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有责任的黑龙江学人
——记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碧波

2017-04-15徐朝

奋斗 2017年17期
关键词:碧波黑龙江文明

■ 徐朝

做一个有责任的黑龙江学人
——记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碧波

■ 徐朝

有位老人,扎根黑龙江60载,将毕生精力用于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用于祖国历史文化事业的研究。他研究历史,关注现实,提出建议,将黑龙江、将祖国更好发展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为了填补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研究的空白,他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大旗,奠定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的基础,使社科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他使黑龙江流域文明走入人们视野,证明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他将黑龙江的历史与美洲历史文化开发连接起来,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做出贡献……他就是时刻将研究与黑龙江、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碧波。

搞研究就要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1956年,张碧波从东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到刚刚建院的哈尔滨师范学院,从此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始了他一生的学术探索。

张碧波认为搞学问,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的积累上做研究,那么就要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超越,这样才会对别人产生影响,研究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一种浪费。创新,让张碧波总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创新,让张碧波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创新,让张碧波创造了众多业界的第一,填补了我国社科理论界众多的空白……

以往的文学研究,多是针对具体某一作家、某一作品的研究,很少有人去研究文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轨迹、发展规律。但不研究历史、不弄清规律如何深刻认识其本质,如何知道现在,把握未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张碧波即提出要进行“中国文学史宏观研究”,认为当时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应该改革,应该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发展规律、中国文学的艺术特征,争取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这些问题。张碧波不仅这样想,也着手这样做,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南陈北张”(“陈”为时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的陈伯海教授,“张”即张碧波),张碧波在当时的学术界有着这样的尊称。这种综合人文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不仅昭示了一种研究模式,更具有一种方法论的原创性,对国内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

1985年,张碧波调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在当时的中国史书和文献学上,北方民族只有简单的列传,没有对其文化的研究。扎根于黑土地做研究的张碧波深感责任的重大,“中国北方民族怎么没有文化?我们不但有而且有很深厚的文化!”在巨大的责任和使命感召下,张碧波提出要研究北方民族历史文化问题,提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重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该建议不仅得到了黑龙江省社科院的支持,并成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七五”重点项目,这是黑龙江省第一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对于一直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张碧波而言却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重新学习,重新看历史文献、看考古资料、做调查访问、重新建立自己的学术方向。同时要组织东北、西北、华北这些方面的相关力量组成课题组。因为国内学术界当时还没有“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这个方向,所以需要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等学科综合起来,以达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的研究要求,困难可想而知。张碧波以惊人的魄力,集结了“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各领域学者40余位,历时十年,考察中国民族与北方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渊源关系,揭示了北方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出版了共计二百二十万字的巨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完成了为北方民族立传的艰巨任务。此时,张碧波已经65岁了。

读书、研究就是张碧波的生命,离休后的张碧波时刻关注着学术界的动态,关注着祖国、黑龙江的发展。1995年,韩国首尔大学的一位博士前来拜访张碧波,交换关于北方民族文化的意见。他认为关于中国东北历史的相关问题——高句丽问题以及渤海问题不是中国的,而是朝鲜或是韩国的。时刻以捍卫祖国利益为第一位的张碧波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我国面临着同朝鲜半岛南北方进行关于国家领土、国家民族归属等问题的争论,这不是小事情,而是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情。于是张碧波给国家写建议:中国应该建立高句丽学和渤海学的研究机构。在这份建议的基础上,辽宁和吉林成立了高句丽研究中心,黑龙江成立了渤海研究中心。张碧波也因为提出了这个问题,开始转入对东北历史文化中关于高句丽、渤海、箕子朝鲜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张碧波的眼界和思路越来越宽广,把问题体系化,写成了东北疆域学史,以详实的史料捍卫祖国权益。

上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要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张碧波觉得中华文明探源是每个中华学者的责任,不应该仅局限在几个人上,应该动员全国的力量来参与。于是,已经75岁高龄的他主动转入中华早期文明人类学的考察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中,并试着用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解释中华文明问题,最终找到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早熟的儿童”这把理论的金钥匙,在学术界第一次提出“中华古史上有个玉器时代”的命题,出版了《中华早期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中华文明探源》等书籍。

到了2015年前后,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中日关系更加尖锐。当时南宁大学提出要开展南海“学术战役”。看到这个消息后,张碧波认为不应只有南海学术战役,还应该有东海学术战役和东北学术战役,学术界应该全面动起来,为祖国的权益鼓与呼。张碧波提出《关于开展三大学术战役的倡议》,要通过三大学术战役提高中华民族的历史认知水平,有力回应日本右翼者的错误言行。在大量研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他出版了《中日关系史论》,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为了配合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张碧波提出应开展大文化旅游学,认为在发展围绕丝绸之路的经济带、文化带的基础上,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和世界民族交流带,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对建设和谐世界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

黑龙江是最适合做学问的地方

扎根黑龙江60年,张碧波热爱这片黑土地,感恩这片黑土地。“是黑龙江的这片沃土培养了我,我应该为这片土地做出我应有的贡献。”对于还不太发达的边疆省份,一些人认为缺乏学术研究的氛围,留不住人才,张碧波却说:“黑龙江是最适合学术研究的地方,我所有成绩的取得有赖龙江这片沃土。”主张学术创新的张碧波认为黑龙江的学术界没有门第学派之见,对于各种文化有着天生的包容性,这对于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而言是极其珍贵的。学者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打破师门、学派的界限,这样才可能提出超越性的见解,做出开创性的东西。对于向他递出橄榄枝的人,张碧波总是婉言谢绝,并且一再充满深情地劝慰自己的学生:“要扎根黑龙江,心无旁骛地做点事情。”

以黑龙江学人自居的张碧波总是说:“我是黑龙江学人,我就要写黑龙江,要向全世界展现黑龙江,要让人们知道黑龙江不但有文化,而且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国、为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费孝通先生曾言:“生存在一定文化形态中的人们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才能对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才能通过文化反思走向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大力开展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是塑造和提升黑龙江文化品格、实现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是增强黑龙江文化软实力、抢占文化制高点、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张碧波的倡导下,黑龙江流域文明被纳入了大文化研究视野中,《黑龙江流域文明新探》《民族文化学新论》《中国巫史萨满文化研究》《华夏变奏——关于中华多元一体运动规律的探索》《东北文化史》……一部部著作,体现了张碧波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通过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发生、发展的梳理,昭示出一段曾被忽略的历史:黑龙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一些中华古族曾多次改变中国历史格局,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北方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构成中华民族结构体系,中国北方民族具有世界性品格。《黑龙江人在美洲——印第安族源与文化渊源的考察》还将黑龙江古族的文明拓展到美洲,通过对黑龙江流域文明与美洲印第安古文明历史进行的比较研究,张碧波提出:远在1万年前,黑龙江流域古先民在追逐大野兽的过程中,多批次地跨越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成为美洲大地的开辟者与建设者,是美洲最早的印第安人;匈奴、突厥、蒙古族先后进入欧洲,推动欧洲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一极具战略性、挑战性的假设,将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导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意义,其创新性、前瞻性则不言而喻。

此外,积极关心家乡发展变化的张碧波,还为家乡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跨越亚美文化圈,开发(中国)黑龙江东部洲际经济文化带的建言》《为提高黑龙江文化软实力的建议》《关于建立新型智库的几点思考》等。

再突出的成就,再辉煌的历史都需要人来传承,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建设需要一代代人来实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张碧波总是充满深情地告诉年轻一代:做学问就要有把牢底坐穿的精神,要戒浮躁,多读好书,潜下心来做学问。年轻的学者,一定要将自身和祖国、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关心国家大事,要以黑龙江的发展为己任,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家乡、为祖国的富强文明多做贡献。

只要我的思维还是清晰的,研究就不能中断

60年来,张碧波已构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他的身上有众多光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图书奖获得者、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获得者、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三次主持国家课题,出版了30多部著作,每一部作品都是鸿篇巨制,每一部著作都是对前人、对自己的超越,都在社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年过80的高龄下,仍一年有一部作品问世,他的学术成就令人艳羡,他的勤奋和执着令人感动。

其实,张碧波的身体并不好,1992年主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就因劳累过度,倒在马路上。在这之后,张碧波一直受疾病的困扰,到2000年,多发性脑腔梗,伴随脑萎缩已经很严重,坐着写字已经握不住笔,写字都成了难题。对于一个学者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打击!但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张碧波的科研之路,坐着写不了就站着写,一只手不好使,就用两只手!将科研视为生命的张碧波坚持站着、用左手按着右手继续搞科研。张碧波坚持:只要我的思维还是清晰的,研究就不能中断!

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2000年,他完成了《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2001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修订版)》(上下册);2002年,《东北民族与疆域论稿》(上下册);2005年,《中华早期文明的文化人类学考察》;2006年,《中国东北疆域研究》;2007年,《中华文明探源》; 2008年《华夷变奏——中华多元一体运动规律的探索》……2015年《中日关系史论》;2016年《东北文化史》,几乎一年一部著作问世,这是何等的精神与境界!

在《黑龙江人在美洲——印第安族源与文化渊源的考察》发布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充满深情地说:张先生要克服史学上的难题、要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和疆域划分,这我们理解为是一种使命感,张先生研究的课题都是关乎国家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问题,这种视野、这种担当不是每个学者都能达到的。张先生学术担当的基础是爱国家、爱民族。在张先生身上看到了当代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心系国家、心系民族的爱国情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多年的学术积累使他在学术上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追求,这些思想不写出来,他认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集体的不负责任,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对于他的研究,张碧波总是说“总结历史,认识自己,知道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方可认识今天,方可规划明天,建设未来。认识历史,总结历史,为了祖国的明天走得更好!”

“60年来,学不足以成名,诚不足以立身,我行我素,心中总有一个信念,义不逃责,素位而行,做一个学人应做的。”60年如一日,怀揣家国梦,这位已耄耋之年的老人,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着……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碧波黑龙江文明
请文明演绎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Boundary Value and Initial Value Problems with Impulsive Terms for Nonlinear Conformable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漫说文明
虹桥碧波太平湖
碧波荡漾珊瑚海
Write a caption
对不文明说“不”
黑龙江弃风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