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目标变迁
2017-04-15梁杰
梁杰
【摘要】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要求将情感、价值观、态度与教学知识、技能、方法结合在一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贯穿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目标变迁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地理;情感教育;变迁
一、引言
情感是激发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一种适应生存的工具。在人际关系交往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将情感与具体的教学形式联系在一起,表明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學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出来。也表明,教育教学活动开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情感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情感对教学效果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多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情感素质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相对而言可发现,优秀的教师,总是满怀激情的展开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丰富动人的表情、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述能够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在此种教学氛围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思考会产生碰撞,由此也就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方面,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必然是建立在民主、平等、温馨以及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那么他必然会表现出对该课程的热爱,即便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的理想,但也会积极努力进步。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对其讲授的课程也难以集中精力听讲,有时还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由此说来,学生课程教师的态度,影响到该学科的学习态度。学生情感态度消极,学习效果难以提升,甚至是不如人意。
三、中学地理教学落实情感教育的措施
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形成探索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可持续发展观、爱国主义情操等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情绪控制与调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情感教育。
首先,摒弃传统教育理念。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要求记住地理知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并不深。在学习中,学生经常问“考什么呀”、“背哪些内容呀”等等。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另外,中学地理教师重视教材研究,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备课的时候重视教材与教法。在这样一种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长时间遭到忽视,难以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在新课程改革逐步实施的过程中,情感教育受重视程度越来越深。教师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会抱怨新课程越来越难,同时部分教师不研究、不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情感素质。教师在处理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将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对象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遵循学生发展特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偏向于以情动人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强化师生交往中的情感教育。与其他学科相对比,地理学科的生活性非常显著。可以说,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倒出需要使用地理。一般情况下,学生认为地理教师是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并告诉教师自己见过的新鲜事物。可以说,地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非常多。因此,地理教师应抓住机会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多种社交软件,扩大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空间。
最后,加强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地理教师应加强情感教育。第一,创设情境教学。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根据教学时间、环境、情境灵活的组织教学,以便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维仅仅围绕教师。这样学生就能够乐意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不少地理教师认为地理课程设置在下午,学生学习精力已经明显不足。为有效弥补这种教学弊端,教师就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进行教学。如教师在教学特别行政区的时候,可带领学生唱“东方之珠”。这样所有学生就会兴奋起来。第二,树立模范。一般情况下,学生敬仰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当然,也正值由于这种敬仰,才让学生愿意告知教师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生活与学习方面,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想一想,尊重学生。这样才可达到理想的情感教育效果。
四、结语
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薛祥芳. 探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措施[J]. 新课程: 中学, 2016,12(4):89.
[2] 吴苏牙勒图. 探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 都市家教月刊, 2015,12(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