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2017-04-15区福健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民族

区福健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00)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区福健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00)

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也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地区受到各种挑战,总之,民族地区在“医养结合”这个新的模式下也存在着未能建立长效的医养结合筹资机制、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医养结合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强化政府职责、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养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来整合现有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不断推动民族地区的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

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对策

一、民族地区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差异性分析

(一)民族地区传统的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型

家庭养老模式方式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中,特别是农村。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成员大多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家庭中的长辈男子为一家之长,主掌家政。家庭老人的赡养由儿子或者由上门女婿及女儿承担。①众所周知,在中国的传统养老观念中,老年人一般处于被动地位,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全部都寄托在子女或晚辈身上,“养儿防老”的观念被视为天经地义。②因此这种养老模式在民族地区不普遍但几乎每个村又都有。他们的自养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主动的是指那些有儿女的老人却主动选择自养。

2.社会养老型

少数民族由于绝大多数居住在边缘的地方,家庭成员往往居住在共同的地域,或同居一村寨,或散居于附近的村寨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血缘关系和地缘半径的接近而增加。有的少数民族,即使代际关系比较远或迁徙到较远的地域半径,在血亲与家庭支系上的关系仍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家族抚养与赡养方面。很多少数民族对丧失生产生活能力的鳃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员,由家族内其他人员供养,不至于使其生活无着。有些少数民族无父母的孤儿多归其近亲养育。假如父死母改嫁,遗孤则由伯叔父养育,土地等遗产仍归遗子享有。在被养育时期土地归养育者耕种,养的女儿出嫁时所得的彩礼归养父接受。

(二)民族地区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1.收入困难导致家庭养老经济保障功能减弱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土地收入作为保障基础变得困难。③城镇化导致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很多地方政府在征用土地时对失地农民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的方式,很少考虑到失地农民日后的养老问题,而且补偿数额有限,因此这些一次性货币补偿很难发挥养老保障作用。绝大多数的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加上就业渠道不畅通,导致他们成为没有任何收入保障的失业者。

2.家庭收入结构的改变导致老人的家庭地位下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老年人权威至上的地位为人们的敬老观念和家庭养老模式提供了可能性。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敬老尊老养老的传统蔚然成风,这是由当地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决定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其绝大多数村民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很小的区域内,婚姻圈也局限在附近几个村的小范围内,老年人在生产技能、经济和社会关系网络方面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因而在传统社会中,老年人是一个民族历史经验和集体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的主要载负者和传播者,因此各少数民族自然就形成了纷彩各异的尊老敬老习俗。④

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流动加速导致空巢老人增多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2007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空巢家庭为38.3%,其中单身孤老户为9.3%,夫妻户为29%。①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日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民族地区一般每对夫妻最多也只有两个孩子,不像以前每家平均四五个孩子,即使有一两个孩子进城打工,也还有别的孩子陪伴在身边。二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⑤

(三)民族地区养老模式需求转变分析

首先,民族地区因受现代化影响缓慢,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孝文化氛围仍然比较浓厚,家庭养老仍占绝对多数,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养老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尊老、敬老的民族意识,家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照料,所以,其家庭养老模式比较稳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延续性。⑥

其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必定不能解决养老问题。所以只有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时期的养老需求。通过保护并强化民族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优秀作风,同时联系当地实际,多渠道、多层次地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而建立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再次,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在民族地区农村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人民公社时期的养老院和五保户的社区养老,如今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完全福利性的敬老院等都是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形式。

总之,民族地区需要不断创新养老模式,探索适合当前社会转型和老龄化时期的养老模式体系,作者认为,随着生活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也必然逐步走向社会化,这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政策的引导下,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未建立有效的“医养结合”筹资机制

传统的养老模式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在筹备资金方面,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和相对来说稳定的筹资来源。然而,对于医疗和传统养老模式的结合来提供服务的话,就出现筹资空缺,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虽然,从政策上对筹资的模式有一定的相关规定,但是,在现行社会保障的体系下。制度衔接和实际操作以及筹资风险方面不断遭遇到的新挑战,这个对于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初探也产生了一定不好的影响。⑦

(二)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

大多数地方没有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提到议事日程,没有将其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养老服务缺乏政策的强有力支撑,部门的职责比较模糊,协调工作难度大。

(三)医养结合专业人员不足

医养结合照护的专业人员不足、技能的方面质量不高、缺乏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是医养结合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我国,对于老年照护存在很多误区,很多人认为从业者只需照顾老年人的日常起居而已,缺乏对于照顾老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视,当前只是有少数的关于照护培训的服务在开展。⑧

在人才培养的方面,国外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有老年照护的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的这个阶段,然而,我们国家高校方面在老年照护的领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因为观念的原因,自愿来从事养老服务的年轻人很,认为这个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专业技能,在另一方面,因为医疗水平、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数不断增多,照护的时间要求也越来越长了。

(四)养老机构数量少、设施差,服务功能单一

养老机构大部分存在建设规模小、床位少:建筑标准低,多为土木、砖混结构:设施设备短缺;维持运转艰难等问题;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服务功能单一。依托社区服务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尚未铺开,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少,专业人才匾乏。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没有评估机构,对服务机构没有给予科学的及时的指导,在运行中又无经验借鉴,管理随意性大,规范性差。

由于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使大部分养老机构都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项目单一。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稳定性差。由于养老机构的资金缺乏,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动性极高,从而导致其缺乏经验的积累。⑨此外,由于培训的高成本使得很多养老机构选择消极应付,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较少,更加造成了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偏低。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养老机构服务的提升。因此,如何保证护理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维持其稳定性已经成为政府和养老机构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持

完善“医养结合”相关法律是保障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个国在法律上在对老年人的权益和养老支持方面明确了保障。在我国,应该根据老年照展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法规,从而不断完善的医养结合的相关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将医养结合纳入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保障我国医养结合制度的顺利实施,规范医养结合市场的运行,使医养结合的各主体机构的权益能得到法律的庇护。

(二)强化政府职责、协同推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这两个领域的跨界合作,推进这项制度的建立,其政策的协调方面和制度完善的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因而,政府在建立医养结合发展进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政府的职责,要做到不缺位,但是强化职责不等于可以越位。这也是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政府必须做好自己的角色。

(三)加强“医养结合”养老的人才队伍建设

无论是在养老行业还是在医疗行业,人才的缺乏是限制行业发展的问题。在目前,我国在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机构方面,存在着从业人员数量上不足、人才质量上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和市场供需失衡突出。

因此,长远的角度考虑,我国亟需从现在开始,应在高校(特别是医学院)中增设一些与老年相关的护理专业,平常培训的过程中增加老年护理的专业训练,还要充分利用高职高专、中专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加大对老年人职业教育、老年护理学科和培训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和拓展人才的培养来源,不仅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照护人员,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者。

(四)加大对民族地区养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提供保费补贴,兼顾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对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参保农民可不补贴或少补贴,而对西部低收入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给予较高的财政补贴,并将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补贴纳入中国入世后的农业发展对策。此外,在保险缴费上,可把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地区的缴费额作为全国性的标准,参照此标准,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实行有差别的缴费并享受有差别的保障水平,全力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广大农民早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对于确实不具备参保条件的特困民族和特困地区,国家要做好社会救济、五保供养、扶贫开发等其他社会保障措施。

【注释】

①曾豪杰,黄梅.少数民族传统保障模式及其特点分析——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1,24(4):35-39.

②杨复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制度文化的分析[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③陈元飞.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刻不容缓——基于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 (23):11-11.

④白晓艳.佤族伦理道德传承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及对德育的启示[J].学理论,2015 (2015 年 30):193-194.

⑤李月英.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J].科教导刊,2010,11.

⑥杨志玲.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的生活及养老[J].载《 云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6,6.

⑦佘瑞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⑧李明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⑨刘敏.西安市养老机构服务的现状和问题研究[J].才智,2014,20:279.

[1]曹婷.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 2015

[2]龙颖毅.我国推行“以房养老”的障碍及消减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 2015

[3]向这华,姚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恩施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2):63-67.

[4]张慧雯.养老社区共生型合作供给模式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5]张春芳.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模式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015

[6]费秦茹.合肥市公立医院推进医养结合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 2015

[7]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11-4.

[8]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9]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 (9):129-136.

[10]郭东,李惠优,李绪贤,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 (21):43-44.

[11]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3):102-104.

[12]袁晓航.“医养结合” 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D].浙江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民族
医养当兴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养生不是养老
多元民族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