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村落养老价值的探究
2017-04-15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村落养老价值的探究
金倩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并亟待解决。近年来,一些城市人在农村装修老房子、自发购买农家院、盖小别墅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何发挥乡村养老的价值,开辟新的养老空间,探索新的养老方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将村落特点与老年人的需求对应起来,将村落的自然、居住和社会环境与养老功能实现结合起来,探讨村落养老对城市和农村的积极影响及村落养老的实现路径。
村落养老;人口老龄化;老年人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1.78亿,65岁以上1.19亿,据估计,2040年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养老问题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的本质就是老年人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的问题。因此,老年人在哪养老,采取什么方式养老依旧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村落养老作为养老模式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一、村落养老
关于村落养老的概念界定我比较赞同薛晶天学者的观点,村落养老就是指“以村落为依托的一种养老方式,既包括居家养老,也包括社区养老和村落环境下的各种养老方式的结合”。①村落养老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比,有它独特的优势。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普遍持一种排斥的态度,机构养老是老年人不得已的“最后选择”;村落养老能够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下地、出行、串门的便利空间环境,提供一个山清水秀的广阔宜居环境,是老年人养生、养性、养心的最佳选择,与其他养老方式一样,村落养老也存在不足,例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适应老年人的一些生活需求,但是,村落养老可以作为养老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可以满足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需求。
二、村落环境与养老功能的实现
自古以来,村落都是中国人的情感之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很多人都是出生于农村,从农村走出来的,但不管他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他们身上都有比较浓厚的乡土情结。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②基于农业之上的文化使人们产生了对土地、故乡和村落的深厚感情。老年人的乡土情结更是根深蒂固,“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入土为安”等正是人们对村落浓厚感情的真实写照。因此,村落具有潜在的养老功能和独特的自然、居住、社会养老环境,这些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一)村落的自然环境
1.良好的自然资源是老年人养老的物质载体
村落里良好的自然资源是老年人养老的物质载体。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优质的水源、安静的环境和没有污染的土地以及土地上耕种的多种多样的农作物都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作为重要的生命之水,老年人在乡村养老可以喝到香甜可口的井水,水质良好的饮用水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铁、钠、镁等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益无穷。
2.舒适的气候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保障
气候包括气温、气压、降雨量及日照时间,这些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都有重要的作用。适宜的气候不仅能够创造出新鲜的空气和丰富的植被,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群密集,车辆增多,汽车尾气排放,高楼林立密度增加,空气流通不畅,人们很难接受到阳光的照耀,这样的环境会降低老人身体免疫力,“雾霾”和噪音更是困扰和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乡村适宜的气候是老年人养老的。
3.宜人的自然风景是老年人精神愉悦的保障
长时间生活在封闭楼房的老年人,他们更渴望去户外活动。受环境质量的影响,老年人更喜欢去一些环境质量好的地方参加各种户外活动,例如去公园下棋、打太极拳、散步、游览、晒太阳等等,可以锻炼身体,延年益寿,周边环境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然而,现在老年人养老的环境不能局限于住宅或社区,例如一些农村处在山区,地形多样,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幽静、气候清凉舒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一些平原地区,一望无垠,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和农作物覆盖,空气新鲜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养老的好去处。
(二)村落的居住环境
1.独立的院落是老年人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
北方的四合院是院落的典型代表,这些东南西北的房子由围墙和大门合起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口子行,这就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的,街坊邻里为干线的地域布局。在那围合的院落里,可以看四季变化,也可以膝下弄儿,尽享天伦之乐。随着城市的发展,平房被被高楼代替,高楼不但封闭而且采光不好,高楼式的居住环境不利于老年人的交流活动,也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当然,老年人也可以在宅基地的基础上依照城里的模式和自己的居住习惯进行改造,使自己的居住空间满足养老的需求。
2.近居的村落土地是老年人方便从事多样生产的劳动空间
院落周围的土地有利于老年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必要生产活动。一些身体无重大疾病,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可以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养一些鸡鸭狗猫、花鸟虫鱼等等,老年人通过修剪花草树木等适当劳作,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此外,必要的劳动生产还可以补充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实现一种“桌上无食地里取”的自给自足的健康饮食状态,满足老年人食物安全健康养生的需求。因此,老年人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成就感,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精神需求。
3.广阔的公共空间是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村落里的公共空间有两个地方,一是家庭,二是村里的小卖部、集市和乡间小路。在农村,家庭是一个私人空间,也是一个公共空间,白天,院落的门总是敞开着,时刻准备迎接着不期而至的村民和邻里,每个院落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生活的公共空间。此外,田间地头、晒场、大槐树底下等都可以成为村民聊天娱乐的场所。集市则是把几个相邻村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不仅承担着相应的经济职能,还是村民度过闲暇时间的理想之地,集市旁的文化广场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因此,乡村广阔的公共空间可以为老年人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例如,听广播、打太极、跳舞、吹拉弹唱、下棋打牌、串门聊天、散步等等。
(三)村落的社会环境
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中对熟人社会进行了论述。费老的意思就是乡土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团结的的熟人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个过程是《论语》第一句的“习”字。“③费老还提到了熟人社会的信任,“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④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大潮中,现代的农村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相比城市,却依然保留着一些熟人社会的本质。这种集人情与乡情的熟人社会对老年人的生活、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熟人社会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与照顾
“远亲不如近邻”很好地表达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的重要性与及时性。在熟人社会里,谁家有事,大家就会自发主动地去帮忙,有紧急事时,一个电话,邻里就会很快出现。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亲如一家”的熟人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种熟人社会的本质在很多农村依旧延续,并且开放的村落环境为人们的频繁接触和交流提供了便利,频繁的交往为人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奠定了基础,为熟人社会的创造提供了条件。即使是陌生人,在村里住一段时间,也会与其他村民相处融洽,打成一片。因此,老年人在村落养老可以得到相互帮助和关照。
2.熟人社会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慰藉与安全感
人到老年,生理、心理功能等方面会发生衰退。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退化,老年人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记忆能力、人格特征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很多老人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疏离感。熟人社会的串门聊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慰藉和安全感,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和倾诉可以为老年人带来快乐。相比城市楼上楼下的封闭住宅,农村的布局和院落建筑为串门聊天提供了方便,村内房屋互相毗连,左邻右舍,为串门聊天提供了空间的便利。串门聊天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琐碎,对其分类,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东拉西扯八卦型、生产生活互助型、挪借东西救急型、大小热闹好奇型、婚丧嫁娶节日型、亲朋好友看望型等”。⑤
3.熟人社会可以实现老年人之间资源与信息的分享
生产生活资料的分享是村落自古以来的传统,生活在村落的人们习惯把自己家的东西与街坊邻居相互分享,例如自己种的蔬菜,水果,耐用品等等,这种资源共享的传统现在依然保留着,村落养老就有利于老人之间以及老人与村落其他人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也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三、村落养老的意义
美丽的乡村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即村落养老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养老难题,同时,村落养老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压力,也可以反哺农村。
(一)缓解养老难题
自1999年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但我国的养老体系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养老资金匮乏、养老服务不专业化等导致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养老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各种养老方式最大的难题是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人生活中缺乏陪伴,缺乏倾诉对象,普遍感觉孤独。村落养老的开放环境和熟人社会的建立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一部分老年人进村养老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养老压力。
(二)缓解城市压力
大城市的资源稀缺,空间有限,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房价高升,交通堵塞,人口密集,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愈加严重。一部分老年人选择到农村安享晚年可以减少住房的需求,一定程度缓解城市住房难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居住空间,减少城市人口,缓解交通压力等。
(三)反哺农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大批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一些空壳村,导致很多宅基地闲置甚至荒废。进村或者回村养老的老人大多是准备长期居住,所以都会对房屋院落进行整修或重建,因此,不仅村落中闲置的宅基地被利用起来,整个村的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常说“老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村落养老就成了沟通城市和乡村的纽带。
【注释】
①薛晶天.村落养老的价值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15.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④同上:10.
⑤朱启臻,赵晨鸣等.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63.
[1]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王伟.中日韩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薛晶天.村落养老价值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
[4]张卫平.论“村落”对农村养老的社会依托作用[J].中州学刊,2003.
金倩,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