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017-04-15李娟
李 娟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公允价值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李 娟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本文讨论《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由于历史成本计量下,使得现行的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却忽视未来,忽略现金流量和企业相关未来的价值。因此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而公允价值则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负债能力、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所能获得的现金流量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做出正确评价和判断。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真实性
一、公允价值准则制定的背景
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财会[2014]6号),自2014年7月1日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本次公允价值准则颁布目标有以下四点:
(1)适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要求或允许的所有公允价值计量,建立一套单独的规范,从而减少其复杂程度并提高适用的一致性,以提高财务报表报告信息的可比性;(2)澄清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相关指引,以使计量目标更加明确;(3)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质量,以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价公允价值计量采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4)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更加完善,明确交易活动各个要素及运用条件,与国际准则接轨。“公允价值,即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先前的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新定义较旧定义明确四点。第一,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市场参与者对当期市场的计量而不是特定会计主体的计量。降低了预期值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第二,公允价值计量是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第三,新准则明确公允价值是脱手价格即出售价格。第四,是计量日的公允价值而非其他日期。
三、公允价值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公允价值准则应用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主体交易的价值,规范账务处理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中准则要求主体确定被计量的特定主体是资产或负债。对于非金融资产,应确定该资产是否最高效和最佳使用以及是单独使用还是和其他资产一起使用。资产或负债所处的市场状况也应明确体现。准则对账务处理的要求严格且具体,使交易难以掩盖其实质性质。
(一)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及时性
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是指能够为决策者于决策前提供有用的、相关的决策信息。相关性有三特点: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目前,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无形资产遇到问题。即,无形资产很难准确进行归属,即使得到历史成本,其数额也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价值。而且在物价持续波动的环境中,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容易取得历史成本的有形资产,其历史成本也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真实价值。相对而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的更相关。例如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就需运用估值技术判断公允价值,预测未来价值与价值趋势、判断投资对象的财务风险、营运风险。公允价值的预测价值不仅使投资者也使运营主体管理者的做出更优决策,减少决策风险的工具。
(二)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是指信息能真实反映。但是运用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无法提供绝对可靠的信息。比如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残值、估计产品的完工程度等存在大量估计。准则中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分别表述为“预期给企业带来可见的经济利益”和“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核心观念。这和公允价值的资产负债理念吻合,因为公允价值机强调的正是未来的资源收益或负债清偿,按现行的公允市价或者与预期现金流量现值计价,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正合理的价值。在这种计量要求下,报告主体在报告日需要按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重新确认、计量,对已经(或预期)减值的资源确认损失,对确实已增值的资源确认收益。可避免历史成本下所出现的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对资产无形损耗视而不见、虚增资产、利润不实的现象,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稳健。
(三)估值技术的规范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与一致性
估值技术是评估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格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
公允价值准则中提出输入值并分为三个层级,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致性与可比性。由于各个层级输入值判断含有的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第一输入值层级涉及主观判断最小,第三输入值层级需要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和主观判断。即,不同会计人员对会计选择输入值层级有所不同,即使选择同一种输入值层级时也会由于运用不同的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不同的具体数值。因此在准则中明确规定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选择第几输入值层级。并且会计计量是在持续可经营下确认、计量、记录以及会计期间使用的会计方法与会计政策应保持一致,所以规范估值技术的运用,这不仅使得会计主体在相同市场环境下选择的输入值层级一致。也使得利益相关者对报告主体进行财务比较分析时所用不同会计期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便于投资决策、经营决策。
(四)公允价值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与透明度
披露目标主要是使得财务报表需求方了解企业相关信息、使用的具体估值技术和第几层次输入值,和当公允价值计量使用重大的且不可观察输入值时对当期损益及其他综合收益影响。这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减少人为舞弊。
必须披露公允价值计量是持续还是非持续的,且其披露要求不同。有效避免企业随意更换计量属性,如投资性房地产有且仅当证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取得时才能以公允价值计量,避免企业随意更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属性。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除就非持续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还根据持续计量的特征增加了俩条,第一,对于第三层次的输入值,应当披露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第二,对于第三层次输入值,当改变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金额能导致公允价值显著变化时,企业应当披露有关敏感性分析的描述性信息。既达到披露目的又略去不必要的披露及其披露成本且又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四、公允价值的客观公正需要资产评估机构的专业服务
准则强调公允价值的“有序交易”,在公允价值估值中使用了与资产评估趋同的市场法、成本法和现值法。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基于报告主体的视角,特别是第三层级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报告主体管理层的主观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必然首先符合报告主体的利益导向,因此,导致估值结果的市场化程度下降,影响其公允性。而专业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使其估值过程和结果不受报告主体利益导向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客观公正性。
事实上,我国直接应用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公允价值要依赖专业评估机构从而形成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资产评估师对评估结论的合理性负责、审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审计结论负责的三维责任体系。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一套与之相关的制度及执行体系。
[1]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应用及选择[J].财务与会计,2013(2)
[2]中华人名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Z].2014-02-26
[3]中国会计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汉、英[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2
李娟(1993-),女,四川广安人,会计硕士,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会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