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家庭学习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以《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为例
2017-04-15卢范坤
卢范坤
(漳平市实验小学,福建 漳平 364400)
建立家庭学习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以《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为例
卢范坤
(漳平市实验小学,福建 漳平 364400)
在落实以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实践中,探索建立家庭“学习共同体”,致力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提升整体学习力,使之成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拓展和延伸,助推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
家庭学习共同体;整体学习力;核心素养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教师、专家、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习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有效方式。《品德与社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建立家庭“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学习力,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学习自信的有力支撑。
一、收看新闻,畅聊时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同时,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要和现实生活相关联,做到学习生活化。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到处都有,电视资源便是其中之一。一家人一起看新闻,聊新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利于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上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课时,一位学生滔滔不绝地介绍了“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和“2017金砖厦门会晤”的相关知识,令全班同学赞叹不已。教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自豪地说:“我每天和老爸一起收看新闻,畅聊时事。”他的回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这节课之后,班级里收看新闻、关注时事的学生多了,课堂上从此就有了“我给大家说新闻”这一学习景观。
二、续说话题,分享收获
拓展教育时空,让学习延续到家庭这一“学习共同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在家庭“学习共同体”里做示范并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享受学习成就感,同时提升了质疑、批判、组织、应用等创造性学力,实现了深度学习。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科技是把双刃剑》一课,在学生领会“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变化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闻话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通过学习,学生收获如下认识:“如果把手机当‘工具’使用,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便利;如果把手机当‘玩具’,它会影响学习,甚至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课后,学生将这一命题带回家里,和家人进一步讨论,进而深刻了认识,也给家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一家人从此对手机有了新的认识。
三、亲子共读,遨游书海
梁启超指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外阅读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在小学里,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关键是要营造读书氛围,为此倡议“老师带头读,学生跟着读,家长一起读”。在学校、家庭形成读书共同体,打造阅读学校、书香家庭。正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一课中指出,“阅读,也是一种休闲”。一位母亲与学生一同阅读《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一书,母子受益良多。学生从书中的故事懂得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母亲也从书中顿悟:作为父母因为太多的不放心而把自己塑造成了孩子的佣人。亲子共读拉近了家长和学生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又如,父母和学生一起阅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部书,这部书共十五册,讲述了从中国人类起源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历史故事。因为有了阅读伙伴,一家人坚持读完了原本学生不太喜欢的历史类书籍。阅读期间,学生常常会发表一些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判,而父母自然成为了忠实听众,虽然学生的言论有时片面、稚嫩,但却能欣喜地看到良好的阅读品质在学生身上的点滴提高。阅读,成了这一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调查访问,体验生活
“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小学德育纲要》指出,“通过参观、访问、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和认知社会”。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严重缺失,而以一个或多个家庭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则填补了这项空白,让学生走进社会,观察事物,调查访问,充分感受生活。正如梁启超所说:“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形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家乡的环境》一课,以家庭学习共同体的方式组织学生访问当地环保部门,调查“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问题,最后完成调查报告,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构建“学习共同体”模式是循序渐进,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探索“学习共同体”延伸到家庭、社会,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五、沟通交流,享受亲情
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纵观家庭教育现状,存在许多问题: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娇宠溺爱,有的甚至是重“金”投资,但往往是收效甚微;一些家长只有热情,却无所适从,最后只剩下无力的“唠叨”。由此常常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以至于和父母越离越远,甚至不愿和父母亲沟通交流。其实,家庭教育应该以爱为支撑,在平等自由的前提下建立家庭“学习共同体”,通过沟通交流,尽情享受亲情。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和谐相处》一课,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问题,尊重和理解父母,想办法和他们沟通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方式方法和父母沟通交流,重新感受到了父母的亲情和真爱,找回了学习的自信。
家庭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撑,它让家庭成员之间维系着亲情与和谐。在家庭学习共同体中,家长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起学习求知,收获知识;一起调查访问,感受生活;一起阅读辩论,提高素养。在这样的家庭中,看到了润泽的、平等的、尊重的家庭文化氛围,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觉与自信,收获了深度学习的好处。
[1]徐小敏.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6).
[2]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