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胡塞尔现象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徐元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埃德蒙德·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发起了一场独具特色而又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现象学运动,正是通过这场运动,现象学成为公认的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我认为不懂得现象学还原的内容和意义就不可能实践现象学方法,所以本文着重讨论现象学还原,本文逐次分析现象学悬搁的原因,内容以及对象以及先验还原提出的原因,方法以及内涵,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现象学还原的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流派之一,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现象”来源于希腊词“phainomenon”,意思是显现出来的东西的表象。而“显现”总是意识的显现,现象学正是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来揭示事物本身。在胡塞尔思想发展过程中,还原的名称、途径、方式多种多样,而根据倪梁康先生的看法,原则上可以划分出两种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一种是指现象学悬搁,它与现象学还原完全同义的加以使用;另一种是先验还原。

一、现象学悬搁提出的原因,内容以及主要对象

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区分了两种思维,自然思维和哲学思维。自然思维直接朝向自然事物,将自然事物当作当然的存在。认识论要解决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对于自然思维来说是自明的,并且自然思维的工作已是硕果累累,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它根本不会也不需要提出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而哲学思维却必须对认识本身进行反思,经过反思发现,认识在其所有的形态中都是一个心理的体验,即都是认识主体的认识,它的对立面是被认识的客体,因而认识就变得不可能,为了解决认识的可能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胡塞尔认为必须进行认识批判,必须停止对自然知识的占有和利用。据此,认识批判必需进行现象学还原,即“超越之物(非内在之物)我不能够利用,因而我必须排除进行一切超越的假设”。即悬搁,它的意思是对外在对象的存在加括号、中立化、不做判断。因此,“现象学悬搁”事实上包含双重含义:一方面,从否定方面来讲,它对外部实在世界是否存在存而不论,将其排除在研究领域之外;另一方面,从肯定方面来讲,在对象被中立化之后,进一步使得被认识者作为显现者显现。但通过这种“悬搁”或“加括号”,认识范围并未缩小。实际上,现象学悬搁目的不是为了否认、怀疑或排除实在而进行悬搁,它不过是改变某种对实在的教条态度,使人们能更直接地面对事物的显现而非对实在的消解。

二、先验还原提出的原因,方法以及内涵

胡塞尔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已经受尽了模糊性、左右摇摆怀疑的折磨。我必须达到内在的坚定性。我知道,这是事关重要的事情。我知道伟大的天才们曾在这里失败过,如果我想和他们去比较的话,那么从一开始我就不得不绝望。”这充分表现了胡塞尔提出先验还原的必要性,也可以看出来他认为其“现象学悬搁”具有不彻底性。而这里所谓“内在的坚定性”,意思是必须将现象学还原贯穿到底,达到先验还原阶段,从而将描述心理学发展到先验现象学阶段。胡塞尔“现象学悬搁”的不彻底性主要表现为,“在进行了这个还原之后,世界信仰仍然在暗中起作用,因为现象学的心理学家最后还是就它的研究对象理解为是‘它的’或‘人的’心理”。因而胡塞尔自身也面临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自己批判过的心理主义的指责,其中包括海德格尔。而且,他的这种“现象学悬搁”还会导致所谓的“主体性悖论”:即“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心灵构成了整个世界”。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先验还原势在必行。

而在如何达到“内在的坚定性”上,胡塞尔受到了笛卡尔的影响,走上了“普遍怀疑”的道路。笛卡尔不同于怀疑论者以怀疑为目的而走上虚无主义,它以发现真理,寻求知识的绝对基础为目的。所以笛卡尔对胡塞尔的影响更多的是在方法论上的。但他认为笛卡尔的“自我”或“我思”在本质上还仍然是体验着的“自我”,是“世界时间中的人”,因而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故胡塞尔认为“中止判断”必须得到进一步更彻底的执行,从而作为世界残留物的“自我”上升到先验领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而只有进行进一步的先验还原,才有可能消除心理主义的一切偏见和危害,笛卡尔所希望的自明性才能满足对确定可靠的知识的需求,也只有从这种自明性出发,才能建立起自明的秩序,才能满足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要求。

三、现象学还原的意义

现象还原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并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弥合了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知性、理论与实践的分裂,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形而上学话语,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视野。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如果说西方古典哲学着力于探讨本体论,近代哲学偏重于认识论的话,那么,现代西方哲学则把重点转移到方法论.胡塞尔首先在现象学还原方法上作文章,的确是把握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脉博.因此,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不仅符合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潮流,衍化出诸如解释学方法、人学辩证法以及结构主义方法等新兴方法,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其它流派以及某些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现象学还原方法通过对存在的批判,揭露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

一种是逻辑的理性的存在,一种是非理性的直观的存在。前者是派生的,属于现象,是现实的,非本质的;后者是原始的、原发的,是本真的、超越的。这与叔本华所曾描述过的那两个世界大致相同。在叔本华那里我们看到,一个是基于因果律和根据律的表象世界,一个是超越因果律和根据律的生命意志,前者是通过逻辑、概念和理智所能把握的,后者则只有通过直观才能把握;前者是虚幻的,相对的,象水烟镜花一样不可靠,后者则是唯一真实、绝对的存在,因为宇宙间只有一个最高生命意志,大千现象都是从这一最高本体中派生、演变出来的。有所区别的是:胡塞尔不承认这样一个无所不包的目的,或意志目的,他的纯粹内在物不含有先验的合目的性。这种先验存在完全超越了主客体的有限对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分界限被抹掉了。这里没有一个与客体相对的主体,也没有一个与主体相对的客体,只有一个被直观所照明了的先验本体。宣布超越知识和心理学无效,实质是对理性和逻辑作为人的单一本质的绝对性和现实性的 否定,从而也是对筑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现实和文明历史之公理性和真实性的否定。那个作为还原方法的肯定性成果而被直观到的内在一般,或纯粹内在物,实质上是人的本真存在和绝对本质,它居于逻辑和理性之上,先于理性化、逻辑化的文明世界而存在。

(三)为中西方哲学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现象还原将哲学从客观科学的维度引向了一个非对象化的维度。尽管胡塞 尔现象学仍然固守于反思性的现象学方法,但这种非对象化的思想已经出现。现象还原对于非对象化维度的开启改变了人们对于哲学的态度;这种现象学的态度与东方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在其学生海德格尔的《论真理的本质》第六节“作为遮蔽的非真理”的初稿中写到。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张祥龙先生认为,海德格尔所引用的这段话应当是《老子》第28章之“知其白,守其黑”。①这对全球性哲学发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注释】

①张祥龙.海德格尔[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36

[1]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9:399.

[2]倪梁康.理念人:激情与焦虑[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9.

[3]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0.

[4]张廷国.胡塞尔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道路[J].西北师范大学报,2001(1):69.

徐元敏(1993-),女,汉族,陕西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哲学。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胡塞尔现象学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最有思想的句子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