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满意度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营上村为例

2017-04-15马勇董志威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居民精准民族

马勇 董志威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旅游经济

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满意度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营上村为例

马勇 董志威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脱贫作为人类发展世界性的难题,任重而道远。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首要任务,“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扶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旅游精准扶贫”作为我国反贫困的创新手段,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学界对民族地区居民关于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湖北恩施州营上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及分析显示:影响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因素可以归为社会因子、环境因子、经济因子,其中经济因子中的非政府投资、就业,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提供了启示。

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

贫困问题作为人类发展仍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是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长期关注的焦点。消除贫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任重而道远。世界9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蒙古、中美洲、巴西及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长期存在,并且越来越突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从旅游发展的实践中提出了“旅游扶贫”这一脱贫致富的方式,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旅游扶贫成为我国反贫困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关乎党和国家的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精准扶贫”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之下,“旅游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本文试图从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认知角度出发,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营上村为例,深入分析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的满意度,从而了解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实效性,以此为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推进提供参考。

一、研究回顾

(一)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的新思想、新部署和新要求,成为学术界广泛讨论、研究的关键词。杨朝中(2014)从构建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出发,认为应该切实提高扶贫开发针对性和实效性,精瞄扶贫对象,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分项突破[1]。张笑芸,唐燕(2014)从扶贫方式的创新角度出发,建立瞄准机制,采用靶向疗法,通过结合创新考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两个跨越”的战略思考,来实现精准扶贫[2]。邓维杰(2014)从扶贫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了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认为国家级和省级的贫困普查应该尽早开展,通过贫困村的分类管理,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融合的机制对贫困户进行识别和帮扶[3]。柯振华(2014)也从精准扶贫的对策出发,提出要严格把好贫困人口识别关、扶贫规划制定关,明确精准扶贫机制,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4]。

(二)国外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

国外“旅游扶贫”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了Pro-poor Tourism(PPT)概念,即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5]。Schilcher D(2007)提出旅游扶贫(PPT)是一种能够促进减轻贫困的旅游发展方式,强调穷人旅游收益必须远远大于他们付出的成本[6]。Suntikul W(2009)认为PPT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其他生活利益(自然、社会、文化)和无形的福利[7]。因此,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旅游扶贫的前提与根本目标,但是,旅游规划、管理人员及政策制定者仅仅把让大部分贫困人口脱贫作为PPT的目的是不够的。另外,Russell P(2000)和Ashley C(2001)对旅游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社区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PPT内涵应该更广,需要最大限度的来解决贫困人口和居民的需求[8][9]。Sofield T(2004)的观点则更倾向于用ST-EP来代替PPT,以他为代表的一类学者认为PPT的概念没有完全将旅游管理人员、投资者和旅游者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考虑进来[10]。

(三)国内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

我国关于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是随着旅游开发带动地区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兴起的,而对于一些“老、少、边、穷”的民族地区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学界对“旅游扶贫”的意义、理论基础、开发模式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旅游扶贫”的效应问题开始得到关注。隆学文(2004)研究了坝上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问题的改善三个方面对旅游扶贫效应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11];李佳等(2009)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贫困与旅游发展现状为基础,来探析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12];李会琴等(2012)从经济、社会、环境效应三个层面分析了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的感知[13]。另外,关于“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何景明(2003)等认为旅游已经成为四川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开发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地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14];张伟等(2005)以实际效应、感知效应、效应的可持续性三个视角为评估点,得到铜锣寨风景区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情况[15];粟娟(2009)对武陵源旅游扶贫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了测评[16];马创(2010)通过云南丘北县仙人洞村旅游扶贫调查研究发现,大量的旅游扶贫投资发展旅游业后,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正效应,同时也存在负效应[17];冯旭芳(2011)通过对锡崖沟景区贫困人口感知效应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村民旅游扶贫持积极态度[18];向延平(2009)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对德夯苗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调查研究[19];叶俊(2014)、赵荣(2015)都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进行了评价,发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20][21]。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学者多从旅游扶贫的政策效益和效应感知等方面对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而从民族地区贫困居民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文献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营上村地区居民为样本,来探究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三、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取及变量设置

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和指标选取,借鉴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效应感知”等相关量表,并且结合当前精准扶贫最新的政策导向和要求,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提炼和补充,选取“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实施的满意度”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收入增加”、“就业增加”、“非政府组织投资”、“技能培训”、“基础设施(道路、水电等)”、“教育事业”、“外界交流”、“地区知名度”、“卫生状况”、“生态环境”、“环保意识”11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具体的各指标选取的文献来源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具体设置情况见表2。

(二)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是从民族地区居民的角度来对旅游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进行评价。首先,由居民对当地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总体满意程度进行打分,然后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反映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加直观的反映,本问卷的评价指标通过乡村走访、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分11个指标进行问卷设计。对于测评指标的量化问题,本研究以李克特(Likert)量表的五级测量态度为评价标准,选择“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五个级别分别赋值5、4、3、2、1来表示级别的高低。

(三)调查过程及数据采集

本研究经过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预调查时间是2016年1月,地点选择在湖北大学,通过调取湖北大学商学院贫困生库中的民族地区学生名单,选取了部分家乡正在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学生,定向发放并回收了55份问卷。笔者对问卷结果进行了仔细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对原有问卷的13项指标进行了删减,得到11项指标,并且还对各个问项的措辞进行反复斟酌,得到最终的问卷量表。正式调查的时间是2016年7月下旬,笔者前往隶属于恩施州沐府办事处的营上村实地调查,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和采集。

考虑到案例地营上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对于具备阅读能力的村民,请其在问卷上直接作答,对于阅读有障碍的村民则以访谈方式协助其完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回收率为89.19%,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营上村简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既因“老、少、边、山、穷”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又因“山奇、水秀、文化美、生态优”被誉为中部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是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省唯一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市州。除汉族外,恩施自治州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200多万人。营上村是恩施大峡谷景区旅游开发核心区,下辖12个村民小组,居民1598户,6070人。作为武陵山区连片扶贫试验区重要板块、湖北省“一红一绿”战略支点和扶贫攻坚主战场,2014年11月,营上村成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这里既是峡谷生态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也是“乡野中国”格局中最经典的“土(家)苗家园”,因此,以营上村为例进行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的满意度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

表1各指标选取文献来源

表2变量释义及赋值说明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1、旅游精准扶贫的总体满意度基本描述

从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营上村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实施的总体满意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样本的平均分为3.88,接近于满意。其中,有10.3%的人选择非常满意,表示满意的占68.2%,表示一般的占20.9%,另外只有0.6%的人表示不满意。

2、样本结构描述

本次调查回收的330分问卷中,其中被调查的性别构成男性比例略多于女性,分别为51.8%和48.2%。大部分被调查者在46岁以上,占到了87%,另外,36—45岁的有23.9%,26—35岁的有9.4%,18—25岁的有3.9%。受教育程度方面,被调查者普遍偏低,13.6%的人未上过学,上过小学和初中的比例分别为51.8%和27.9%,高中或中专学历是6.1%,大专及以上为0.6%。关于宗教信仰,88.2%的人没有宗教信仰,占到了绝大多数,详见表3。

表3样本结构

(二)均值分析

本文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令检验值=3(在量表中3代表一般),对11个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判断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大小,并进行均值比较;设α=0.05的显著性水平,结果见表4。

表4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单一样本T检验(Test Value=3)

由表4可知,除了非政府组织投资(X3)均值小于3以外,其他的10个指标均值都大于3,说明非政府组织投资的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他指标均超过了一般水平。根据满意度的大小排序,贫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最满意的是提高了地区知名度(4.11),其次是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满意度较高(4.05),而最不满意的是非政府组织投资(2.86)和生态环境的保护(3.19),村民普遍反映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并没有带来了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的投资,而且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在保护方面做的不够。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问卷采用SPSS20.0对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通过对样本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测量指标的可靠性检验结果(见表5),所有测试指标的总测试信度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85,高于0.7,即表明量表的信度很高,测量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和可靠性都很高。同时,通过对数据结构的效度进行KMO检验及Bartlett球型检验,得到的SPSS分析结果显示(见表6),KMO的度量值为0.819,且Bartlett球形检验拒绝了球形检验的零假设(Sig<0.05),近似卡方值为2051.646,达到显著,说明数据的偏相关性很强,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5可靠性统计量

表6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四)因子分析

本文通过特征根数值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选择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最终将11个测量指标汇聚成3个特征根大于1的有效因子。由结果可知,前3个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069%,说明所提取的3个主成份是可以接受的。主成份F1中的X4、X5、X6、X7、X8的载荷较大,体现了旅游精准扶贫在社会层面对贫困居民的满意度影响,因此将其命名为“社会因子”;主成份F2中的X9、X10、X11的载荷较大,体现了环境层面的相关因素对贫困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此将其命名为“环境因子”;主成份F3中的X1、X2、X3的载荷较大,体现了经济层面的相关因素对贫困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此命名为“经济因子”。具体的因子方差贡献、旋转成份矩阵、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7、表8。

表7旋转成份矩阵

表8因子分析结果

(五)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3个公因子对所选取的11个自变量作出了解释,将各公因子的载荷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回归法得到各公因子指标在项目层中的权重,通过多元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公因子对满意度的定量影响,得到分析结果如表9。

表9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回归模型:

Y=3.385+0.148F1+0.199F2+0.492F3

Y=“总体满意度”,F1=“社会因子”,F2=“环境因子”,F3=“经济因子”。从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回归方程中包含F1、F2、F3时,F检验值为49.771,显著性概率值为0,说明拒绝了总体回归系数均为零的原假设,该模型通过了F检验。并且,各公因子的回归系数显著性小于0.05,通过了t检验。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均值比较、单一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一系列重要结论。由单一样本T检验和均值比较,得到影响村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指标中,除了非政府组织投资的满意度低于一般水平外,其他指标因素的得分均趋于满意水平,说明旅游精准扶贫的政策在恩施州营上村得到了有效的实施,新政策对当地贫困现状的改善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更说明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在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性、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其中,居民满意度较高的指标是地区知名度、基础设施、外界交流;满意度较低的指标是非政府组织投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教育事业。说明营上村居民普遍认为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使当地的知名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从而让更多的外来游客到当地旅游,促进了当地居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但是,旅游精准扶贫给当地带来足够多的非政府组织投资并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环保意识的提升、当地教育水平的改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说明这些方面还有待提升。

通过因子分析,笔者将影响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11个指标概括为三个影响因子,分别为社会因子、环境因子、经济因子,再利用多元回归逐步分析,得到这三个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系数。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满意度受“社会因子”、“环境因子”、“经济因子”三个方面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差别不大,分别为0.148和0.199,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因子”,影响系数为0.492,也就是其他因素不变时,经济因子每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满意度将提高0.492个百分点,说明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重要衡量依据是收入、就业、投资等经济因子。

(二)实践启示

1、鼓励“外来投资”,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由调查可知,影响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经济因素,投资的引入、就业的增加、收入的提高是村民满意度最为直观的感受。因此,政府还应该继续积极的引入外来资本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进行投资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从而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另外,收入的提高还依赖于政府继续大力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条件,有效的解决民族地区“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两大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减轻居民经济负担,为民族地区贫困居民的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2、发展“全域旅游”,提高居民认知水平

当前全国正大力推动发展“全域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理念指引,是我国下一阶段旅游工作的重点方向。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全域旅游的相关培训宣传,进而提高理解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水平,放大扶贫政策的效应。要在民族地区树立“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观,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做到旅游形象是人人,旅游环境处处有,构建全景化旅游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提高村民整体文明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满意度。

3、贯彻“生态文明”,强化企业科学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旅游精准扶贫的项目实施给恩施州营上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和改善,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修建公路会破坏植物或动物的种群结构,人流量的加大会造成更多的白色污染,餐饮业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体质量等。因此企业在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创新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深度契合“生态文明”国家战略,顺应国际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潮流、实现科学规划,把环境保护考虑在内,不可只考虑经济效益。

[1]杨朝中.构建精准扶贫体制机制[J].政策,2014,(5):53-55.

[2]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

[3]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4]柯振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J].实践·探索,2014,(7).

[5]Zeng B and Ryan C.Assisting the poor in China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Areview of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Vol.33:No.2,2012.

[6]Schilcher D.Growth versus equity:The continuum ofpro-poor tourism and neoliberalgovernance,CurrentIssues in Tourism,Vol.10:No.2,2007.

[7]Suntikul W,Bauer T and Song H.Pro-poor tourism developmentin Viengxay,Laos: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rospects,Asia Pacific Journal Research,Vol.14:No.2,2009.

[8]Russell P.Community-based tourism,Traveland Tourism Analyst,Vol.20: No.5,2000.

[9]Ashley C,Roe Dand Goodwin H.Pro-poortourismstrategies:Makingtourism work forthe poor,a review ofexperience[R/OL].[2014-09-18].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ODI),International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nd Development(IIED),Center forResponsible Tourism(CRT).Pro-poortourismreport,NO.1,spring2001.

[10]Sofield T,Bauer J and De Lacy T.et al.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ST-EP):An overview[R/OL].[2014-09-18].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for Sustainable Tourism,(2004)http://www.crctourism.com.au/wms/upload/images/disc%20of%20images%20and%20pdfs/for%20bookshop/documents/Fact-Sheets/ST-EP.pdf.

[11]隆学文,马礼.坝上旅游扶贫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丰宁县大滩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12]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8).

[13]李会琴,李晓琴,侯林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为例[J].旅游研究,2012,(3).

[14]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2).

[15]张伟,张建春,魏鸿雁.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5).

[16]粟娟.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测评及其优化[J].商业研究,2009,(9).

[17]马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投资的扶贫效应研究——以云南丘北县仙人洞村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10,(2).

[18]冯旭芳,徐敏聪,王红.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的扶贫效应分析——以锡崖沟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5).

[19]向延平.湘鄂渝黔边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调查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J].旅游资源,2009,(7).

[20]叶俊.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麻城龟峰山风景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3).

[21]赵荣,甘萌雨.基于居民感知的农村地区旅游扶贫效益研究——以砀山光明村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3).

[22]陈益芳,张磊,王志章.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对国家扶贫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武陵山区的经验[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

[23]刘红梅.影响云南农户对扶贫项目满意度的因子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4]刘成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

[25]王明霞,李旭超.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扶贫调查与研究[J].满族研究,2007,(4).

[26]王良健,罗凤.基于农民满意度的我国惠农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河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

[27]马汉贵,惠怀伟.贫困地区农村民生服务满意度现状及预期需求分析——基于宁夏同心县和甘肃镇原县的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4,(8).

[28]李云.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研究——以湖北省通山县西泉村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3,(5).

责任编校:徐晓

Survey on Residents'Satisfaction towards Program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via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A Case Study of Yingshang village in Enshi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MA Yong DONG Zhi-wei
(Hubei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2,China)

Abstract: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worldwide and long-term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Eradicating poverty allover China before 2020 is the priority in China's 13th Five Year Plan.The national strategy of"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has shown the way for our anti-poverty efforts.As an innovation of counter-poverty,"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via tourism"has become a focus in academic circles.However,there are insufficientstudies on residents'satisfac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programs of"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via tourism".Thus,this article takes villagers as study subjects in Yingshang,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The field study found the following:what influenc the satisfaction ofthe residents in these area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factors:social,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ones;阿mong the economic factors,the most significant are non-government investment,employment and income.This research has reference to program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via tourism"in China.

ethnic minority area;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via tourism;satisfaction.

F592.7;F127.8

A

2095-7955(2017)01-0005-07

2017-01-19

马勇(1959—),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董志威(1991—),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居民精准民族
我们的民族
石器时代的居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精准的打铁
多元民族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