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料实证”的史料教学的选材及其意义

2017-04-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历史

郭 林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基于“史料实证”的史料教学的选材及其意义

郭 林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作为“史料实证”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史料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历史教学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因此,对于史料教学中史料来源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史料的正确性以及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通常可以考虑从原始史料、故事材料和文学材料中遴选相关的历史素材。此外,史料教学还能够起到有利于形成“有意义学习”、提高阅读能力、有效应对试题等积极作用,使得史料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史料教学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现今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尤其是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仅是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做出进一步全面的阐释,更是对其实践应用的深化与完善。从概念上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品质和能力,它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史料实证”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和价值,所谓的“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谨的方法获取可靠的史料,并以此再现历史真实的本来面貌,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应用就是史料教学。

一、史料教学的价值地位

从理念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史料教学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通过历史材料来作为解释历史的依据,要学会和提高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论,越来越被认可,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实践看,在现行课改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一堂课,只有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体现历史新课程理念,才能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而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史料的遴选、分析、理解以及应用上能够有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把握。从实际应用看,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包括高考试题也大量地采用了历史材料作为命题的依据和素材,如果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史料的应用与分析,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应对考试。可见,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一堂历史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应用效果也成为评价一堂历史课的关键指标。

二、史料教学的材料选择

既然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达到获取历史真实面貌以及提升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史料的来源和对史料的遴选就显得十分重要。

1.多搜集原始史料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历史教材获取的,但是历史教材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其中所呈现的史料是不全面的或者是经过编撰者主观加工过的问题。历史教科书所提供的史料显然是不完整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尤其要重视搜集一些学生难得看到的原始史料,在课堂上利用这些历史资料对教材做相应的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客观、完整地了解历史的真实。例如,在介绍鸦片战争之后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时,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即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等,教师在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时,会特别强调最后一个条款“英商进出口货物所需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给中国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从而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南京条约》中这一条款的印象。然而,在阅读相关的原始资料时会发现,不论是《南京条约》的中文版本还是英文版本,实际上都没有提及“中国需同英国商定关税”的内容。《南京条约》中文版本第十条规定:“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英文版第十条翻译后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只不过后来英国人将“秉公议定”歪曲成“需同英国商定”并强迫清政府接受,虽然“协定关税”最终成为既定事实,但严格意义上说,其并不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此例旨在说明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仅仅依靠书本或教参等现有的资料,要尽量搜集相关的原始史料,这既是对教材的拓展,也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的全貌。

2.多挖掘故事材料

历史材料按不同的社会价值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来源可分为原始史料和间接史料;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每一种史料都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和效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会接触到一种材料,它具有历史材料的一些基本特征,又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史料,却对教师的教学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它就是故事材料。故事材料,由于自身的特性,往往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代表性的人物以及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这类材料由于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因此有较强的感染力,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有助于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起到比较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运用故事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第一,要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故事材料,避免随意选用、滥用,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史实”与“传说”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而这本身也是历史教师职责所在。第二,选用的故事材料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选用的一定是要有典型性特征,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故事材料,并且最终能够充分体现“史料实证”的核心价值。第三,运用故事材料时配合相关的问题呈现给学生,避免历史课变成单纯的故事课。“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课堂,期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选取相应的故事材料并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这些材料,以达到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目的。

3.多利用文学材料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总是特定时期的历史在文学方面的表现,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由于文学作品自身的魅力,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相关的文学素材作为材料使用,有助于给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趁势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一堂历史课,适当地借鉴文学作品来加强对历史的理解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等同于一般性的史料和文献,文学作品由于自身的特性,会在许多方面进行再加工,或夸张、或荒诞、或片面,其中还免不了加入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从而造成文学作品在表现历史方面也存在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等不足,因此,对于文学作品,教师在加以利用的时候,必须要以一种质疑、辨析的态度去对待。例如,在讲到有关东汉末年的历史时,教师都喜欢引用《三国演义》的内容,一是因为这部作品影响力实在太大、太经典,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二是因为学生们对于东汉末年历史的许多认知也是来源于这部作品,因此以这部文学作品作为材料来解释这段历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毕竟不是一部真正的史书,其中有很多情节是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出入的,教师在利用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引导,去伪存真,同时可以参考《三国志》《三国志注》《三国史话》等传统的史料文献相互结合补充验证,这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相,又是“史料实证”的实践体现。

三、史料教学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以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指的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不断结合过程中不断缩小原有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产生新的知识差异,也就是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不断地上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而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是做了简化和高度概括的,学生如果仅仅从教材中去获取知识,不仅会造成知识面狭窄,而且会对许多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情境不能形成完整客观的认知,且无益于知识结构的延伸和扩展,达不到新旧知识的更替和之间差异缩小的目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对教材内容做补充,补充的知识就是教师所利用的史料。充分应用史料教学,对相对应的问题补充必要的历史材料,使教材所呈现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体系上更加完备、结构更加合理,使教材中零散的、割裂的历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完整、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相,将自己置于历史时代的背景中去感悟历史、理解历史。最关键的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大大地缩小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差距,“构成更高一层次知识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处在知识结构中原有的新旧知识差距不断缩小、新的新旧知识差距不断产生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之中,最终形成教育所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师生阅读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和较强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上好一堂历史课,学生要学好一段历史,仅凭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都是远远不够的。师生要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加强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必须要多接触相关的书籍史料,而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作为铺垫,这一类专业化的书籍与材料是无法真正领会,更无法转化成为内在的知识储备。因此,只有提高阅读能力,教师才能够真正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也才能够真正地进行有深度的学习,进而才有可能开展相应的探究性活动,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付诸实施。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尤其是学生,实际上都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通读专业论著,因此,将日常的通读史学著作转化成为在教学中常态化的利用史料教学,教师充分引用史料,学生充分接触史料,为培养和提高师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一则一则史料的呈现,首先要读懂它,然后才能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就促使师生必须去研读史料,甚至为了证明一则史料的科学性,还需要利用其他的史料去考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师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了一个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加强阅读的精准度,乃至于提升整体阅读能力,自然也就能够不断满足新课改下不断提高的对师生素养能力的要求。

3.有利于应对材料性试题

虽然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应试能力束之高阁,相反,新课改背景下对应试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首先就体现在试题表现形式的变化上。现今的历史试题,题型看仍然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但不论是传统的材料解析题还是选择题,都离不开大量的背景素材,而且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基本是课本中不曾见过的,这就需要师生积累较多的历史材料以及学会如何通过材料本身的理解与分析达到解题的目的。以历史材料作为素材来命题已经成为现今历史试题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无史不成题,而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一则史料的提出,史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首先要明确的,否则所有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其次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要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作出判断提取;最后,对于所提供的材料还要懂得论证其真实性、可靠性程度如何。这一些基本的解题技巧和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非在做题时突然灵感迸发,一蹴而就,靠的就是平常对史料的积累和理解分析的训练,接触多了、实践多了,自然应用自如。因此,历史教学当中的史料教学既是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吻合,也适应了当今考试功能的实际需求。实践证明,将史料教学常态化、规范化,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基于“史料实证”基础上的历史学习方法,有利于应对材料类型的历史试题,实现考试功能的最大优化,这同样也是历史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需求。

对历史教师,虽然不要求都成为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史学研究成果和对历史材料的掌握,历史的教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因此,将史料教学融入历史教学中,是当今历史教学必要的一种手段,是“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1]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3]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4]刘丽娟.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9(5).

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项目编号:FQ2016ZX013)。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