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营利润视角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识别与防范
2017-04-15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基于经营利润视角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识别与防范
刘璐毛淑珍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需要公司重点防范。本文剖析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手段,并提出了针对盈余管理现象的防范措施。
盈余管理;动机;手段;防范措施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与动机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即管理人员为了获取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干涉与控制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出于私人动机,通过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手段,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等等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误导公司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与价值的理解,或者影响报告会计数据。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监管政策和公司管理,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多种,大体可以分为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市场上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会根据盈余估计公司股票价值,所以,公司管理人员会进行盈余的调整与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分析师对公司股票发行和交易价格的估计。
2.契约动机。契约动机包括管理层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盈余管理的手段,可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实现的,又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后者则是通过真实交易实现的。
(一)披露盈余管理
这类盈余管理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值,只改变在不同时期的盈余数量,不改变公司真实经营活动,不会影响公司实际现金流量,本期调整的盈余会在后面会计期间调整回来。
1.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由于我国企业实际交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空间,这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对于存货,按照会计准则,公司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确定存货的成本。
2.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会计法规逐渐健全,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更加困难,所以更具有隐蔽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使用更多。
会计估计会直接影响当期盈余,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会计估计可以有效的进行盈余管理。如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公司要估计折旧年限、净残值等。公司经营状况差时延长折旧年限、高估净残值,而在经营好时会缩短折旧年限、低估净残值。
(二)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人员通过虚造经济交易并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方式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这类盈余管理的手段既影响当期盈余,也影响现金流量,通常情况下,不会使公司增值,反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会损害企业价值。
真实盈余管理可分为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和非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
1.经常性活动真实盈余管理。(1)调整销售。企业通过给承销商放宽信用政策、给予销售折扣等提高公司盈余。比如把商品赊销给信用不良的客户、延长客户付款时间、给予客户大幅销售折扣,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盈余,但是长远来看会影响企业长远发展。(2)增加产量。企业大量增加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但这种方式也会造成库存量大,占用资金,并且过多的存货还有产品过时或毁坏而减值的风险。(3)费用控制。减少无法立即产生明显效益的费用,比如科研经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但是企业忽视这些费用是维持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投资,削减它会给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
2.非经常性活动真实盈余管理。(1)资产处置。当公司运营不利时,管理人员可通过转让无形资产等方式获取额外收益,提高利润。(2)股票回购。当公司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时,管理者通过股票回购减少发行的股票数量,提高每股收益。股票回购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个新手段。(3)关联方交易。子公司间以远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母公司的商品、关联企业之间的低利率借贷等等,企业间可以通过以上的关联交易进行利润的转移,粉饰会计报表。(4)债权转为股权。公司主要资金来源是债权性资金和股权性资金。在计算利润时一般会去除财务费用,不考虑股利因素,在公司业绩差时,管理人员可将债权人的债权转换为股权,这样会提高公司价值。
三、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
虽然多数盈余管理手段都在会计法规允许范围之内,但盈余管理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长远来看,过度的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危害企业长远发展,需对于盈余管理采取必要的防范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
具体界定企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使用条件,控制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借鉴国外先进会会计准则,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杜绝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的情况。证监会加大上市公司监管力度,对公司利润增长进行跟踪调查,防范盈余管理。
(二)健全公司组织结构,规范财务报告
只有健全公司组织构架,提高独立董事比例与话语权,让独立董事切实遏制过度盈余管理。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对这些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及时整治。
(三)完善业绩评价体系
对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过度关注,诱使了企业过度盈余管理现象。公司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等业绩评价方法,重视非财务指标,弱化对利润的重视,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外部监督力度
过度盈余管理现象与证监会等政府机关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证监会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监督惩处力度,惩处不良企业,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真实。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也应重点关注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不符合会计信息合法性、公允性或者一致性的盈余管理现象,应要求公司修改完善,否则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提醒会计报告的使用者。
[1]杨济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
[2]鹿坪.冷军.投资者情绪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7(2):88-96.
[3]高红玫.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防范措施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
刘璐(1992-),女,汉,山东省临沂市,硕士研究生,青岛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方向;毛淑珍(1976-),女,汉,山东省青岛市,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