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梅意象意蕴及成因探析
——以唐诗宋词为研究对象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青梅意象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青梅意象意蕴及成因探析
——以唐诗宋词为研究对象

岳婷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0)

青梅作为独立的意象最早出现在鲍照的《代挽歌》中,唐诗宋词共有六十余首有青梅意象的诗词,青梅意象基本形成固定的含义:惜春、酸涩和爱情,诗人们将其进一步引申到人生,发出人生难再、人生苦涩的慨叹。分析原因,与青梅的时节、色彩和味道有关。青梅的季节是三月,正是仲春时间,青梅过后就是梅雨季节。青色是中国文学非常多用的色彩,在长期的使用中被赋予特定的意义,“青丝”“青春”都对应着人生的老去。青梅虽然在传统饮食中有较高得地位,被用来敬奉祖先,但是青梅的味道是酸涩的,加之文人的饮食偏好和特殊的时代背景,多出现描写青梅酸涩的诗词,并暗示人生酸涩。青梅爱情之意可以溯源到《诗经》,是《诗经》梅意象的细化。

青梅;意象;唐诗宋词;惜春;酸涩;爱情

青梅,实际上也就是梅子,梅子未熟之时为青色,故称青梅,成熟的梅子是黄色,称为黄梅。梅是中国传统意象之一,从《诗经》开始梅作为意象便频频出现。“摽有梅,其实七兮”“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墓门有梅,有鸮萃止”“鸤鸠在桑,其子在梅”[1]等等。然而青梅作为独立的意象出现却很晚。现可查到的最早的青梅出现在鲍照的《代挽歌》中: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

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馀人安在哉。[2]

青梅和梅本是一物,青梅是对梅这一意象的细化,青梅在梅的基础上增加了时节、色彩和味道的变化。从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发现,青梅已经作为独立的意象存在,带有了它本身的含义在内。

一、惜春之意

惜春是唐诗宋词中青梅意象表达最多的意义,几乎占到全部诗的一半。诗人又由惜春伤春之情扩展到人生、世界,发出了时光流逝、人生难再甚至是历史兴衰的感叹。并进一步劝诫世人“百年一梦,且共醉霞觞”。人生短暂,时光飞逝,在这短暂的人生里,莫不如抓紧时间,欣赏春色,行乐人生。

程垓的《谒金门》:

风阵阵。吹落杨花无定。酒病厌厌三月尽。花檀红自隐。新绿轩窗清润。月影又移墙影。手捻青梅无处问。一春长闷损。[3]

根据《辞源》释:杨花即是柳絮,杨花成于二月,落于三月。此词写于三月将尽,词人对此时的春景进行一番描摹,红花、新绿,本都是春之美景,而词人“手捻青梅”却发出“一春长闷损”的感叹,表达了对春将逝去的苦闷。

白居易在《偶作》中这样说:

红杏初生叶,青梅已缀枝。阑珊花落后,寂寞酒醒时。

坐闷低眉久,行慵举足迟。少年君莫怪,头白自应知。[4]

此诗以红杏初生,青梅缀枝起兴,写了春景,转眼却感慨到人事,将青春与年老一番对比,发出了青春已去,头白之叹。

刘过《水调歌头》:

春事能几许,密叶着青梅。日高花困,海棠风暖想都开。不惜春衣典尽,只怕春光归去,片片点苍苔。能得几时好,追赏莫徘徊。 雨飘红,风换翠,苦相催。人生行乐,且须痛饮莫辞杯。坐则高谈风月,醉则恣眠芳草,醒后亦佳哉。湖上新亭好,何事不曾来。[5]

词之上阙明确表达了“怕春光归去”的惜春之感,下阙延伸的人事,感叹人生苦短,提倡及时行乐。

我们常说“春光无限好”,感叹春天的美丽。传统观念里以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自然万物开始萌生之季节。此时万物竞生,就像初生的婴孩生气勃勃。春天是一个富有生机的季节,然而诗人们却纷纷发出了春天将逝、人生短暂的惋惜和慨叹:“纵有珠珍,难买红顔长年少”、“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丝丝雨脚青梅小,黒发镜中知渐少”、“叶底青青梅胜豆,枝头颗颗花留萼。叹流年、空有惜春心,凭春酌”。一声声,一字字,莫不与大好的春光相背离。究其原因有三:

(一) 青梅之时节

“四月熟黄梅”,青梅的季节是三月,也就是仲春时节。古人将春天分为孟春、仲春、暮春三个阶段。仲春一过,就是暮春。虽是万物葱茏生机无限,但在感性的诗人看来,春天的脚步已经在渐行渐远了。

在中国人的智慧里,一直有“见几知著”之超前意识,这从《尚书》开始便有体现。《尚书·洪范》曰:“八、庶征。曰雨、曰旸、曰、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6]这是提倡统治者从各种“微”甚至“几”之中预见事物发展的状态。这种超前意识在《易》里更是发展到极致。《易》所传达的正是阴阳交替、盛衰变化,每一个事物从它新生开始,就注定了会有发展、高潮、以至陨落的过程。四季交替,生生死死,这都是亘古不变自然法则。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使得他们从初生便看到其成长与消逝。伤春正是这种智慧孕育的性格。

在生命孕育、生机勃勃的春天,诗人们透过现有的表象看到生命的本质,看到未来,看到它的逝去、看到它的灭亡,他们为这必将到来的消逝怅恨,感叹春光的短暂。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又何尝不是如此。青春短暂,生命短暂。可是,这都是自然不变的规律,郁郁怅恨并不能改变什么,既然如此,何不收拾心情,放歌纵酒,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二)色彩之表达

我们前面说过,梅的意象很早就出现了,而青梅作为意象却出现的较晚。从梅到青梅,增加了色彩的表达。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五色有白、青、黑、赤、黄,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共同构成这个世界。青色在古典诗词中格外受到诗人们的偏爱。据统计,在唐诗中“青”是“白”之外使用率最高的色彩。青色在长期的使用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中国,黑色的头发被称为“青丝”,年少被称为“青春”。

因此在诗词中,青梅的青色不仅是固有色彩的描摹,它受传统色彩观念的影响,被引申上特殊的意义。诗人看到枝头青翠欲滴的青梅,会习惯地想到年少,进而衍生到白头,想到自己已逝的青春,于是在这中青白的对比中,生发出一种青春易逝、人生难再的感慨。

(三)梅雨中的落红

《风土记》载:“今江湘二浙四五月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柱磉,皆汗蒸,郁成雨,谓之梅雨。自江以南三月雨谓之迎梅,五月雨谓之送梅。[7]”青梅时节是三月,三月一过,梅子开始变黄,南方便开始进入梅雨季节。

《岭外代答巻四》记载:“雨下便寒晴便热,不论春夏与秋冬。……钦阳雨则寒气淅淅袭人,晴则温气勃勃蒸人,阴湿晦冥,一日数变,得顷刻明快又复阴合,冬月久晴不离葛衣纨扇,夏月苦雨急须袭被重裘,大抵早温昼热晚凉夜寒,一日而四时之气备。……草朩虽大易以蠧腐,五榖湿而不甘,六畜淡而无味,水泉腥而黯惨,蔬茹瘦而苦硬,人生其间率皆半羸而不耐苦作,生齿不蕃,土旷人稀,皆风气使然也。北人至其地,莫若少食而频餐,多衣而屡更,惟酒与色不可嗜也。如是则庶免乎瘴,然而腑脏日与恶弱,水土接毒气浸淫,终当一疾,但有浅深耳,久则与之俱化。[8]”可见,南方一旦进入梅雨季节,淅淅沥沥的梅雨便会使天气骤然寒凉,气温变化不定,这种气候下生长的人都是“半羸而不耐苦作”的,更何况是百花。而且《琐碎录》记载,“遇雷雹谓之断梅。”这个梅雨时节极有可能遇到雷雹,那么雷雹对于百花无疑又是一场更深的灾难。

这些青梅诗的作者基本都是南方人:蔡伸是福建人;洪咨夔、何梦桂、陈允平是浙江人;周用是江苏人;刘过是江西人;王晋卿是太原人,后徙居河南……他们生长于南方,深刻领略过梅雨对百花的摧残,所以在他们的诗词中常有这样的描写:“杏花过雨渐残红,零落胭脂顔色”、“朝来一阵狂风雨,春光已作堂堂去。茂緑满繁枝,青梅结子时”、“幽墙几多花。落红成暮霞”。梅雨季节,百花在忽变的天气下凋落,一夜风雨,满地残红。“久雨令人不出门,鲜晴唤我到西园。”在阴冷潮湿的南方,鲜妍明朗的春光是多么的难得,可是这份春光那么短暂,青梅一过,伴随梅雨而来的是万花凋落、零落成泥。这种残破的景象落在敏感的诗人眼里,加重了诗人的感伤情绪。使得他们在青梅尚在的时节,格外珍惜眼前的春光。

二、酸涩之意

据《明会典·荐新》记载:“凡时物,洪武二年令太常先荐宗庙,然后进御。毎月朔望,荐新品物,皆太常卿供事。……四月,樱桃十斤,杏子二十斤,青梅二十斤,王瓜五十个,稚鸡十五只,猪一口。[9]”可知青梅作为四月的时鲜是要敬奉给朝廷的。明人马端肃上书朝廷,以为每年各地的进贡耗费了很多的民财民力,建议消减部分东西的进贡,但他说道:“且进鲜乃朝廷敬奉祖宗之意,固不可阙。今所进鲜物若青梅、小竹笋、莲藕、苔菜、宣州梨,盖因太祖髙皇帝南京践祚之时所用,故犹进奉供荐。”可见,青梅在古人是非常重要的时鲜,是进献朝廷敬奉祖宗的。《浙江通志》记载:“果则枇杷、杨桃、橘櫾、柤梨、青梅、黄柿、紫栗、乌椑、溪菱、江蔍、田苽、湖藕,壤肥水美,天下无有冒以黄蜜,渍以白醝,芳香脆洁,析醒解疴。[10]”可见青梅荐酒、盐梅和羹、青梅蘸蜜是古人很喜欢的青梅吃法。

其实把青梅用黄蜜腌制或者用酒浸泡这种食法只是消解了青梅的一部分酸味,事实上青梅的味道是很酸的。鲍照《代东门行》有“食梅常苦酸”之句,梅子尚且苦酸,更何况是未成熟的青梅,其酸涩之味可想而知。《弇山堂别集》有云:“青梅酸涩不堪用”,建议皇帝在每年的荐新中取消青梅的进贡。

正因为青梅是酸涩的,所以唐诗宋词中有一部分青梅意象是在写青梅酸涩的,并且由青梅酸涩引申到人生酸涩。如杜牧的《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子性剧弘和,愚衷深褊狷。相舍嚣譊中,吾过何由鲜。

楚南饶风烟,湘岸苦萦宛。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

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短。莫哭葬鱼人,酒醒且眠饭。

这是一首送别诗。“楚南饶风烟”以后,便是对楚南之地风景的描写。全诗用了很多苦涩的字:苦、稀、哭、葬等等,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酸涩之氛围。“青梅繁枝地,斑笋新梢短”,传说斑笋是舜帝二妃泪洒而成,有啼泪相思之意,青梅与斑笋相对,表达了诗人之酸涩苦情。

再如郑谷的《南游》:

凄凉怀古意,湘浦吊灵均。故国经新岁,扁舟寄病身。

山城多晓瘴,泽国少晴春。渐远无相识,青梅独向人。

诗人南游楚国,感念屈原投江,作此怀古诗。开首“凄凉”二字便奠定了全诗之情感基调。诗人由怀古而感今,表达对自己王朝之担忧。最后一句表达诗人辞官归隐,一路南下,渐行渐远,也渐无相识相知之人,唯见青梅枝头,一个“独”字,加深了开篇之凄凉,青梅这一意象也赋予全诗以酸涩之感。

陈人杰的《沁园春·送陈起莘归长乐》:

过了梅花,纵有春风,不如早还。正燕泥日暖,草绵别路,莺朝烟淡,柳拂征鞍。

黎岭天高,建溪雷吼,归好不知行路难。龟山下,渐青梅初熟,卢橘犹酸。名场老我闲关。分岁晚诛茅湖上山。叹龙舒君去,尚留破砚,鱼轩人老,长把连环。镜影霜侵,衣痕尘暗,赢得狂名传世间。君归日,见家林旧作,为报平安。

这首词的上阙描写了春景。卢橘是一种成熟于初夏的水果,“卢橘犹酸”便揭示了时令,与“青梅初熟”的季节正好一致。乍一看,这两句是景的描写。然而结合时代之背景便可以看到,这首词看似写送别友人归乡,自己留在官场“赢得狂名传世间”,但实际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归乡的羡慕可对自己留名官场的无奈。青梅和卢橘这两种酸涩的意象在这里是赋予诗人内心的感情的。

再如皮日休《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戴复古的《石屏词·沁园春(一曲狂歌)》、吴琚的《浪淘沙 云叶弄轻阴》、何梦桂的《满庭芳 燕子芹干》……或叙离情,或怀古伤今,或写人生的苦涩和官场漂泊的辛酸。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1.不喜食酸的饮食口味

关于宋人的饮食文化多记录于笔记中,《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清异录》、《能改斋漫录》七部笔记中的饮食文化史料篇幅较大且较为集中,它们中记录的宋人的食谱多见甜食,很少见酸食。

此外这些写青梅酸涩的文人基本都来自南方。皮日休是湖北人,郑谷是江西人,陈人杰是福建,戴复古是浙江人,吴琚是河南人,何梦桂是浙江人,刘贵翁是江西人。朱或《萍洲可谈》卷二记载:“大率南食多盐,北食多酸,四夷及村落人食甘,中州及城市人食淡,五味中惟苦不可食。”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也有:“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可见南方人多喜欢咸而不喜酸。因口味的偏好,这些文人并不喜欢青梅酸涩的味道,所以在他们的笔下青梅多是酸涩而不可食的。

2.时代的飘摇导致诗人内心的酸涩

皮日休、杜牧、郑谷都是晚唐诗人,陈人杰、戴复古、何梦桂、刘贵翁是南宋词人,晚唐的山河动荡不安岌岌可危,南宋偏安一隅内外受困却又一味向金妥协,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的文人多忧时嗟生、悲观消极,他们的诗词都呈现一种感伤、凄迷、酸苦的特点。时代是无望的,文人的内心是酸涩的,当他们寻找一种物象来表达内心的酸涩时,青梅便成了很好的物象。

三、爱情之意

说到青梅,我们最熟知的莫过于“青梅竹马”,它用来表示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现代人通常都以青梅竹马称呼小时候玩在一起的男女,尤其指之后长大恋爱或结婚的。“青梅竹马”最早出现于李白的诗《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尚不开。”这首诗描写一位思夫心切的女子,回忆儿时与丈夫嬉戏的情景。从此青梅意象有了爱情的含义。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青梅不只是时节的表示,更是女子爱情的传递。

刘学箕《恋绣衾》:

柳絮风翻高下飞。雨笼晴、香径尚泥。女伴笑、踏青好,凤钗偏、花压鬓垂。乱莺双燕春情绪,搅愁心、欲诉向谁。人问道、因谁瘦,捻青梅、闲敛黛眉。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词。柳絮翻飞,微雨初晴,正是踏青好时节,在明媚的春光里,女子和女伴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欢歌笑语无限好,偶然抬头,看见梁上的莺莺燕燕成双成对,忽然引发一池春情,大有《关雎》之意。词人描写了一个女子在春日美景之下对爱情的渴望,而一厢春情无处诉说的女子,最后只做“捻青梅”之举,可见青梅是大有深意的。这里的青梅,代表着爱情的传达。

《姑溪词·菩萨蛮》:

青梅又是花时节。粉墙闲把青梅折。玉镫偶逢君。春情如乱云。藕丝牵不断。

谁信朱颜换。莫厌十分斟。酒深情更深。

又是青梅时候,闲来无事折一枝青梅把玩,却又乱了春情,引了相思。此处的青梅亦象征了爱情。

我们常说“青梅竹马”,用青梅来表示爱情。鲍照的《代挽歌》第一次用到青梅:“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青梅只是一个实物,是生活化的描写。李白第一次用青梅竹马表示了爱情。那么,青梅是何以表达爱情的?

梅意象很早就在《诗经·召南·摽有梅》中出现。《毛诗注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摽有梅》是一首写女子待嫁的诗。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左传》杜预注:“梅盛极则落,诗人以兴女色盛则有衰,众士求之,宜及其时。”《毛诗注疏》曰:“以梅落喻男女年衰,”“首章其实七兮,谓在树者七,梅落仍少,以喻衰犹少,谓孟夏也。以去春近仍为善时,故下句言迨其吉兮,欲及其善时也。二章言其实三兮,谓在者唯三,梅落益多,谓仲夏也。过此则不复可嫁,故云迨其今兮。今,急辞。恐其过此,故急也。又卒章顷筐塈之,谓梅十分皆落,梅实既尽,喻去春尤远,善亦尽矣,谓季夏也。不可复昏,待至明年仲春。故下句云迨其谓之。”可见,《摽有梅》是以梅子落比女子年华逝去,梅始落三犹在孟夏时间,离春天还不远,勉强可以为成婚吉时,可是一旦到了仲夏,便过了成婚的善时。《周礼·媒氏》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仲春时节正是男女成婚的善时。

青梅的时间是仲春,正是男女成婚的好时间。所以在青梅缀枝之时,适龄的年轻女性便会期盼能有心上人来迎娶她们。捻青梅,弄青梅,抛个青梅子,都暗示着她们已到适婚年龄,渴望心上人的迫切心情。

而且前面说过,中国古人的色彩观念里,青色与青春相关联。仲春一过,青梅便会开始转熟,变成黄色,就像女子青春一过,容颜便会老去。在这种时间,女子更是渴望能够及早有心上人来迎娶自己,莫待色衰时,误了锦绣年华。

总论之,梅是中国传统意象,在《诗经》中便已出现,而青梅作为梅之细化,最早见于鲍照,且仅作为实物描写,从白居易“青梅弄竹马”开始,青梅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象在中国诗词史上大放光彩。本篇文章仅就唐诗宋词出现的青梅意象进行简要地分析论述。青梅相对于梅,其特点主要落在“青”上,青字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有深刻的内涵,故而围绕“青”字展开分析,揭示“青”不仅代表颜色,也代表时令和味道。本文揭示的青梅意象的三种意蕴,除去爱情是对传统梅意象的继承,惜春和酸涩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人的特殊经历息息相关,深研究之,或许可以发现意象背后更多的文化现象。

【注释】

①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页,第129页,第139页,第150页。

②(南朝宋)鲍照:《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③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2006页。

④《全唐诗》,中华书局,1980年,第5028页。

⑤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2146页。

⑥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第136页。

⑦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卷上之下,毛晋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1页。

⑧(宋)周去非 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9页。

⑨姚广孝:《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524页。

⑩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百七十卷。

[1]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廖国伟.艺术哲学初步[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4](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6.

[7]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陆玑,毛晋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卷上之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胡艳红.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岳婷(1994-),女,山西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

猜你喜欢

青梅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Numerical studies of the influence of seeding locations on D-SOL plasmas in EAST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且将蚕豆伴青梅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下
意象、形神
夏季养颜“青梅酒”
自制青梅酒,生津和胃
自制青梅酒,生津和胃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