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7-04-15刘永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生长因子内皮研究进展

刘永东

广西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广西柳州 54500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刘永东

广西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广西柳州 545007

临床上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下肢缺血性疾病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均未取得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现已证实血管内皮前体细胞能够定向分化血管当中的内皮细胞,并可同时生成新生血管,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对此,该文将对目前临床上关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下肢

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将会随着病情的逐步加重而无法采用血管成形与重建等常规治疗措施,此时患者经常不得不进行截肢治疗。而近些年来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研究日渐深入,为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作为一种特异性血管生长因子,其在血管新生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

1 血管新生

血管新生即为针对人体的现存血管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使之能够进行延伸、拓展,并由此构建起接近于健康血管网络的组织架构。血管新生的主要内容就含括了血管基底膜、细胞外基质降解;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转移;新生血管组织建立;血管外壁细胞积聚;血管附近产生基质租住;血管网络的调整与重建。治疗性血管新生即为把血管新生诱导因子转入进组织当中并促进缺血部位侧支血管能够得以实现重生[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在临床医学上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促进血管生长的因子,其最为突出的优势特性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之中:①间质细胞源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促血管生长因子等通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增强来发挥效用;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影响将始终存在于血管的整个重生阶段。

2 蛋白治疗

考虑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体当中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治疗方式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通常要重复多次给药,不但成本高昂且极为不便[2]。随着当前载体控释技术研究愈发趋向于成熟化以及相关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载体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方式来加快促使血管能够得以新生。当前在临床上所较常采用的控释载体主要就包括了水凝胶、肝素、胶原基质、藻酸盐等。有研究人员就通过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包裹于藻酸钙微球当中,经临床观察表明含量在6 ng·mL/(L·d)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其有效释放时间可达到10~14 d,并分别在向磷酸盐缓冲液以及血清当中同时进行释放其结果表明,在血清当中的释放速率明显更快,分析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在血清当中藻酸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所发生的静电效应有所下降所导致的。有研究人员就通过利用气体发泡技术以及微粒滤过手段赖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内新增加聚丙交酯以及聚乙交酯,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释放速率明显降低,治疗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治疗方式在血管新生方面达到了更加优异的效果。

3 基因治疗

研究人员将编码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裸露质粒DNA输注进试验小鼠的缺血性后肢肌肉中,经治疗1个月后通过造影结果表明缺血肢体侧支循环显著加强,内收肌与腓肠肌当中的内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升高,同时经由组织学检验出了标记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当前在临床上的载体主要就包括了脂质体DNA、裸露质地DNA以及病毒载体DNA三种。其中前两种转染操作相对较为简单,而最后一种只能够实现转染分裂细胞。有可能导致的免疫反应与毒副作用为其主要切入点,基因输入主要有肌肉输注和导管腔内输注两种[3]。病毒载体主要就包括了腺病毒与逆转录病毒两种,其中后一种病毒的转染效率相对偏低,并且也仅仅能够对分裂细胞实现转染;而腺病毒其在发生转染现象之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将不会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当中,仍然能够保持长达足月以上。然而有可能会发生的免疫反应和毒副效应则是其主要的切入点。基因输注形式主要是通过肌肉输注以及通过导管腔内室进行输注。近些年来有研究人员就采用物理技术来加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促进血管新生起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主要就包括以下几种技术:①离子照射疗法:有研究人员就采用低剂量的的离子来对缺血性小鼠的下肢进行照射,通过刺激作用来促使其肥大细胞能够逐步转移至缺血区域,同时利用肥大细胞来产生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促使试验小鼠缺血部位的血管能够得以重新生成。②超声波辅助疗法:有研究人员就通过采用低强度超声波来对缺血性实验小鼠的下肢进行照射治疗,在持续照射3周以后缺血程度为中等的小鼠其缺血部位组织血液流动情况取得了明显恢复。③磁场效用疗法:有研究人员就采用包含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DNA裸质粒磁性纳米微粒子经由动脉输注入实验小鼠体内,经由外部磁场以促使微粒子能够集中于其缺血性部位,进而促使血管得以重新生成。

4 细胞治疗

当前现已表明血管内皮前体细胞能够实现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定向分化效果,同时还可产生出新生血管,特别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体内扩展增大以及转染之后定向移植治疗周围缺血性疾病临床效果显著[4]。有研究人员就采用免疫磁珠方式来由人体骨髓内分离出CD34+细胞,并将之放置在涂抹了纤连蛋白的塑料板上,在对其培养24 h之后,将贴壁细胞取出,搜集悬浮细胞,将其中所包含的成熟内皮细胞彻底清除。把悬浮细胞采用含括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培养基质进行2~3周的培养后,产生出快速扩张增大的贴壁细胞集落。此类细胞具备有内皮细胞的典型性特征,把扩展增多以后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定向分化移植到无胸腺试验小鼠缺血性后肢上,可促使其却血量与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大。

促使骨髓内的EPC尽量存在于外周血内,这一阶段便是EPC的动员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EPC实现外部高效化动员的主要因子。有研究人员就通过对试验小鼠腹腔内进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注射,1次/d,持续注射7 d。在实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处理的第1天,试验小鼠的外周血EPC未处理细胞数占总体细胞数的25%左右,在处理到第4天后其数值达到峰值,即37%。而后,研究人员损伤实验鼠角膜,结果表明EPC一同参与到了对损伤角膜新血管的构建过程之中。和对照试验组的情况相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员之后将会有为数更多的EPC一同参与进血管的新生构成之中。

5 结束语

在该次研究中,主要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展开了具体分析,其中就对这一治疗方法的主要原理“血管新生”予以了具体阐述,而后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治疗方法、基因治疗方法、细胞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展开了具体探究,最终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丁云,高渊,杜继聪,等.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相关的股内侧肌动脉应用解剖学[J].解剖学杂志,2014,37(4):514-516.

[2]黄智,周石,宋杰,等.不同介入方法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近期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

[3]王芳,何雪梅,姚佐懿,等.miR-221-3p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表达变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7,25(2).

[4]张滕,周为民.治疗性血管新生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6,43(12):856-860.

R6

A

1004-6569(2017)07(a)-0082-02

刘永东(1974-),男,湖南祁东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主动瘤诊治及膝下动脉闭塞介入治疗。

2017-04-03)

猜你喜欢

生长因子内皮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