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混业经营微观风险研究

2017-04-15左宜之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混业道德风险信用风险

左宜之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金融混业经营微观风险研究

左宜之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微观层面上,金融混业经营风险主要指金融混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其中以金融企业面临的风险最为广泛。如企业业务中产生的风险,操作中产生的风险等。而在金融企业风险中,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更为重要。

金融混业经营;微观风险

20世纪后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业相互渗透融合的力度逐渐增强。西方主要国家纷纷进行以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形成现代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金融混业经营是指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

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国际上金融机构采用最为普遍的、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全能银行型和金融控股公司型这两种。金融混业经营在西方国家受到广泛认可,主要是源于混业经营可为企业带来不少优势。混业经营后,企业不仅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等优势增加收入,还可以利用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等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的总体经营效益。

虽然金融混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企业带来了益处与优势,能够产生正向的规模经济,地理位置上的集群效应,而且多样化经营可以分散一部分风险。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亦不容小觑。金融混业后,金融业务之间关联性增强,业务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更容易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可信度降低,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等问题的产生,由此大大增加了金融业务运行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混业也增加了监管机构监管的难度与成本,使得金融经营风险扩大化,可能危及整个金融市场或经济体。

混业经营还引出了一系列风险,比如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这两大类,近些年来,混业经营导致的风险一次次的席卷全球。类似于研究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混业经营是否是明智的选择,“大而不能倒”的金融集团究竟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毁灭价值;监管机构也在探索一种最优的监管模式去寻求全市场中创新,效率,竞争和稳定的平衡,而第一步需要进行的就是识别混业经营风险的来源。

目前关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混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国内外专家学者并未形成统一观点。因此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由交易对手直接违约或者交易对手违约可能性变化而给投资组合造成损失的风险。在金融混业背景下,信用风险主要分为银行业务风险,保险业务风险以及证券业务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是其主要风险,亦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心所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有七种主要的信用工具:贷款、债券、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应收帐款(贸易信贷)、使用者自由定义的现金流工具,以及远期、互换、期权等市场驱动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七种信用工具代表者典型信用组合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头寸。

对保险公司而言,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保险资金的投资。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股票、基金、贷款等。这些投资资金需面临国家信用风险,公司或企业信用风险,尤其后者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致命的伤害。其次信用保证保险。如车贷险、住房按揭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公司作为保证人,一旦被保险人违约,保险公司就要承担剩余欠款。最后,再保险。在原保险公司发生赔付时再保险公司可能会违约,拒付或少付部分赔款。当发生巨灾时,再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将对保险公司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几乎证券公司的每项业务都有信用风险,如债券投资业务可能面临投资企业或政府等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近年来,由于证券公司扩大了自身的投资业务,尤其是风险投资业务,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更是在不断增大。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有多种含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被学术界和业界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然而这个定义没有将外部环境风险和欺诈舞弊与普通的操作风险区分开来,排除了存在于商誉或策略方面的风险。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操作风险主要产生于两个不同层次:技术层面,主要是指信息系统、风险测量系统的不完善,技术人员的违规操作,如不久前发生的光大证券乌龙事件以及英大证券乌龙事件;组织层面,主要是指风险报告和监控系统出现疏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备。

在操作风险的管控方面,通常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统一处理操作风险的方法。第二阶段,认识到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制定相关员工操作风险责任、操作风险别、度量以及监控的政策。第三个阶段,开始着手度量操作风险并跟踪执行情况。第四阶段,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幵发风险管理系统,正式对每条业务线和产品线度量操作风险,为操作风险的实际风险敞口设置相应的容忍度。第五阶段,把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过程,通过综合风险容忍度整合操作风险的定量度量方法。

三、道德风险

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大,而在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将表现得更加突出,使金融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非正常化,从而引发各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金融企业内部道德风险,是由于非正常化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所有权及债权人对经营权约束弱化或失效,在现行考核和激励机制条件下,金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只注意企业规模,获取管理更大规模公司带来的权利、威望和与公司规模相关的补偿金,而不注意风险和利润,尤其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甚至高层管理人员会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风险较大的证券市场,加大金融企业的整体风险。在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虽然金融企业各个不同行业之间业务合作实现协同效应,但内幕交易、关联交易不可避免,利益将重新分配。金融企业内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行业之间会出现利益冲突问题,引发各行业之间的斗争问题,在现有的不健全的监管环境下,也必将难以阻止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金融企业外部道德风险。我国国有金融企业的产权性质决定了国家和政府为国有金融企业承担了最终风险,而国家无法对国有金融企业实施完全监控,一旦实施混业经营,权利与义务的脱节,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必然刺激高级管理人员将资金大量投入高风险项目,加大了金融企业风险。非正常化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健全的监管制度、第三方监控措施的缺乏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我国现有的金融企业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既得利益不负责任,凸显损害投资者或国家利益的种种迹象。高级管理人员与股东勾结,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过度的官方保护、社会信用伦理的丧失、各种道德风险观念交叉并存、道德风险引致的“寻租”、偷懒和各种欺诈行为必将增加金融交易的成本,加大企业的道德风险,加大金融风险处置的难度。

存款保险的存在是全能银行与储蓄保险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出现的原因。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全能银行过于庞大,影响范围太大,致使其受到政府高强度的保护(存款保险),由此才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加剧。从债权人利益角度来看,金融控股集团由于存在财务杠杆过高、风险属性不一和组织结构复杂等特点,在信息不对称机制作用下,其产生的道德风险甚为突出。委托代理问题在任柯金融机构均存在,研究认为由于在金融控股公司中母公司与各子公司、股东与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层级比较多,因此,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金融控股公司信息不对称、环境不确定性和契约不完全性更加严重,委托代理关系更加复杂。

四、利率风险

金融混业经营的利率风险是指在混业经营过程中,若因为利率发生非预期性的不利走势,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支付较高的利息费用,或是引起资产价值的滑落,其结果将影响到财务状况,甚至冲击到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因为利率非预期性变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另一部分是因为利率变动,改变期中可以再投资现金流量的风险,称之为再投资风险。因此,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利率水准在适当水准区间之内。

利率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影响净利息收入,由于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资金来源大多是活期储蓄存款,却将大部分资金运用到收益高的长期贷款业务上,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极容易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进而影响银行预期未来收益;其二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内在价值,因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价值是通过现金流贴现模型衡量的。

对于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类别,有学者认为,利率风险主要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基本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成因是由于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价位方面,对于到期日(针对固定利率)以及重新定价(针对浮动利率)之间的时机差异,由于利率变动,这种错配会对金融机构的经济价值产生非预期波动,从而产生风险。上述的差异也会改变殖利率曲线的斜率和外形,造成非平行移动,尤其非预期移动更会对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产生殖利率曲线风险。基本风险是因为利率变动,造成对于不同财务工具所需支付的成本与所得的收益,产生非预期差距,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现金流量。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许多衍生性金融产品依附在资产、负债以及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活动上,利率波动因而影响到资产负债的评价,同时也冲击到衍生性金融产品的定价,从而产生选择权风险。

五、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国际业务中,持有的外汇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而价值不确定,从而给其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而汇率的变动又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因素是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从而造成汇率变动的最根本原因。具体而言,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收支,通货膨胀率,利率变动,汇率政策,市场预期以及投机冲击等。持有外币资产负债和进行外汇交易是金融机构汇率风险产生的两个来源,向进出口业务提供融资服务使得金融机构持有外币资产和负债这是汇率风险产生的基础。随着各经济体之间的国际间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的迅速发展,金融机构持有越来越多的外币资产负债;其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外汇交易日益成为一个主要的交易品种,金融机构出于获利的目的,积极参与外汇交易业务,这成为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无论是出于外币媒介还是外汇交易的目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便产生了一个外汇头寸,当汇率变化时,该外汇头寸的价值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金融机构收益的不确定性。

一般认为,汇率风险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与期限错配。当汇率变动与预期趋势相反时,且存在风险敞口或不完全套期敞口时,银行就会面临汇率风险。按照汇率风险的成因来源,汇率风险可细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营风险。交易风险是指银行在约定以外币计价成交的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结算时的汇率与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不同而产生收益或亏损的风险。折算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把外市余额折算为人民币时,因汇率波动而引起资产负债表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发生变动的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非预期变动引起商业银行未来一定期间内现金流量或收益变化的可能性。

左宜之(1992.11-),男,汉,安徽,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猜你喜欢

混业道德风险信用风险
对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经营问题的思考
混业经营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治——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区域音乐视野下的“混业创作模式”创作研究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