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就业脱贫路径研究

2017-04-15杨亚丽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贫困者劳动力劳动

杨亚丽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就业脱贫路径研究

杨亚丽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是在精准扶贫中的关键一环。该群体的就业不仅仅关乎其就业权的实现,而且关乎精准扶贫的实现。作为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扶贫方式,需要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力,共同助力就业扶贫。

精准扶贫;就业扶贫;就业

精准扶贫成为我国反贫困史上重大的创新之举,其取得的成效也被世界所认可。尤其是在2016年人社部、财政部与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出台的《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就业扶贫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就业扶贫是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的扶贫对象开展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不仅仅贯彻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从根本上实现贫困的治理,达到反贫困效应最大化,而且利于保障有劳动能力贫困者的就业权。

一、我国就业扶贫的现状

(一)就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作为一种釜底抽薪式的精准扶贫方式,其反贫困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全国不少地区都在践行就业扶贫的理念,从根源上拔穷根。以青海省为例,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将就业扶贫置于首位,从政策层面上精准对接,制定《2016年青海省转移就业脱贫行动方案》,截止2017年1月青海省共有3.73万贫困家庭参加了技能培训,提供了1万余人次专门服务。同时释放劳务品牌的效应,在2016年贫困劳动力家庭实现转移就业5.4万人。此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共建立了1645家就业扶贫基地。

(二)就业扶贫中出现的问题

1.就业政策缺乏针对性

从政策层面上,针对企业的就业扶贫政策主要包括岗位补贴、创业担保财政贴息政策等优惠性政策,但是现实情况是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惠及面窄,在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方面帮扶不足、门槛高。使得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再从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政策上,主要包括职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和转移就业补贴等,但是现实情况是农村贫困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这些就业政策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享受者甚少。而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依然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其就业权利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就业岗位补贴等就无从谈起。

2.贫困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大,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渡期,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减少对质量的要求提升。而大多贫困劳动者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低,其转移就业中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以云南省为例,有70%以上的农村贫困劳动力从未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整体劳动力素质偏低。同样作为贫困地区的新疆而言,其就业集中与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数占比超过44.08%,近一半的劳动力冗余在第一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积,大量劳动力向外转移,但是基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普遍较低,加上受语言沟通的限制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3.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不足

提升有劳动能力贫困者的技能培训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培训需求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多样性。但是,现实中尤其是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培训意识不强,培训热情低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工种的单一性、短暂性满足不了培训主体的需求与市场需求。此外,人社局、扶贫办、移民局等多部门培训工作各自为政,培训时间、内容、资金等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培训效果不明确。此外,就业信息的畅通是获取就业渠道的主要方式,而贫困农村地区缺乏就业信息而产生缺乏有关就业机会的情报,无法与招工单位联系,据调查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就业信息渠道的获取来源主要依靠“熟人关系网络”,从乡邻、亲戚、熟人相互介绍等进入用工企业,由于就业面窄导致的转岗返乡问题突出。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就业扶贫的路径

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尤其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的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精准扶贫中的攻坚战。其致贫因素的多样性与失业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就业扶贫治理中实行“多中心”、“多元化”的治理理念,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实现就业扶贫的目标。

(一)发挥政府在就业扶贫中的主导性作用

国家干预主义者认为国家富有一些文明与福利的责任,保障每位公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政府作为反贫困战役中的首要责任人,自然应当发挥其就业扶贫中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法制化手段消除就业歧视,保障贫困劳动者的就业权。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低保救助制度的“兜底性”作用,失业保险在预防失业与促进就业的功能。例如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就业指导信息的提供,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就业专项资金的转移和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创造就业机会。此外,政府就业政策的供给应当从普惠型向特惠型转变,增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就业扶贫中的精准性与特殊性。

(二)增强就业扶贫与劳动力市场精准对接

市场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最有效的工具,能够及时提供经济信号,灵敏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中供求状况,成为劳动力资源自发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就业扶贫中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从供需两端着力。从供给导向型上,必须尊重劳动力市场的规律,精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职业技能与劳动力岗位相匹配。

(三)挖掘社会组织在就业扶贫中的潜力

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弥补就业扶贫中政府供给不足与市场失灵的局限性。从1994年—2004年中国民间组织提供的扶贫资金为500多亿元,扶贫贡献率达30%—35%。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非营利组织成为企业和民众参与精准扶贫搭建了桥梁,一方面可以为就业扶贫提供资金支持,另一面可以发挥其就业蓄水池的功效,为就业贫困者创造就业岗位。同时,可以发挥工会的作用,对贫困群体就业中的歧视、欠薪、待遇不公等劳资纠纷行为进行调解,保障就业贫困者的劳动保障权益。

(四)以工作代替救助,增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的责任意识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而言,积极工作,实现自立脱贫是走出贫困的最佳良药。所以,就业扶贫中充分发挥贫困劳动者的能动性,积极鼓励帮助其走向工作岗位,积极融入劳动力市场。对于贫困救助中的“福利依赖”行为将其清退出贫困救助圈,为其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或进行就业指导与推荐,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奖勤罚懒”斩断扶贫依赖后遗症,激发贫困对象的进取心。

三、结论

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中最有效的扶贫方式,也是彻底拔掉穷根的重要手段。就业扶贫的推进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与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合力,共同助力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1]吴迎先.就业扶贫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6(10).

[2]池万荣.浅谈就业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2017(03).

杨亚丽。山西临汾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贫困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者劳动力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古巴经济衰退
美国贫困救助精细化管理的检视与镜鉴
美国刑事法律援助中的合同制度研究:成因、发展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