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因素探析
2017-04-15顾佳伟
顾佳伟
【摘要】如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主要体现在社会负面环境、高校德育工作者现状、大学生自身素养以及德育内容形式单一等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总结并提出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德育;实效性;建议
当前,在社会学校不断的努力配合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愈发顺利,德育实效性也在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很大的提升,明显是呈积极向上的趋势,多数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感较强,个人主体意识较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社会责任感,主人公意识不断加强,校园内学习氛围逐步提高,呈乐观趋势。但是,当我们看到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逐步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仍有德育实效性差的情况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高校大学生道德认知与实际学校希望的相去甚远,言行不一致,喊口号,行为懒散,有些学生表现出校内校外双面性,在校认真学习,积极参加活动,显出正能量,但是一出校门变呈现出另一番模样,仍有多数大学生对德育呈反感状态,表现为逃课,旷课,屡教不改,违背学校规章制度。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公德心淡薄,目无尊长,不懂谦卑礼貌。因此,高校不能松懈德育,应当大力加强德育,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德育实效性,必须先要研究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并加以解决。
一、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
1、负面环境影响德育实效性
价值观发生偏差。目前我国大学生所体现出的是个人价值观比较功利化,过分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在当今市场形势下,个人价值观功利化无意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是有利也有弊。如果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趋于偏激,则与高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发生偏差,比如当下大学生入党行为,本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热爱祖国热爱党,但是如果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以后走上社会能借此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目的,可见已偏离了德育的意义。那如果学习的唯一动力只是为了以后过上好的生活呢?当然我们不反对个人价值的体现,但是如果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我认为高校应该认真反思,是否学生真的了解集体主义思想与个人价值体现哪个更有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市场经济内涵的了解,极端的手法与自私自利的做法得到效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处于转型阶段,优胜劣汰,竞争压力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但在此体制下,有的学生却呈现出另一种样貌,自由懒散、放纵、盲目享受、拜金主义。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散漫,平时不努力,临考前抱佛脚,甚至作弊来欺骗自己,社会环境的改变充斥着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发展,造成了德育实效性低的根本原因。
2、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影响德育实效性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德育是重中之重。但是在一些高校中还是普遍存在着德育不被重视的情况发生,如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师资力量缺乏,有培训出去学习的机会时,专业性任课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明显高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加上学生普遍不重视德育课程,对这种偏理论的课程不感兴趣,导致教师无心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上课枯燥乏味,高校德育工作者普遍年龄偏大,与学生沟通起来存在年龄上心理上的障碍隔阂,课堂授课方式单一,多媒体的使用简单,课堂内容的编排不够吸引,长期恶性循环下去,德育实效性效果可想而知。
3、大学生个人素质影响德育实效性
当前,高校大学生反映出情感淡薄,缺少人情味,对一些事情的处理缺乏人文关怀与应有的情感关怀,缺乏社会责任感、盲目、极端主义、自由懒散、不求上进。在其他同学遭遇不幸时表现出的麻木不仁,不关心,不爱护,不理解,情感缺失严重,自私自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学生当面对一些措手不及的事情时表现出的情绪失控,行为异常。长期待在校园的舒适区,没有走上社会,加上平日里缺少社会历练,导致独立自主能力的缺失,依赖性强,社会责任感较弱,不少大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意识,经常沉迷于虚拟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网络中信息各色各样,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导致深陷网络无法自拔,最终荒废学业。
4、德育内容单一影响德育实效性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主要依赖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德育知识主要依赖于理论的学习,缺少实践的学习,目前大学生德育实践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方法单一,形式陈旧,缺乏针对性,创造性和长远发展性。大多数活动仍停留在理论方面,活动形式不够全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2)内容普遍枯燥,缺乏创意,学生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少。当学生出现情感困惑,面对从没遇到的困难时显得手足无措,导致行为偏差,加上部分学生性格偏差,孤僻,很少参加学校的组织活动,交流沟通能力较弱,导致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呈现出自卑、孤僻的性格。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
(3)只做表面功夫,不注重实际效果。部分高校只停留在完成任务的表面文章上,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活动也是走个过场形式,真正能学习到的东西很少,实践活动的主体性目的性不够明确,关于德育的活动少之又少。
二、加强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针对高校实效性弱化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如果想加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际效果,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领导重视德育实效性
如果想要改变高校的德育实效性的推广程度,必须通过高校领导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决定,只有高校领导重视,才能合力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必须从多方面去推广素质教育,普及德育,宣传并大力推广德育,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确立德育在高校发展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高校必须保障后勤机制,稳定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军心。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高校中的重要位置,使他们能把自身所学的知识投入到高校德育建设中去,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优化德育环境
文明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提高高校的德育效果,想要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必须从优化校園环境入手,使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外面社会的变化,提高校园文化,与社会环境相匹配。想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实现校园环境培养人才。因此,我们要形成良好的校园素质氛围,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有利作用,建立一个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机制,以实现德育的最终目标。
3、更新德育内容
德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德育的内容必须紧紧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去迎合大学生的年龄和他们当下的思想主流,应该摒弃过去的旧思想,说教式风格,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祛除隔阂,真正融入到德育的大家庭中,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课堂德育内容,才能避免课堂内容的枯燥乏味,才能使德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为此,德育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小德育的道德教育,还应该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纳入到课堂中,进一步深化德育内容,使高校大学生能从中端正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本红. 关于新时期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0(2):32.
[2] 沈 霞. 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机理分析与路径探求[J]. 前言, 2007(2):53.
[3] 张伟强. 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