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研究综述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学者人口

(1.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学 云南 大理 671000)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研究综述

黄秋晨1朱香2

(1.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0;2.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0)

云南有8个人口较少民族包括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中,对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在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研究中,作者将具体因素归为自然原因、历史原因、思想观念与意识原因和社会原因。通过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的文献考察,可以发现前人研究的长处与不足,研究应该站在当今社会的视角与现阶段研究基础上,将较发达地区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发现当今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原因,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研究综述

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是指总人口30万以下的基诺、京、俄罗斯、门巴、锡伯等28个民族,是一些有着自身特殊性的民族群体,虽然民族数量达28个,总人口却仅为169.5万人,人口最少的仅3000余人。[1]云南的8个人口较少民族除普米族与阿昌族外都是“直过民族”。所以,对云南省“直过民族”的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研究包括在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的研究之中。对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总结经济发展障碍原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决策者提供参考,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地向积极健康的全面小康社会发展。

根据作者对各类学者进行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研究的归纳,将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因素概括为自然原因、历史原因、思想观念与意识原因和社会原因四大类,四种原因中又包括多种原因。

一、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指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的原因。

(一) 自然环境恶劣阻碍经济发展

许多学者指出,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位置偏僻,居住分散,且在高山峡谷等不适于农作的地带,因此粮食产量低导致经济收入少,即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难以变成经济资源,最终缺乏发展的动力与能力。李志平指出生存压力导致大量过度开荒毁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严峻的干旱致使广大山区生产率下降,引发不同程度的恶性循环,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直接原因。[2]刘扬指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由于地理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相对频繁,每年因灾造成的损失非常惨重。[3]刘文光认为人口较少民族中的“直过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国家边境,受毒品泛滥影响,在对抗毒品的环境中不利于生产发展,且受宗教势力渗透,盲目信教群众增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4]

(二) 自然资源丰富的反向作用

马光秋指出由于景颇族大多居住在山上,自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靠山吃山,依赖这些自然资源基本可以满足生存所需,因此对于土地耕种概念淡薄。[5]由于自然资源满足生存所需而造成不愿意劳动生产但期待获得更好发展的懒惰心理,谓之自然资源丰富引起的经济发展障碍因素。

(三) 地域偏远导致区位发展优势不足

学者韩彦东指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受发达地区辐射程度较弱,难以吸引资金、人才、技术、项目,区域内缺乏工业和城镇等增长极使自身资源优势无法发挥,产生聚集作用和带动能力较弱。偏远的区位环境增加生产与交易成本,难以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和交易模式。[6]

二、历史原因

历史原因主要指由于历史发展过程的积淀而表现的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的原因。

(一) 贫困时间较长

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属于“直过民族”,即使非“直过民族”,其贫困历史久远,帮扶的过程难度大。学者刘文光指出,云南“直过民族”返贫现象突出,是特殊地理单元中生存型贫困和素质型贫困交织的综合型民族整体性贫困,贫困面广程度深。[4]人口较少民族成员本就生活贫困从而限制了其经济发展。朱玉福指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差距加大且不平衡。纵向比较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得到较大发展,但是横向比较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差距仍然较大。[7]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相比,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差距也是历史性贫困。

(二) 产业结构单一且调整难度大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较少民族只能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所以产业构成比较单一。产业单一导致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增收渠道窄,普遍缺乏稳定的增收项目和支柱产业,但已经形成的一二三产业格局在历史积淀的作用下难以得到健康积极的转变,为经济发展形成阻碍。

(三) 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发展竞争力弱

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归结为历史原因。学者王元辅指出,虽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但“直过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基本延续着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有的还保留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8]学者普永生认为,人口较少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体现在人均固定资产投入少,其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和经济效益差,地方财政困难。[9]

(四) 社会发育滞后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继承其原来所处的社会条件,因此,社会发育滞后可归结为历史原因。学者王德强认为,社会发育程度低集中表现为封闭半封闭的自给型经济仍占主导,社区与外界的物质、信息、人员交流、交换少,渠道单一。[10]除外,文化教育滞后、卫生医疗条件差以及经济组织发育滞后等体现社会发育滞后的特点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面貌、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状况没有根本的变化,生产技术、生活技能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发育程度低下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五) “直接过渡”政策的历史影响

学者张建云指出,“直接过渡”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要求极不协调,最终造成“直过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11]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缺乏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有力保障。

(六)人口较少且分布分散

由于历史发展,人口较少民族被迫迁移到地域偏远的地方,形成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的现状。学者于春洋等指出人口较少民族虽然种类多,但是数量少,人口意见难以反映,其特点与要求易被忽视,政治要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影响经济发展。[12]李娜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人口基数少,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民族愿望表达声音弱小,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由于人口数量问题而产生的特殊问题,也是导致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产生的一个特殊而极其重要的原因。[13]人口较少民族数量少且居住分散的特点也使社会专业分工程度低下,不利于经济发展。

三、思想观念与意识原因

(一)依赖思想严重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直过民族”的扶贫开发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因没有从振奋民族精神这个根本点上着力,反而使部分人产生“等、靠、要 ”的依赖思想,出现典型的精神依赖型贫困。

(二) 思想观念陈旧,竞争意识落后

思想观念陈旧体现在传统观念意识更新缓慢,不适应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观念滞后体现在其传承的思想: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缺乏交换意识和现代商品意识;某些“直过民族”对市场竞争的严酷性和激烈性认识不足从而不敢竞争和不善竞争。竞争意识与科技意识的缺乏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甘于贫困,崇尚鬼神,严重禁锢整个社会的思想与行为。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投资理财、创新意识差,平均分配主义与平时消费节省而节庆铺张浪费的现象并存。低层次价值观影响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能力同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竞争意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因素之一。

(三) 领导意识缺乏

学者张建云列举了一些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领导观察能力与意识不足而使经济未能充分发展的范例,说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领导意识与能力也是关系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提高“直过区”人民的文化素质重视的力度不够、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接受能力与起点低的原因研究不够以及对“直过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不够等体现领导意识与能力的范例都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部分原因。

四、社会原因

(一) 社会事业资本投入不足

1.教育资本投入不足造成人口素质低

学者刘文光在其研究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教育才有较大发展,但基础教育仍然薄弱。[4]由于教育教学设施简陋,双语教师缺乏,教学器材、教具缺乏以及家庭生活贫困不能承受非义务教育费用,导致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的程度低。学者韩彦东指出,贫困文化和收入低下的双重作用使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缺乏接受现代教育的资金和意识,知识储备较少限制了提高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能力和机会。[14]教育资本投入低下引起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投资理财、创新意识差,素质型贫困的问题非常突出。

2.生产技术资本投入不足

耕作技术水平仍然很低使科学种田难以推广,技术服务缺失使农业生产技术局限,加之农户缺乏基本的畜牧知识和饲养技能和缺少资金投入与不懂科学管理,生产力未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技术培训服务缺失制约了人口较少民族的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其生产技能、就业技能低以及对经济机会的把握、资本积累、信息获取、资源利用、经济合作、学习创新等能力不足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根本原因。

3.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许多学者用大量数据表明基础设施投入数量不足,如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通公路、通电与解决安全饮用水各占比多少来说明。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大多地势险峻,因此建设成本过高造成道路、电力和通讯等方面的投入极其有限,影响产业发展的同时限制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另外,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利工程建设方面较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严重影响各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者王元辅指出,对“直过区”的实际投入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处于更弱势的地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直过民族”地区打开大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8]

4.文教卫生事业基础薄弱

许多学者指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设施缺乏,医药和医疗设备缺乏,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以及乡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以致群众精神无寄托,盲目信教群众较多,宗教活动取代了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口增长率较高

韩彦东指出,大多数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较高人口增长速度的压力下,有限的经济增长不能完全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影响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自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致使经济增长陷入“低水平人口陷阱”之中。[6]

(三)外界社会发展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产生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社会发展给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带来不同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在给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人口较少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危险而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口失去未来可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学者李娜认为,人口较少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得利益甚少,这也体现了外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口较少民族的冲击。

(四)市场经济引导作用不突出

李志平指出,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渐趋于完善,但在广大山区市场建设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致使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处于自发的原始农业生产状态,产业结构单一,没有按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也没有充分利用山区自身的优势来组织生产,这一因素已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瓶颈。[2]

(五)制度性障碍

制度性障碍主要指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制度设计忽视或不适用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基本情况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

通过对许多学者提出的关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制度性障碍可以发现制度性障碍主要体现在:1.由于制度设计不符合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而使其失去某些发展机会;2.制度设计的措施有效性差而使之不能帮助到人口较少民族地区;3.制度设计不符合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使其经济发展受到制约;4.一些政策设计存在不适应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内容;5.制度设计未能完全体现其公平性,使不同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得到不同的发展机会;6.制度设计未能关注到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而使其处于落后地位。

通过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的文献考察,可以发现文献的长处与不足,优点主要体现在:1.对阻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障碍的原因分析较全面,相似的原因分析中也存在不同的声音;2.分析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障碍的文章从多角度如自然、历史与社会角度来分析,也有学者单独从文化角度、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统计角度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口自身特有的观念等角度单独分析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样既从宏观角度也从微观角度分析经济发展阻碍的原因,优势互补;3.在其他学者提出较为普遍的观点时,一些学者用学术归纳性词汇包含概括其他学者提出的大部分原因,如学者吴海鹰和马夫在《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与扶贫开发》中用区位屏蔽型贫困、经济活动模式转轨型贫困、社会发育滞后型贫困、特殊因素诱发型贫困以及多元要素共生型贫困几个重要词汇概括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以及人口素质等因素造成的经济阻碍的原因,为今后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了较为精简的概念范畴,值得借鉴学习。

在前人学者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原因分析过程中,一些学者的论据与论述不足以支撑其论点,或使用的论据不足以阐释其观点,还存在将调查数据简单堆砌以达到阐述论点的做法。

总的说来,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障碍的研究在近两年变少,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许多以前产生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复存在,再次研究新的经济发展障碍需要在新时期新背景下进行,处于研究发展转折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阶段,研究阻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障碍因素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所以该研究应该朝着以下方向发展:在研究自然原因、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等基础上站在现今社会的视角,将较发达地区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进行比较,发现当下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

[1]朱玉福,王军旗,伍淑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07)

[2]李志平.景颇族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7)

[3]刘扬.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扶贫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2

[4]刘文光.直过民族 ” 经济社会发展障碍因素探析———以云南 “直过民族 ” 为例[J].前沿 2010(13)

[5]马光秋,何庆国,方瑞龙.景颇族教育、观念与经济发展——对边区跨境特困少数民族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1(03)

[6]韩彦东.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 2008

[7]朱玉福.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成就、经验及对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05)

[8]王元辅.云南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J].云南社会科学.2007(01)

[9]普永生.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4

[10]王德强,王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转型研究:特征、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09)

[11]张建云.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评价[J].学术探索.2003(08)

[12]于春洋,苏洪波.政治学视野下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3]李娜.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

[14]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与扶贫开发[J]. 吴海鹰,马夫.云南社会科学 . 2005 (01)

黄秋晨,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生;朱香(1976-),女,云南大理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在读博士,大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学、理财、会计学。

朱香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学者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学者介绍
商用建筑项目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管理障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