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副文本解读辜鸿铭《论语》英译本

2017-04-15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雅各辜鸿铭译本

杨 林

(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语言·文学

从副文本解读辜鸿铭《论语》英译本

杨 林

(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副文本作为译文正文本的必要补充,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译者的翻译动机、译文规范、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等。它与正文本一起,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考察译本副文本与正文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身份与地位、翻译的目的与动机以及由此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译本,对译本作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副文本;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翻译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向宏观的研究方向拓展,学者们不仅关注制约源语文本选择的诸要素,还重视目的语文本所依存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探讨影响整个翻译过程的操控因素。副文本(paratext)这一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认为副文本是“围绕在作品文本周围的元素,包括序、跋、标题、插图、图画、封面以及其他介于文本与读者之间促进文本呈现的元素”[1]12。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典籍,据不完全统计其英译本有60余种,其中理雅各、辜鸿铭等的译本具有鲜明的特色,理雅各主要采用直译法,其译本细腻、严谨,忠实于原作,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论语》的标准译本。辜鸿铭凭借其非凡的英语表达能力和高超的西方文学修养,主要采用意译法,其译本流畅自然,没有斧凿痕迹。为了更好地再现原文本的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在正文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丰富的副文本,涉及序言、评论、脚注等。

一、翻译研究的副文本视角

(一)副文本的分类与作用

根据热奈特的定义,副文本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1]12。由此可见,副文本作为译文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联系作者、译者、出版商和读者的重要纽带。

根据副文本所处位置,我们可以将副文本分为内文本和外文本。顾名思义,内文本位于译本之内,外文本位于译本之外。从副文本产生的时间来看,如果副文本的产生早于译本,则为前副文本;与译本同时产生,则为原创副文本;产生于译本之后,则称之为后副文本。

从副文本与译本的关系来看,内文本与译文文本共同构成译本,是译本不可缺少的部分,对译本的理解和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文本包括前副文本和后副文本,它可能产生于译本之前或之后并与译本形成互文关系。根据研究,我们发现《论语》辜译本副文本的内文本主要包括封面、标题、译序、注释等,而辜鸿铭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是《论语》辜译本重要的外副文本。

(二)副文本与正文本的关系

副文本是译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副文本依存于正文本,没有正文本,副文本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和意义,同时副文本又是正文本意义的补充与延伸,有了副文本,译者得以更好地从多个侧面再现译本,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译本的深刻内涵。通过副文本,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研究译者及其译本、考察译者翻译文本时所处的历史语境、译者的翻译动机、目的以及所采取的翻译方法、策略等,从而对译者及其译本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副文本出现的位置、时间、发出者、接受者、功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因此,从翻译研究来看,副文本和正文本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们能够揭示译文形成背后的诸多因素,是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译本、评价译本的重要依据。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副文本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很多情况下,副文本只是作为翻译研究的辅助材料,而没有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二、《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表现形式

(一) 辜译本的内副文本

辜译本的内副文本主要包括译序跋、注释、标题与封面。仔细阅读这些副文本要素有助于准确解读译本。

1.译序跋: 译序跋包括前言和译后记,一般与译本同时出现,是重要的原创内副文本。译者通常在译序中解释书名的由来、译本的成因、自己的翻译动机和目的,这些内容有助于了解译本产生的外部社会历史环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是了解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渠道。

辜鸿铭译本的译序跋主要内容包括:(1)对理雅各博士译本的评价;(2)介绍自己的翻译目、动机与策略 ;(3)表达对友人阿查立爵士的怀念之情等。 辜鸿铭认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充满偏见,没有从哲理的深层和总体的高度去把握中国文学和文明,对理雅各译本的不满是辜鸿铭翻译《论语》的直接动因。他对理雅各能否传递中国文化的真实面目深表怀疑。他在译序中如是说:“现在,哪怕是对汉语一窍不通的人,只要翻阅理雅格博士的译文,都会禁不住感到它是多么令人不满意。因为理雅各博士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他的文学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2]pviii

辜鸿铭翻译《论语》的目的是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介绍给西方社会,希望他们在了解中国文明的基础上给予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明起码的尊重。他在译序公开宣称其翻译目的是“让孔子及其弟子讲起话来,就好像一个有教养的英国人表达同样的思想一样”[2]。为了让所译《论语》为一般英语读者所理解接受,辜氏便努力按照受过教育的英国人的思想方式,来翻译孔子和其弟子的讲话。这一副文本让读者对其译本的翻译策略有所了解,对独特的译风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此外,辜鸿铭在译序中也表达了对朋友的友谊、思念和离世的惋惜之情,感谢朋友的鼓励,他在译序中写道:“借此机会,我们还想对一个英国人阿查立爵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他,这个对我们这本小书会有些兴趣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2]

2.注释

注释作为副文本的一种形式,是译者介入译本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译者与读者交流,从而促进读者对原作的理解。《论语》辜译本的注释分为脚注和文内注,其中脚注86条,主要内容包括:广征博引西方文学经典、哲学名家所言,印证儒家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的共通性和儒教思想的普世性。在整个《论语》英译本中,仅在注释中就直接引用歌德6次,华兹华斯3次,卡莱尔2次,伏尔泰、丁尼生、席勒、爱默生等著名作家各1次,并间或引用(旧约中的)《诗篇》,这还不包括间接转述他们的观点[2]27。从注释这一副文本往往能窥视译本的重要特征,辜氏《论语》的注释是其译本特色的显著标志,是译者帮助目的语读者跨越文化障碍,消除译文陌生感的有效途径。

3.标题与封面

标题与封面是译本副文本中最直观的一个方面,读者通过它们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译本的特色。辜鸿铭《论语》译本的标题是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其副标题为A New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 (一部引用歌德和其它西方作家的话来注解的一种新的特别的翻译)。他的这一别出心裁的译法说明他要为那些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着想,以寻求他们对儒家经文的理解和儒经哲理思想的认同。

(二)辜译本的外副文本

外文本指介于文本与读者之间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原作和译本理解的其他要素,比如和译本相关的书信或其他相关著作等。

外文本是最具独立性的副文本,它可以完全游离于译文之外,与译本正文本构成间接互文。辜鸿铭的作品《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又名《春秋大义》或《原华》,是其《论语》译本的重要外文本。该书是辜鸿铭最有影响力的英文代表作,曾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此书介绍了中国语言及其特点、儒家文化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主旨是向西方社会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鼓吹儒家文明对拯救西方病态社会的作用。

1.辜鸿铭早年的海外求学经历

1857年,辜鸿铭生于南洋,十岁时随义父布朗先生去了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在那里他接受了正统、全面的欧洲式教育。辜鸿铭在十一年的求学过程中,游学英、德、法三国,由于出色的语言天赋和接受能力,先后获得了文、理、工等十多个学位,可以说成绩是相当优秀。“对于英文,辜鸿铭操使起来就如同公孙大娘舞剑,呼延灼耍鞭,要多顺手就多顺手”[3]116-117,足见辜鸿铭的英文造诣之高。这份造诣使其译笔流畅优美,富于文采。

但是,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他无疑是那个时代欧洲种族歧视的对象,由自卑而形成自尊、孤傲和怪异,基于这种心理,他选择了阿诺德、卡莱尔等学者,并深受其影响。且受到当时反现代化思想影响,形成了保守主义思想。

2.辜鸿铭对儒家文化信仰和崇拜

1878年,辜鸿铭结束了他十几年的欧洲求学生涯,返回新加坡在殖民政府工作。恰在此时,他与正由印度回航途经新加坡的马建忠获得了良唔。马建忠把他带出了新加坡这片被欧洲殖民化的中国文化沙漠,让他见到了中国文化的绿洲。

辜鸿铭初入张之洞幕府之时,汉语水平很低,但他凭着对语言文字的禀赋,努力自修,学问大有长进。经过二十年刻苦学习,他对中国文化终于融会贯通了。辜鸿铭以西方的思辨哲学为指导来吸收传统的儒家文化,以西方先哲之言论为佐证,把中国文化文化作为一个有其内核有系统的整体来看待,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来研究,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看法。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儒家文化在弥补现代化社会缺陷方面所独具的作用。辜鸿铭研究儒家文化的更高目标就是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三、从副文本解读辜鸿铭《论语》英译本

副文本作为正文本不可缺少的部分,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解读原作、了解译者的翻译思想、翻译目的与动机、翻译方法与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译者及其译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从副文本解读辜译本中体现的译者的东方文化观

辜鸿铭对中国的贡献体现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领域,但他的真正贡献不在于政治、外交领域,而在于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向西方传播儒家文化、哲学思想,使东方文化走向世界。辜鸿铭所译《论语》是国人首次译介中国经典并在欧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的译本。他精通多种外语,又谙习西方社会与文化,再加上他那卡莱尔、阿诺德式有条理的哲理思辨,使他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比较中西文化、翻译中国经典、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中国传统儒学在世界赢得应有的理解和尊重。20世纪初,尤其是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辜鸿铭的译作在西方产生强烈影响,他在西方社会尤其是德国成为备受瞩目的人物。

(二)从副文本解读译者的翻译目的、动机与策略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所译《论语》可以说是辜鸿铭以前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英译本。他翻译《论语》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在辜鸿铭看来,理雅各的译文在理解上和技术上存在很多错误。辜鸿铭在《论语》译序中这样写道:“自从理雅各博士开始将其所译《中国经典》第一部分付印迄今已四十年了。现在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对中国文学一无所知,只要是不惮烦愿意研读理雅各博士译文,则会情不自禁地深感遗憾。因为理雅各博士就其译书时所具备的粗疏文学训练及至大去前始终缺乏批判眼光和文学感受性而言,乃一博大汉学者而已!质言之,对中国经书具有甚为渊博而死板知识的学究而已。”[2]px对西方汉学对待中国文化态度以及理雅各博士所译《论语》的不满,辜鸿铭以“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凭借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西方语言的精通,担负起向西方社会宣传儒家思想的重任。

为了更好地阐释儒学的精髓,让西方读者理解真正理解儒学思想,辜鸿铭在译前潜心研究《论语》等中国典籍,在翻译《论语》的过程中,常常采用意译和“归化”策略,主要体现在用西方哲学术语译儒学概念,以及援引西方哲学家和文学家之言来阐释儒家经典的内涵从而使西方读者明白儒学的普遍价值。

(三)从副文本解读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感

辜鸿铭认为中国儒家经典用很少的字词就能涵盖很丰富的意思,中国人对此安焉若素视之娴然,而西方人则觉莫名其妙。中国经典翻译并不难,难就难在使西方读者接受中国哲学概念的完整意义。为了使受过教育的英国人消除阅读中国经典时产生的奇异、古怪、陌生之感,在《论语》译本中,他几乎不用任何中国人名、地名。他所译《论语》的英文书名不同于理雅各,他独具匠心地增加书名副标题,以及在注释中以《圣经》中的使徒、人物来比拟《论语》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就使得儒家经典更易于被西方读者所理解。例如: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第二 · 九)[4]32

在这句译文的文内注中,辜鸿铭把颜回比拟为“孔子的福音使徒约翰——一个单纯、英勇、理想的性格,孔子所宠爱的门徒”。又如: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第八· 十八)[4]177

在这句译文的文内注中,辜鸿铭把舜、禹比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以撒(Issac)和雅各(Jacob):中国远古族长制时代两位由务农而最终登上帝王之位的人(公元前2255至前2205,公元前2205至前2179)。

四、结语

《论语》辜译本作为第一个华人所译英译本,打破了此前由西方传教士和汉语家垄断中国经典翻译的局面,在寻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沟通与对话的途径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辜鸿铭在他所生存的时代,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加以研究,把儒家经典译介到西方,向西方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他的译本无疑具有历史开创性,译本的副文本和译本共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外部环境、译者的翻译思想、翻译目的、动机以及译本的深刻思想内涵提供了有效依据,也有助于我们对译本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1] Genette G.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2.

[2] Ku Hungming.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M].Shanghai:Kelly and Walsh,Limited,1898.

[3] 孔庆茂.辜鸿铭评传(第2版)[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

[4] 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Interpreting GU Hong-mi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rom the Vice

YANG Lin
(North MinZu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Yinchuan,750021,China)

Paratext,as an essential supplement of translated text,reveals us the motivation,norm of 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translator.Paratext,combined with translated text,tells readers the meaning of translated text.In translation studies,a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atext and translated text helps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historic background,social status,aim and goal of a translator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he adopted;therefore,makes reader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and give an objective and fair appraisal of the translated text.

paratext;Gu Hongming;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English

B222.1

A

2095-2082(2017)05-0087-05

2017-08-27

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6WYKY09)

杨林(1969—),男,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吴璐晗)

猜你喜欢

雅各辜鸿铭译本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论语》注疏之西方传承:从理雅各到森舸斓
意识形态对辜鸿铭翻译的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