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教学
2017-04-15刘蕾
刘蕾
【摘要】近些年以来,高考作文中的考点频繁的出现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往往选取的是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进行立意,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评价。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本文针对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进行了写作指导教学。
【关键词】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教学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型的作文还是比较新颖的,近几年来比较热门。15年开始出现在高考的考卷里,并成为了16年备考的一个考点。但是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在写作和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写作之前要先把任务驱动型的作文的概念和其中的深意搞清楚,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和指导。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定义和特点
1、“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定义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新课改形势下新出现的一类作文,作文中提供的常常是一种和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一种情景,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来尽情的发表自己对这一情景的看法以及对此情景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等,来进行一篇高考作文的构思。“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素材会随着社会动态和热点以及倡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符合了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遵循了语文教学和学习的目的,将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关心社会的发展密切的联系起来,更好的实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查的目的。总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重点就在驱动两个字上,就是通過“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的素材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语文作文的撰写工作。
2、“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和其他类型的作文相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第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题的素材比较新颖,而且和社会的热点问题联系比较密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紧紧的围绕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因此在这类的作文的写作中一般不会出现考生夸夸其谈等现象,更好的结合了实际的时间围绕事件而写,避免了高考作文中假大空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时事的能力以及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第二、“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思考的角度和可立意的角度很广,不像传统的考试题型一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的范围更加的广泛,学习的知识以及了解的内容更加的丰富。不同的思维角度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的素材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素材进行了思考。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之中,学生可以求同存异,发现其中的矛盾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的作文也更好的检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选拔了优秀的学生。第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般来看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素材中,都倡导让学生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点
1、紧紧围绕事件进行写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驱动的主体是这个事件,因此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紧紧的围绕素材中的事件进行文章的撰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中给出的题目不仅仅是文章写作的主要的内容,也应该是撰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事件中的主要的问题。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紧紧的围绕事件进行创作,结合事件的问题展开论述,写出符合出题者意图的文章。
2、注意积累素材,扩展知识面
“任务驱动型”作文间接的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面。“任务驱动型”作文也间接的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多多关心国家大事,以及时事热点,更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社会时事热点评价分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锻炼的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3、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选择是都是社会中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问题的探究之后会找到不同的观点,但是考生需要做的就是要取其精华,把事件中符合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面展示出来,并对不好的一面进行摒弃。根据事实说话,反对或者赞同都要拥有合理的依据,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观点上将事实论述清楚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对方的观点,提出合理的反对理由。不能只注重利益,而违背道德原则。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角度也是很多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在高考语文的考试中,有话可说。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更好的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惠华, 周大山. 高考材料作文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模式的实践探究——以广东“3+证书”高职类高考语文为例[J]. 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2015(2):156-158.
[2] 唐步荣. 洗脑,输血,新生——高考作文速成写作探讨[J]. 新高考, 2015(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