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研究
2017-04-15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研究
奚宾王亚冉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新常态带来新变化,新变化蕴藏新机遇。实体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离不开金融的激活;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更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根本支撑。新常态下,“脱虚入实”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当前实体经济融资困难重重、融资结构失衡以及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究其原因,是体制机制不健全、
企业治理水平不高、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以及政府支持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并推动金融创新、
优化政府支持可以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推动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新常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一、引言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压力进一步增大,经济増速由高速向中低速转变,对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脱虚入实”成为2016年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金融危机大多由金融资本大量流向虚拟经济所致,二者失去了原有的均衡状态,导致了经济的恶性循环发展。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效率与盈利的双重问题,导致金融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盈利能力强、资金流转速度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加剧了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和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膨胀发展给社会经济的运行增添了许多不稳定因素,极易产生经济泡沫,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的恶性发展。[1]如此循环,实体经济得不到金融资金的激活,虚拟经济无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效率大大降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便遭遇危机。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2015年,国务院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解决好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问题。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楼市平稳运作是2017年需要重点解决的两项具体经济工作任务。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互促共生,使金融回归本位,能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困难重重。企业融资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但当前,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可以轻松获得融资,多数中小企业仍面临着多重融资约束,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更大。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准入门槛低、创办速度快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活跃因素,但多数小微企业的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和经营风险较大,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且极不规范,因此其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阻碍。同时,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大企业更高的经营困难,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发展的不稳定性相对较大,所以其“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就格外突出。
(二)企业融资结构失衡。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单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单独依靠企业内部融资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外部融资已成为多数实体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其中,外部融资中的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IPO来实现,但A股经历了8次IPO暂停,其中3次下跌,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效率。此外,企业融资结构的单一和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使得多数企业仍然主要依靠间接融资来获取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资金,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占主导地位,但由于此融资流程过于复杂、融资成本高,同样阻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进程。
(三)金融创新不足。在实体经济收益下行的发展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资产管理产品领域,借金融创新的名义开发跨行业、跨市场、长链条等层层嵌套、结构复杂的资管产品,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滞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一些资产管理类产品依托控股公司架构,在集团内部自我买卖、自我循环。此外,一些银行开始开展同业投资业务,利用买入返售、同业投资等方式,投资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及资管产品等金融资产,阻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足的成因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我国金融发展历史不长,金融体制尚不健全。为了弥补制度上的不完善,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尝试设立专门办理小微企业贷款的支行,方便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这一新型业务需要打破银行原有的业务构架,面临着诸多实施困难。在利差金融的管理机制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竞相追寻大企业、大客户,且强调抵押,这种信贷制度和经营理念与小微企业所需的金融服务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担保机制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在各国引起了关注,许多国家选择采用特殊的安全机制。但当前,我国的担保登记制度还不规范,担保机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二)企业治理水平不高。实体经济中的多数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不足等因素导致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定价权与话语权,进而造成市场需求不稳定,经营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加之前期投入回报率低、企业成本不可控等现实问题加剧了其经营风险,提高了其融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会对其融资申请审核严苛,甚至降低其融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有限以及对不熟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导致企业融资和财务的管理不正规。一部分小微企业选择利用民间融资来筹集资金,但其融资成本颇高,缺乏正规管理模式,极易导致企业背负债务负担或是陷入债务纠纷,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基于诸多企业治理水平的限制,加之对融资利率的认识不足、民间融资风险过大等因素,向银行申请贷款成了实体经济中的许多企业的唯一融资手段。
(三)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存在价格管制,无形之中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且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着大量政策性业务,预算软约束造成道德风险,导致日常经营和资源配置低效,进而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此外,部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对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中存在着治理体制不健全、激励机制扭曲的问题,特别是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紊乱且存在无序竞争。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理财产品操作简单、审批条件宽松,为投资无门的中小投资者们提供了融资渠道,但其未向投资者充分提示风险,使投资者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上出现偏差,最终导致无效融资,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2]
(四)政府支持不到位。一方面是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唯GDP”论、“政绩”论等思想的存在使得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地方的经济总量,对优势企业给予大量的政策支持,将政策资源向优势产业倾斜,进而忽视经济“短板”产业如中小产业的发展,很多实体经济产业得不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关注与支持,其融资过程步履维艰。另一方面是对某些行业的过度干预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财政存款分配等方式,在进行债务置换时,用无形之中的权力影响金融机构关于地方政府债券的决策,导致出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比国债低的不正常现象。
四、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一方面,缺乏正规管理模式的民间借贷活动盛行,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应将民间借贷活动纳入到法制的轨道,正确引导,进行疏堵有效结合;同时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条例,规范民间的大规模借贷活动,使其逐步实现阳光化,进而有效加强民间金融对实体健康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新型金融模式,利用如P2P个人信贷、众筹、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新兴金融产品大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同时,应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这种新兴金融业态进行规范与监管,积极构建主流与新兴业态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
(二)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新常态下,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治理水平以及由此衍生的企业文化,要提升创新能力,积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贯彻落实企业或者高校创新激励政策,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传统产业进行大力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其次,在企业治理方面,借鉴相关优质企业的发展经验,依法规范企业内部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资金运作模式、资金运转速度等资金的管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企业治理内部资金、外部资金运营的能力。此外,树立品牌意识,全面提升质量水平,降低企业融资风险,提高企业获得金融资金支持的资质。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新常态下,要拓宽并优化融资渠道,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规范各类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优质金融,发展场外股权市场,改变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场外股权市场的“倒金字塔”式的资本市场格局,让更多优质中小微企业能够接触到资本市场,并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培育私募市场等,多维度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此外,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缺乏指导的问题。为了促进资信评估、信用评级、技术经纪、科技成果认证等业务的健康发展,制定培育金融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需要引进专业性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各种融资服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咨询,积极推进金融网络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四)推动金融创新。为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构建深化服务实体经济深度的金融创新体制,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探索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创新金融工具,引导大型金融机构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宽服务通道,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特点量身订制合理的融资方案,保证企业融资结构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综合各方面的差别需求,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融资工具。[3]另一方面,顺应经济发展形势,根据国家相关的利率政策,金融机构应主动降低企业融资利率,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微实体企业以及消费领域、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等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此外,要创新金融机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简化申贷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缩减人工成本,增加信贷的普遍性和可获性。
(五)优化政府支持。实体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第一,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充分保障实体企业的产权、所有权、平等贸易权、自由选择权以及其他权利,减少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第二,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设施,积极完善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与虚拟经济相比,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需要给予其发展机遇与平台,政府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均衡发展。
[1]刘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对现代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5,(01):23-26+88.
[2]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5,(07):72-81.
[3]胡海峰,金允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05):101-105.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新常态下促进河南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2016B152)
奚宾(1979-),男,汉族,河南淅川人,金融学博士,副教授,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和绿色金融;王亚冉(1994-),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