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农业综合开发转型升级
2017-04-15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
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农业综合开发转型升级
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
黑龙江省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起始省份和重点省份。自1988年在三江平原掘起第一铲泥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走过了28年辉煌历程,一直保持“使用中央财政资金总额、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三个全国第一。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虽然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短板,特别是国务院批准黑龙江实施两大平原改革试验以来,以涉农资金整合为重要任务,使农业综合开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找准农业综合开发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化被动为主动,我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创新思维,主动适应,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和框架,率先整合农发内部资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本任务,以扶持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为重要抓手,集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实现了新突破。由于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走出低谷,推动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
一、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的优势,撬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增加投入,推动创新发展
做大投入“蛋糕”,强化资金支撑,必须在农发扶持方式、扶持对象、扶持方向上推出新举措。
一是在投入方式上,由主要采取财政补助形式,向财政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转变。2014年、2015年两年,我省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每年不到25亿元,而同期水利、发改、国土部门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是农发部门的2至4倍。如果仍按过去的投入方式推进项目建设,农发部门的作用将显著下降。我们及时调整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构筑多元化投入体系。财政补助项目优先扶持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股权投资项目重点支持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2014年,全省农发财政资金28亿元,撬动项目区农民、企业及合作社自筹资金17.23亿元,是上年的4.3倍;2015年,全省农发财政资金29.4亿元,撬动项目区农民、企业及合作社投入资金34亿元,是上年的2倍。2014年,通过投入财政资金4700万元,引导肇东大庄园肉业集团投入2亿元;2014年、2015年两年,通过投入财政资金8200万元,引导安达农民奶牛养殖合作社投入自筹资金3.55亿元。
二是在投入对象上,由以乡镇政府为主,向以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转变。以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往往由乡镇政府作为项目法人主导项目建设。2014年以来,我们将经营规模30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规模5000亩以上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作为扶持重点。由农民合作社直接申报项目、直接实施技术不复杂的工程、直接落实产权、直接落实管护主体,解决了过去自筹资金无人投、建成的工程无人管、运行的费用无人出、损坏的工程无人修的难题。养殖、加工、流通环节的项目也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申报,减少申报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实行精准投入。2014年,全省农发系统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4个,规模流转土地52万亩;2015年,全省农发系统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8个,规模流转土地78万亩。多数项目区实现了龙头企业牵动、农民土地入股或由农民合作社租赁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在投入方向上,由以扶持项目为主,向以扶持产业为主转变。过去安排的一些项目资金规模小、扶持区域分散,涉及产业不集中,面面俱到、处处布点,对产业的拉动力不强,资金使用效益不明显。2014年,我们把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定位从扶持单个项目向扶持产业转变,打破传统投入模式,将历年分别投入的土地治理、产业化、部门、科技等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精准立项,集中资金建设大项目,全省当年项目数量比上年减少576个,单个项目资金额增加5倍,全省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良性发展、逐步壮大的产业带。如松嫩、三江平原的水稻产业带;畜牧业发达地区的奶牛、肉牛产业带;旱作农业重点县份的玉米产业带;大城市周边的棚室蔬菜产业带;重点基地县的马铃薯产业带;山区半山区的食用菌产业带。
二、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倾力打造链条式配套化产业集群,推动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推进,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在完善立项方式、优化区域布局、科学确定建设内容上开辟新路径。
一是完善立项方式,改变过去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项目分别立项,转变到两类项目结合、突出主导产业、集中资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上来。从2014年开始,我们引入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围绕水稻、玉米、奶牛、肉牛、马铃薯、绿叶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统筹规划,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精准扶持,推动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土地治理与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推动项目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互为依托、相互配套、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016年,我省又完善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路,将优质粮食、饲草饲料、蔬菜(食用菌)、坚果(大榛子)、北药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支持重点,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集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衔接。2014年,我们投入农发资金1.48亿元,扶持克东飞鹤乳业建设10个12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在5个乡镇的21个村建设青贮玉米饲料基地,当年飞鹤乳业上缴克东县税金2.4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6.3%,农民人均奶业收入324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7%。
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改变过去一味发展粮食,转变到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上来。我省是粮食大省,由于加工环节滞后、市场流通不畅,经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销售难等情况。从2014年起,我们以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标准、充足原料为目的,以龙头企业与种养基地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前提,优化布局,将全省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松嫩、三江平原为重点开发区;承载资源环境保护功能、维护东北部生态平衡的大、小兴安岭地区为保护性开发区;拜泉、穆棱、宾县等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半丘陵地区为水土流失治理区;泰来、杜蒙等风沙严重的地区为风沙治理区。按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结构,集中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开发区突出建设优质粳稻、高淀粉马铃薯、优质饲草饲料等生产基地;保护性开发区突出建设浆果、坚果、北药、食用菌等生产基地;水土流失和风沙治理区突出建设特色经济作物、杂粮、坚果等生产基地,推动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是科学确定建设内容,改变过去传统的建设内容,转变到根据农民需要、注重综合配套、完善整体功能、发挥投资最大效益上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民急需的烘干仓储设施、浸种催芽车间、育秧大棚、农机合作社等纳入支持范围,项目区实现了“六个配套”。即高标准农田与农机合作社配套、粮食烘干与仓储设施配套、育秧大棚与浸种催芽车间配套、温室大棚与蔬菜保鲜储藏配套、规模养殖与饲草饲料基地及粪污处理配套、生产基地与产品检测和电子商务配套。通过配套建设,完善整体功能,全面提升了项目区建设水平。特别是2014年以来集中资金建设的27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呈现投资规模大、创建数量多、涵盖产业广、建设标准高、产业链条长、综合效益好等突出特点。走进示范项目区,大农田集中连片,大水利渠系纵横,大农机成龙配套,大棚室郁郁葱葱,大合作区社联动,大科技集成创新,优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充满现代化大农业气息,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带作用。
三、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的优势,着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将黑龙江建设成“生态大粮仓”,必须在有序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生态友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谋划新思路。
一是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坚持节约资源,实施严格的节水措施。农业发展不能以损害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农发项目区不仅要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而且要成为生态建设样板区。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加强利用地表水水源工程和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小塘坝、小水库,逐步减少和停止开采地下水资源;对低洼易涝又具备地表水灌溉条件的区域,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对利用地下水发展水稻项目不予支持;着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旱改水”和水田节水改造项目区推广采用地下低压管道输水,旱田项目区改大水漫灌为喷灌,蔬菜棚室采用滴灌、微喷;通过深松整地、推广使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建立土壤水库;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涵养林和经济林,营造项目区“小气候”,减少旱涝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在治理措施方面,坚持生态良好,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我省农业资源开发较晚,生态环境优于全国多数省份,但是化肥农药残留污染、地下水超采、土壤板结、黑土层流失等问题也很突出。近年来,我们加大项目区生态治理投入力度,支持发展生态农业。项目区干、支渠道衬砌预留生物通道,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斗农渠不进行硬质化衬砌,减少混凝土破坏后对农田造成的永久性污染;改田间道路混凝土路面为砂石路面,维护田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推广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利用,支持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抛洒机械购置;创新产权模式,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支持生态脆弱区恢复植被、涵养生态;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对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保护认证的扶持力度;对规模养殖园区单列专项资金支持粪便处理加工有机肥,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既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又促进有机肥使用。通过强化生态保护,坚持走资源节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三是在生产过程方面,坚持保护环境,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切实保证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综合开发要做出示范和样板。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实施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建立合理耕作制度,改善土壤结构;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2014年、2015年两年支持项目区购置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替代农户自制的喷雾机110台,在青冈等玉米项目区推广赤眼蜂和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在五常等水稻项目区推广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推广杀虫灯、性诱剂诱杀等生物和物理技术,替代传统农药,减少除草剂和农药投入量;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量。2015年全省项目区建设1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引导农民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支持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生产,在1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对施用有机肥、生物灭虫、机械除草给予农发资金补助;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在克东飞鹤、肇东大庄园等奶牛肉牛养殖企业推行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落实上述措施,在保证农产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协作的优势,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开放发展
推进深度互动,构筑开放式大开发格局,必须在部门密切配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上谱写新篇章。
一是围绕种植结构调整,支持畜牧业加快发展。我们借助涉农资金整合大背景,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努力在项目区构建粮经饲结构合理、种养加一体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畜牧业,是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发挥我省粮多草多秸秆多优势、加速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粮食转化、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的重要途径。我们以奶牛和肉牛为重点,推动畜牧业加快发展。2014年、2015年两年,全省投入农发资金建设108个奶牛、肉牛标准化养殖区;同时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在克东、富裕等10个县建设优质青贮玉米基地41万亩,完善了畜牧业产业链条,促进了我省奶牛、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是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推进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我省是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粮食总产连续几年保持在650亿公斤以上,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我省的粮食仓储能力明显不足。2015年,我们与省粮食局合作,投入农发财政资金3.7亿元,重点补贴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玉米、水稻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竞购政策性粮食。这样既可以推动腾出粮食仓储库容,减少省财政大量的仓储补贴资金;又支持了企业扩大原料需求、延伸产品链条,保证并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我们还与省商务厅联合,投入农发财政资金1亿元,采取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方式,重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做大做强,扶持建设49处农产品批发市场,缓解了农产品流通不畅、量大链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等状况。
三是围绕优质粮食发展,采用高新技术武装提高科技含量。针对影响全局性的关键技术环节,加大引进、研发、推广力度,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支持农业物联网建设。2014年,投入农发资金支持五常市水田项目区率先装备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监测、农业专家远程服务、农产品追踪溯源、电子商务集成交易等多项功能配套,体现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该项目区视察,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分别派出工作组到该项目区考察,给予高度评价,示范带动了全省农业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鼎力支持马铃薯种业发展。我省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宜于马铃薯养分积累和干物质沉积,是马铃薯的理想种植区。国家实施马铃薯口粮化,给我省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以支持发展现代种业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引导克山、望奎等马铃薯主产区建设组培室、种薯窖和防蛀网棚,引进荷兰种薯,依托省农科院进行种薯繁育,解决了东北部地区马铃薯优质品种不足的问题。目前,由省农发办倡议,正在谋划组建由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社种植基地、马铃薯加工企业、市场电商平台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联盟。着力支持采用水田低压管道输水技术。2013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在肇源县头台镇、林甸县东兴乡、巴彦县富江乡建设了灌溉面积1500亩、8300亩、6000亩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田项目区。实践证明,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工程建设成本低,节水节地节工,实现自动控制,缩短轮灌周期,做到适时灌溉,减少生产费用支出,避免项目建设占地带来的麻烦。经过积极推广,目前全省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灌溉面积稳步增加,收到显著成效。
五、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惠农富民的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下岗职工安置,推动共享发展
惠农富民,造福百姓,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在明确主攻重点、落实过硬措施、实现综合效益上实现新作为。
一是加大倾斜力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行“三个倾斜”,推进“三个一批”,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就是实行项目倾斜、资金倾斜、政策倾斜;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支持发展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民合作组织,立项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的富民增收项目。突出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我省有28个贫困县,有农村贫困户65.54万户、贫困人口211.64万人。我们对28个贫困县逐一分析,确定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提出产业发展目标,谋划牵动力强的项目,实施精准扶贫。对28个贫困县,规划发展水稻产业17个县,发展玉米产业2个县,发展奶牛产业2个县,发展肉牛产业1个县,发展蔬菜产业1个县,发展马铃薯产业3个县,发展杂粮产业2个县。佳木斯市7个县(郊区)中有5个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充分发挥紧邻松花江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稻产业,项目区农民通过“旱改水”大幅增收,三年即可实现脱贫。我们支持汤原、桦南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新建2亿袋菌包生产线,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推动农民年增收3亿元,可脱贫解困2万人。为切实提高扶贫实效,我们还积极探索选派干部挂职帮扶机制。省农发办先后选派10名干部到贫困县挂职,如到延寿、绥滨、龙江、望奎、兰西、桦川等县,有的任县委副书记或副县长,有的担任乡(镇)副职,有的到贫困村任职。绥滨县是省农发办定点扶贫单位,我们选派一名青年后备干部到该县长发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我们积极协调,把长发村纳入德龙灌区规划灌溉范围内,启动了渠首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长发村水田全部实现地表水灌溉,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可增收800元。
二是服务全省大局,积极支持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最突出最急迫问题重点投入农发资金,推动农发投入更直接更有效。2016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投入农发资金5.55亿元,其中第一批安排3.5亿元,第二批安排2.05亿元,重点支持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及森工、林业部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安置龙煤集团下岗职工,推动其实现再就业。共实施项目42个,其中鸡西市8个,鹤岗市3个,双鸭山市4个,七台河市7个,森工部门12个,林业部门8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近1.5万个,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责任编辑/李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