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的实验改进
2017-04-15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735100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735100)
张 琳●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的实验改进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735100)
张 琳●
一、发现问题
1.使用教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第2部分.
2.原实验不足之处
(1)教材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步骤等,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操作过程简单但步骤较多;体现了化学实验中对比的作用,但缺乏综合性.
(2)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气体收集的方法,且收集气体较纯净;实验中需要验证二氧化碳的含量,会与后续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相矛盾,仍具有争议性.
(3)学生通过实验“用燃着的木条验证氧气含量”,结合信息中指出地“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往往容易得出结论为:导致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造成的,并非一定是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所致.
二、实验的创新和改进措施
1.装置设计简单,操作更简便,步骤少,不繁琐,加强了探究实验设计的综合程度.
原方案的实验课上,教师必须携带很多大大小小的仪器,而且能参与进来的学生很少.有了本装置,可以完成三个实验,既减轻的老师的负担,又简化了操作,同时它制作简单,可重复使用,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
2.不需收集气体,不存在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争议性,且强调了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的同时等量性,增强了实验结果的成功率和可信度.
3.增加了趣味性,更易于调动处于化学入门的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实验对比性强,现象明显,更加科学合理,排除了“二氧化碳使燃着木条熄灭”的干扰,学生能顺利得出实验探究结论.
4.该装置是利用塑料瓶改装而成,既是废物利用,又体现了本课题的初衷.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来探究生活中的化学”,对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器材选择贴近生活,学生可复制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实验原理及设计思路
1.实验材料
仪器:自制教具(如图1)—— 仪器装置的改进【塑料三通管、塑料吸管(长2支、短2支、透明1支)、透明塑料瓶(2个)、热熔胶】
药品:自制澄清石灰水(可选用“波力海苔”内置石灰干燥剂及纯净水混合静置取上层清液).
2.制作方法
将两个塑料瓶盖打双孔,各插入长、短塑料吸管各一只,塑料三通管分别连接A瓶短吸管、B瓶长吸管以及吹嘴端透明吸管,并用热熔胶将接口处,粘合.并密封.
3.操作步骤
两塑料瓶中装入等量自制澄清石灰水,如图1连接好装置,口含吹嘴端透明吸管,准备深呼吸,吸气时,只捏住B瓶长管(即b处);呼气时,只捏住A瓶短管(即a处).①第一次吸气和呼气后,观察吹嘴端透明吸管处的现象.②不断吸气、呼气,观察瓶内的现象.③将瓶盖旋开,同时分别向两个塑料瓶中伸入燃着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4.现象
(1)吸气时,吹嘴端的透明吸管无明显现象;呼气时,吹嘴端的透明导管内壁出现水雾.
(2)A瓶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B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A瓶中燃着的木条继续燃烧片刻,B瓶中燃着的木条立即熄灭.
5.结论
(1)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
(2)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
(3)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少.
四、实验效果评价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生活用品替代实验仪器,将化学课堂延伸到课外,让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这样的方式,为此后教学奠定了不错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反馈:
1.学生对自制教具进行模仿时,加入了自己的创意:选择更小的塑料瓶进行实验,或者将塑料瓶口倒置,以此节约药品用量,体现了微型实验的先进理念.
2.在后期的教学中,学生大胆使用生活用品代替化学仪器,进行家庭小实验,在课外主动学习化学.也为学生形成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建立生活联系.
[1]孙连强. 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就实验改进[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8, 24(3): 19-19
[2]兰琴英. 关于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实验改进[C]. 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2014.
[3]郑建军. 初中人教版化学实验改进二则[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 (29): 139-139
[4]李艳清.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J]. 化学教学, 2006, (10): 24-26
编者注:本实验改进获得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二等奖.
G632
B
1008-0333(2017)07-00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