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也应有底线思维
2017-04-15玲于
■吴 玲于 欣
高校教师也应有底线思维
■吴 玲于 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必须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担当起政治责任。当前形势下,一些社会思潮泛起,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相互交织,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面临着诸多的冲击和挑战。高校肩负着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和追求,必须履行好“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和边界。
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时易出现三类现象: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些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失败;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些教师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些教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等等。
一些教师认为,学校是研究学术的地方,不应设置禁区,课堂上,教师直面社会问题发牢骚、谈观点,这是学术自由。当然,高校教师有发牢骚、谈观点的权利,但要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规范、有原则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对国情的了解不深刻、不全面,教师有责任讲述完整、全面的中国面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在高校课堂上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公域空间的教学行为应该而且必须有底线与规范,决不可以信口开河,无原则和无底线。
高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和追求。高校是培育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锻造民族希望的地方,大学生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依赖于大学的孕育与涵养。高校教师作为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主体,要对自身履行的教育目标有着明确的认同,对自身承担的价值塑造责任有着自觉的追求与担当。高校教师的岗位特殊而重要,因为他们面向的不是“物”的生产而是“人”的塑造,价值塑造是广大教师的首要责任。
高校教师必须履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高校教师肩负着弘扬科学与真理、传承德行与良知、孕育年轻一代的社会使命,应怀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开启民智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做出努力;在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中延续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切和责任,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成长树立标杆,以躬身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以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培育一代又一代年轻学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愿景的积极传播者、坚守者与践行者。
高校教师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和边界。高校教师具有批判的权利,可以揭露丑恶现象,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可以谴责不良风气,但不能消解中国民族复兴的大业;可以曝光现实困境,但不能制造对抗情绪。高校教师更要具有建设的责任,在课堂上以批判者的角色痛心于社会不良现实的同时,亦不可忘记自己作为建设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大局意识。要给学生们带去希望和正能量,要用自己的言行为社会注入信心,为国家发展贡献建设性的力量。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胡蕊hurui@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