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7-04-15刘懿锋

奋斗 2017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农村

刘懿锋

深化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刘懿锋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农业、农村改革相对深入,长期以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兴起,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供了宝贵机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如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

一、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黑龙江省土地广袤、肥沃,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全省耕地面积1594.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9%,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人均耕地面积0.416公顷,达到全国人均水平的四倍以上。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园地4.5万公顷,林地2324.5万公顷和草地203.5万公顷。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16年粮食总产量为1211.7亿斤,实现连续十三年丰产丰收,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有效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95.05%,农区劳动力人均粮食生产量超过6吨,均为全国最高水平;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6%;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已有730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5,超过了国内许多省份的耕地总面积,黑龙江省拥有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闻名全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此外,省内拥有雪乡、兴十四村等独具北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可待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得到深化。随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省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6年,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9万多个,带动200亩以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有1亿多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铺开,完成实测土地面积1.39亿亩;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的农业合作社和企业有1785家。农村电商主体达2.7万家,交易金额突破100亿元。黑龙江大米网已上线运营,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稻、大豆、杂粮的众筹,全省众筹资金收入达30多亿元。

二、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中面临的问题

(一)粮食种植结构亟待调整

随着国内粮食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种植结构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特别是大豆和玉米。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第四大大豆生产国,2015年大豆产量为234亿斤,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存在巨大缺口,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达1634亿斤。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却连续多年减少,2016年达到历史低点。另一方面,我国已是世界第一的玉米生产国,全球玉米库存中超过五成是在我国,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要由5.7亿亩减少到5亿亩,玉米产量占全国将近1/5的黑龙江省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长期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使得黑龙江省耕地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修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引以为傲的黑土层日益变薄、变浅。黑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也辐射至农村,各种重金属向农地渗透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成威胁。秸秆焚烧频发,农业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欠缺,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率低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农村人口步入老龄化

黑龙江省从2014年开始已呈现人口负增长的态势,人口流失问题在农村变得尤为严重。在农村青年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的同时,黑龙江省农村65岁以上人口已于2010年达到122.2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2%,按照联合国的标准,黑龙江省的农村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方面农村老龄人口本身的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限制了其农业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农村老龄人口较为封闭、落后的观念和知识水平也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农村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深化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一)以产业融合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延伸农业产业链,特别是鼓励发展联耕联种等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优势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就地转化粮食库存;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配套服务建设,在关键物流节点完善冷链物流体系,通过产销对接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通过培育扶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农村土特产品品牌的建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农业与旅游、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改善临近大中城市的名镇名村的基础服务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强农村独具北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农业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普。围绕大小兴安岭森林氧吧、五大连池药泉康养区等现有资源的开发,规划布局候鸟式养老产业。

(二)以“互联网+”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互联网技术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销售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一是应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融入互联网。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鼓励农业合作社开办特色网店,借助网络营销增强其规模经营优势。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农业合作社、农企中开展“互联网+农业”创建活动。二是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农业。通过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土肥技术的集成创新来实现农地生产智能化;通过扩大黑龙江省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以及打造农业生产服务与应急指挥服务中心,提升优化农业生产服务;推广应用数字化排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三是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接合作,建立黑龙江省特色农产品旗舰店,一方面围绕黑龙江省大米网的建设和宣传带动全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电子商务渠道;培养壮大农村服务型电商企业,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以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为载体,以移动网络设备为终端,向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农产品供需、远程教育等内容,全面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抢抓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对农业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任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进优质绿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发展智慧农业、加强质量溯源监管和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捷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农业经济业态,激发和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三)以深化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通过生产关系变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同时,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土地互换承包实现连片生产。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成员身份,量化经营性资产,鼓励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应用、循环农业发展、现代市场营销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力度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林区、湿地进行补贴、补偿。创新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在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的同时,开发多元化的农业金融产品和保险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中的实际需求。深化全省垦区改革,推进政企分开,使之更为符合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

(四)以环境保护实现农区绿色发展

首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资源。应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优先将城镇周边的优质耕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扩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范围,在耕作中采取土壤改良方式,增强耕地肥力,提升黑土层厚度和质量;严格控制农业外源性污染,防止城市生活垃圾、企业生产废物污染耕地。其次,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努力实现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零增长,推广农膜降解技术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完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科学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特别是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提升农村垃圾、污水的处理能力,逐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