改革、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等各行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对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要求会更高。我们要在干事创业中弘扬“严在针尖上,细在发丝上”的求实精神,像大庆人一样注重细节,不放过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把任何岗位的小事都当作改革发展大事不可或缺的基础来对待,才能铸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的辉煌。

四、弘扬“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献精神,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

无私奉献,是大庆人的生动写照,也是生生不息工作热情的动力源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既缺油,又缺钱。油田根据实际提出,要先全局,后局部;先国家,后个人。为节约国家建设资金,工人自己动手盖起当地人称之为“干打垒”的土房子,来解决过冬的问题。在大搞干打垒的活动中,广大工人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劳动时间长短、不计较劳动报酬多少,经过120天的日夜奋战,完成了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出现了“七一村”“八一村”“新市区”等新的聚居点。住的问题解决了,解决粮食供应也是一个大问题。大家经过研究一致认为要自力更生,大搞农副业生产。因此,薛桂芳等五人第一批去“八一新村”开荒种地。在她们的带动下,五把铁锹发展为万把铁锹,大大增加了职工粮食供应,减轻了国家负担,有力地保证了工业生产。大庆人奉献的不但有青春、汗水,还有热血甚至生命。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油库维修队长奚华亭在一座五千吨混凝土油池里面临着火的关键时刻,脱下身穿的皮大衣堵在通气孔上,自己坐在上面,把火扑灭。石油人的这种奉献情怀,持久的保持在前进征程上。继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庆油田后,大庆又创造了连续27年高产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世界油田开发奇迹,为国家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都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多一些奉献精神,少一些等待观望。我们要大力弘扬“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献精神,以夙兴夜寐的工作热情承接优良传统,像大庆人一样坚持祖国至上,人民至上,时刻胸怀全局、为国家的发展分忧,敢于碰硬、勇涉险滩,从而不断团结凝聚全省人民向着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会战大庆弘扬
李大庆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