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至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探析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3期
关键词:汉文西域汉族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西汉至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探析

敬玉芳

(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文化认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黏合剂”,是培养社会成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汉语是中华文化主要的表达符号和传播载体,也是少数民族认同中华文化的坚实桥梁。西汉至唐朝时期西域以汉语为载体,通过推进儒学教育来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西域;汉语;儒学

新疆历史上,对中原王朝推崇的儒家文化倍加重视,成为维系中央王朝与新疆关系的纽带,是对中原王朝文化认同的突出表现,同时起到了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作用。纵观中国历史,分分合合,但总是统一的时间长与分裂的时间。在世界古代几大文明体系中,只有中华文明连绵不断,五千年一以贯之;在世界文明大国中,只有中国从秦汉至今保持统一的格局。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下来?为什么中国能够保持统一的格局?这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汉文通用,文化传承是两个重要原因,也是西域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原因和根据[1]。

一、汉朝时期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在西域繁衍生息的古代民族(或部族)有30多个,先后在当时使用的语言有30多种,使用的文字有20多种,人称“语言文字博物馆”[1]。但从汉朝起,汉语文成为西域通用文字,延续2000多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在西域各国活动,与匈奴展开了争夺西域的斗争。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乌孙、大宛、月氏等国还派使节随张骞回访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2]。公元前105年,应乌孙昆莫之请,汉武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给在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昆莫猎骄靡。为了供给公主和数百随从的口粮,便派官兵几百人到眩雷(今伊犁河谷)屯田、戍边,到西域定居,成为西域最古老的居民之一。之后2000多年来,汉族人在西域繁衍生息,使用汉语、汉文,保持着汉族的习惯,传承着汉族的文化习俗,使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新疆各民族中传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语在汉代时即传入西域,当时在西域各统治阶层使用,西域各统治阶层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语言、典章制度及礼仪。尼雅故址发现的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木简,内容有天算、历法、文学学、医学、占卜等,这说明远在西汉时汉文和汉族地区的教育内容已传入西域。出土的文献中有《汉语——于阗(和田)语词汇》,说明至少当地统治阶层中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文;汉语词汇如“长史”、“节度使”、“宰相”、“都督”、“判官”、“夫人”、“大德”、“世尊”等称谓名词,都在和田语中原样使用。西域各国官制中普遍有“译长”,这也是使用汉文的佐证。西域各国酋长多派子弟赴长安入侍,学习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和典章制度。龟兹王绛宾偕妻子于公元前65年到长安,归国后治宫室,穿汉服,仿汉家礼仪。莎车王延于汉元帝时在长安为侍子,仰慕汉文化典章,死后依汉制谥“忠武”[3]。此类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例不胜枚举。

文化是民族的一种标识,语言文字作为传递文化的载体,随着汉朝与西域的经济往来,汉朝的政治制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也传到了西域,同时西域诸族派人到汉朝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魏晋时期,鄯善(即楼兰)国的汉族将士、平民和商人日益增多,汉语逐渐成为当地普遍使用的语言,汉文也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该国官方文字——佉卢文用木简、竹书写,而且佉卢文书中还常见汉字,如“国家之法律”、“决定应按国家法律作出”等文字[2]。这说明鄯善受到了中华文化较深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高昌先后建立了阚氏、张氏、马氏、麹氏等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其中麹氏政权历经140余年,汉族政权的建立更扩大了中华文化在新疆地区的影响。公元520,(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麴嘉遣使奉表“自以边遐,不习典诰,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燮以为博士,明帝许之。……于坐室(王宫)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北史》还记载高昌地区“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3]。这说明在汉人建立的高昌王国里,各族人民都学习汉文和儒家经典,平时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麴氏高昌王设太学教儒家经典,重视发展中华文化,传播了汉族的孔孟之道和传统文化观念,对当地各族人民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东西文化交融为特点的高昌文化圈。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鄯善国普遍使用汉语,高昌国设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些均体现了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承与发展的积极状况。

三、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唐朝政权为巩固在西域的统治,在天山以南的高昌设立西州,在那里推行均田制,农民受田、纳租调、服徭役,设立军府进行军事管理。并在西域各地发行唐政府的货币,执行唐朝的法律,推行汉族政权的有关制度,普遍使用汉字、汉语和汉文书籍,使西域确立了汉族制度文化。与此同时,内地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也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传播。如在西域发掘出的唐代文物中,就有《史记》、《汉书》、《神农本草》、《毛诗》、《论语》、《孝经》、《典言》、《针经》等古籍抄本,以及中医药方和医牛马的单方等[4]。

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这一时期,于阗效仿汉族政权制定各种制度,使用汉式年号,如同庆、中兴等,并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在朝廷设置具有中原王朝特点的官职,在于阗语文书中直接采用汉语名称如长史、节度使、宰相、都督等,“而且这些文书还并用于阗文和汉文书写,或在行文中夹用汉字,如‘副’、‘行’、‘俊’等等。

唐在长安、洛阳的太学、国子学招收少数民族上层子弟入学,在各州、县也设立州学、县学。西域三州十二县按唐制也都设有学校,州学学额50人,县学学额32人,三州十二县应有州学生150人,县学生384人。都护所在地及安西四镇也各设学校,此外还有乡学;官学之外,尚有民间自办的义学。学生总数当近千人,其中不少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子弟。学校教育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自汉代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始,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就在西域开始传播和发展,经过与西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互动、交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西域各民族通过学习汉语和儒家经典,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朱培民.新疆与祖国关系史论[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11.

[2]易国才.从屯垦戍边的角度看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及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韩达.少数民族教育史[M].广东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2.

[4]滕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民族出版社,2002,1.

敬玉芳(1991-),女,汉族,甘肃环县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民族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汉文西域汉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