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警务策略研究的文献分析

2017-04-15张育勤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警务犯罪文献

张育勤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 昆明650223)

我国警务策略研究的文献分析

张育勤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 昆明650223)

以CNKI2000-2016年收录的研究警务策略的学术文献为样本,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国内警务策略研究文献,对我国警务策略研究的时期特征、学术界的构成、热点主题及前沿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警务策略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与实践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社会治安治理;警务策略;文献分析;热点主题;前沿趋势

一、警务策略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会治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治安状况呈动态趋势,犯罪总量增加,城市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治安和民生。警察机关同时面临着预防犯罪形势严峻和警力资源严重匮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把有限的警力资源优化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即选择何种警务策略的问题就成为了警察机关和警学界关注的问题。近十多年来,关于警务策略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研究主题范围不断扩展,研究质量也有所改进。适时的评估是增进知识积累、改进研究的有效方法。当前的警务策略研究是从什么学科视角展开的,现有研究关注的警务策略是哪些?如何从不同的警务策略实践中提取有用信息,指导警务策略实践?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警务策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估,以期促进后续的警务策略研究与实践。

二、文献来源及选取方法

国内警务实践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关于警务策略的研究已经积累了部分文献,从不同的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理论取向、实践导向,学者们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评估的文献取自于CNKI,检索主题词为“警务策略”,文献来源类别为“不限”;文献来源年限为“不限”,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到“警务策略”相关文献36篇,其中期刊论文28篇,操作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为保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的准确可靠,剔除明显的非“警务策略”文章外,共得论文32篇。从研究内容来看,共有5篇文献是关于境外警务策略做法和经验的介绍性文章,有27篇讨论中国警务策略相关问题的文章。为表述方便,本文将分别对这两组文献展开述评。

三、警务策略文献研究的时期特征

国内警务策略的研究最早见于2000年《破窗理论与社区治安》一文。[1]此后,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众多成果。对CNKI进行检索的结果显示,国内研究者对警务策略的关注度呈现出明显的峰谷特征,对警务策略研究的论文于2000年出现,2007年后逐渐增加,2010-2011年达到研究的高峰,之后出现回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2012年后,出现了引介以运用警务数据为特征的“热点警务”、“预测警务”类文章。这些文章介绍了国外警务策略的经验及教训,并在北京、苏州等地方公安机关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建构未来科学化警务提出了技术路径方面的建议。

作者们对警务策略的概念、种类及其理论基础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具体的警务策略的选择上,“破大案”是我国长期基本刑事政策的要求,并在2005年发展到“命案必破”的高度;2008年以后,对“小案”关注的要求逐步清晰化,成为指导公安机关侦查办案的重要思想。警务策略实务的这一变化在警务策略的研究中同样得到了体现。[2][3][4]分析表明,我国警务策略研究的发展轨迹主要受警务实践对理论研究需求的影响,一方面显示警务策略研究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特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研究者响应国家急需,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

四、警务策略文献研究的学术界构成

(一)学术界构成

警务策略的研究的学术界构成是指“哪些人在做警务策略研究”。本文使用作者的单位和研究的学科门类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作者单位分为:高等院校、公安部门、政府等。

从作者的单位来源来看(见表1),来自高校的研究共26篇,占总数的81.25%,这说明高校是研究警务策略的主要阵地,具体来看主要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公安院校及西南政法大学等政法院校。来自公安部门的文献共5篇,占总数的15.63%,这说明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公安实战部门的人员关注警务策略问题;政府部门1篇,占比3.12%。

表1 警务策略研究的作者单位

表2 2000-2016年警务策略研究的前八位发文机构

(二)研究的学科门类

设计这一指标的目的在于了解警务策略研究文献是从什么学科视角来进行研究的,具体门类分为:公安学、政治学等。从研究的学科门类看(见图1),在列入的样本文章中,公安学学科视角的警务策略研究最多,共26篇,超过总样本文献的80%。这说明警务策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公安学的研究领域。相对而言,政治学、计算机及计算机应用等视角的研究还比较少,警务策略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图1 警务策略研究的学科(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表3 2001-2016年警务策略研究的被引文献

(三)警务策略研究的被引文献

表3是2000-2016年警务策略研究领域被引数量排名前10位的被引文献,主要来自公安学学科,这与前述研究力量的分析是一致的。在被引文献中,一类主要阐述警务策略的概念及种类、理论基础等,一类具体探讨警务策略的实践路径。

(四)警务策略的研究资助

研究资助指标设计的目的是了解制度性资金支持对警务策略研究的影响,包括以下几项:国家级、省市级政府基金、校级基金和无资金支持。警务策略研究的资金支持见表4。其明确标明有资金支持的文献较少,仅占总数的12.5%,而无资金支持的文献占总数的87.5%。这可能是因为有些文献没有标明支持资金来源,而更确定的原因是对警务策略研究的制度性资金支持还不足。

表4 2001-2015警务策略研究文献的制度性资金支持

综合来看,在我国警务策略研究领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和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的研究成果数量居于前列,这些研究者在论文数量、基金项目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

五、国内警务策略研究的热点主题

从本文评估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有27篇讨论中国警务策略相关问题的文章,为表述方便,本文将这部分文献称为综合性警务策略研究文献,其余5篇文献是关于境外警务策略做法和经验的介绍性文章。本文将对这两部分文献研究的内容分别进行归纳。

(一)国内综合性警务策略研究文献的内容

国内警务策略研究的热点主题为警务策略的概念与种类、理论基础三个部分。

对警务策略概念的界定,理论界、实战部门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作者基于学理或是基于实战工作层面对警务策略概念进行了界定,可归纳为以下两种:一是各级公安机关对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工作实际采取的工作部署和安排,如“社区警务”、“命案必破”、“破小案”、“本地化警务策略”等[5][6][7];二是具有明确问题指向性的警务策略,如“应急警务策略”、“反恐警务策略”[8][9]。

1.社区警务

对社区警务的关注,一直贯穿于十余年来对警务策略的研究中,在本文评估的32篇文献中,有9篇以社区警务为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社区警务理解为我国现阶段的主导警务策略。其原因可能在于,自2000年以来,民政部、公安部先后下发若干相关文件,社区警务工作在国内全面展开①2000年12月出台《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把加强社区治安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02年8月5日,公安部、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意见》,2006年9月公安部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

关于社区警务的定义,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麻宝斌、吉林省公安厅的王洪军、西南政法大学的郭冬梅在休斯敦警察局的定义的基础上将其概括为:“警方与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的陈志新、朱起辉指出,社区警务理论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实践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警民合作为核心的警察哲学和由此衍生出来的以预防为主以及以民为本的警务策略[10]。

关于社区警务的意义,陈志新、朱起辉、付景威认为,我国的传统警务体系一直是把警察角色功能定位在刑事案件侦查绩效的基础上,重刑事案件轻防范与服务,“社区警务”战略将公安机关“以打为主”调整为“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成为了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治本之策。江苏警官学院的徐乃龙指出,加强农村社区警务建设,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区警务模式意义重大。

关于社区警务研究的视角,麻宝斌、王洪军从治理的视角,郭冬梅从理念性指导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社区警务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社区警务战略的合理建议。

由于社区警务改革包含了警察组织内部、外部以及社会化等改革内容,因而涉及管理主义、公共选择、社会控制等多种理论原则,体现了西方行政改革和新公共管理运动蕴含的“治理”理念。

2.“破小案”与“小案管控”

“小案”,是指被告人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案件,其中包括盗窃、抢夺、诈骗等多发性侵财型案件。[11]“小案管控”是指通过探索“小案”的发生机理,完善“小案”防治对策体系和侦办机制,实现控制“小案”发案总量。[12]西南政法大学郑海教授认为,“小案管控”是警务策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的对策,“小案管控”要注重“顶层设计”,从整体构架入手,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采用“补渔网”的方式进行“碎片化”修复。从实践层面看,从2005年以来,宁波市针对量大面广的轻刑案件和治安案件,实践了“破小案”的警务策略,全部刑事案件连续3年平均下降6个百分点,严重暴力案件也随之下降。[13]

郑海教授认为,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小案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目的在于跨越组织边界,整合各自独立的资源,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由于警察对降低犯罪率不起决定作用,所以需要运用多种警务策略和分担社会责任来共同治理犯罪。

3.命案必破

2004年11月,公安部在南京召开全国侦破命案工作会议,部署各地公安机关以侦破命案为龙头,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会议提出,到2007年底,达到“命案发案数下降、命案逃犯数下降,命案破案率上升”的目标。郑海教授指出,“命案必破”实际上是特定时期全国性的警务战略。

4.本地化警务策略

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的杨枝立在《论本地化警务策略的实务推进》中指出:本地化警务策略是指公安机关立足实际,把握本地社会治安与警务工作的地方性特征,贯彻上级精神具体化、外地经验地方化、本地工作特色化、工作措施务实化等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针,有效实现警务目标的工作策略。本地化警务策略涵盖警务基点、警务机制、警务效能、警务资源与警务考评本地化等多方面的工作部署与安排[14]。

(二)对国外警务策略的介绍

1.国外警务策略的概念

一些作者将国外论著中的警务策略槪念进行了介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警务策略是指一种中观的具备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的策略。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方颖、郭冯宇在《城市入室盗窃的犯罪时间分析与对策探讨——以二线城市X市Y区为例》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几套各有特色的警务策略,这些策略是中观的具备操作性与可行性的警务策略,而且还具有各自的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包括:‘问题导向’警务(Problem-Oriented Policing,POP)、‘社区导向警务’,‘破窗警务’,‘情报主导警务(Intelligence Lead Policing,ILP)’、‘Compstat警务’等;”其二是认为警务模式构成警务策略,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吴玲在《美国热点警务模式:经验、教训和启示》中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重视警务策略的研究,热点警务或者说以地点为基础的指引性警务干预逐渐成为警务部门的核心策略。”

2.国外警务策略的种类与理论基础

(1)零容忍警务策略(Zero-Tolerance)

“零容忍”警务策略就是在严格执法,主动出击,预防和减少犯罪,消除社会无序状态和公众对犯罪的恐惧感,强调对各种违法犯罪都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哪怕是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也要毫不犹豫地坚决遏制和惩戒[15]。

破窗理论(BrokenWindowsTheory)是零容忍警务策略的理论基础。破窗理论的思想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比德曼(Biderman)提出的。1967年他指出:行为不检、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与重大犯罪一样,会造成大众恐惧。但是其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1982年,美国学者威尔逊(Wilons)与凯林(Keiilng)在《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PoliceandNeighborhood Safety:Broken Windows)一文中首先使用“破窗”一词,并提出了与比德曼相似的主张。对警察机关来说,对付“破窗”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零容忍”。所谓“零容忍”就是对各种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等,不论大小,均毫不犹豫,绝不妥协地进行彻底的斗争。“零容忍”可使各种潜在的犯罪者明了警察机关的态度,而不敢为所欲为,社区民众也会因为警察的及时干预而增加与犯罪作斗争的信心,从而密切警民关系,达到警民共同预防犯罪的目的。“零容忍”的观点主张以“更快速反应”、“更积极主动出击”的策略来对付反社会行为和街头犯罪。

(2)环境警务策略

环境警务策略就是根据犯罪分子对作案环境变化敏感的心理特点,借助局部环境的改变促使犯罪分子不敢作案、无法作案,通过环境的改变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环境与行为良性互动的警务工作策略[16]。

环境警务策略的理论基础是长尾理论、情景预防理论。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于2004年提出了长尾理论。长尾理论的实质是强调掌握事物的主要部分和重点方面的同时,也要去关注大量的微小的长长的“尾巴”部分。将长尾理论应用于现实警务工作中,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手段的支持,对犯罪规律、特点等信息进行全面搜集与有效掌控,在实现对重点人员、重点犯罪、重要部位的有力管控的同时,不忽视轻微、普通犯罪的关联部分,不忽视潜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因为对某地的大量的一般性案件长期不予重视的结果将会诱发更多重大案件。因此,一定要重视“长尾”效应。

情景预防是罗纳得·克拉克所倡导的一种犯罪预防理念。情景预防是指通过管理、设计、调整的方式改变环境,使行为人认识到犯罪难度增加,被捕的可能性增大,而不去犯罪。现代城市环境给犯罪提供了机会,改变环境就可能减少城市的犯罪发生,因此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旧城改造、社会氛围的营造等各个环节营造不利于犯罪,不诱发犯罪行为的环境。

(3)以地点为基础的指引性警务策略——“热点警务模式”

犯罪学家通过空间分析,发现城市中的犯罪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于某些具体地点或由一些小的地点组合而成的地点群。受犯罪和地点理论兴起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热点警务将犯罪预防的重点定位于犯罪大量聚集的微观地点,并实行指引性的犯罪干预策略。热点警务策略试图以集中和策略性的方式将警力资源运用在犯罪或失序问题聚集的地区[17]。一系列热点警务试验(如明尼阿波利斯市重复报案地点专案 Repeat Call Address Policing,RECAP和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实验)量化评估,证明了热点警务模式在打击和预防犯罪上卓有成效。

(4)芝加哥替代警务策略(CAPS)

1993年1月,芝加哥市的市长RichardDaley和当时的警长Matt L.Rodriguez联合发布了芝加哥替代警务策略(CAPS),致力于把警务部门从传统的,回应型的事件驱动机构转变为一个更积极主动的社区定位部门。最初,CAPS被称颂为一个对抗城市中心区的犯罪、毒品犯罪以及团伙犯罪的良策。但是,随着这一计划的逐渐实施,其任务逐渐转变为“与社区一起,努力认识并解决犯罪和秩序混乱的问题,提高所有芝加哥公民的生活质量。”[18]从上述论述可知,CAPS实际上是社区警务的一种。

(5)“预测警务”策略(Predictive Policing)

近年来,随着犯罪学理论的发展,依托警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统计、犯罪制图,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等量化预测技术的进步,国外警务部门以犯罪预测引领警务工作,大大提高了警察干预和预防犯罪的效果,并逐步发展形成了“预测警务(PredictivePolicing)”策略。“预测警务策略”的特点是警务部门以预测引领警务资源配置和勤务规划,强调更为积极主动的先发式干预,以预防控制犯罪。犯罪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犯罪类型与时空预测,犯罪人预测,再犯预测及被害人预测。与传统分析不同的是,预测分析依靠大数据,拓宽了犯罪分析的视野,为互联网的犯罪防控开辟了新的方向[19]。

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犯罪模式理论及环境犯罪学、犯罪地理学等犯罪学相关理论的发展是犯罪预测的理论基础,而统计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犯罪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研究的不足与前沿趋势

纵观我国警务策略十余年的研究,作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发挥了理论解读和阐释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推动了警务策略的创新实践。然而,对警务策略的研究也有不足的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有待深化和系统化。本文评估的大部分文献是在介绍各地警务策略的做法和启示,是介绍性和解读性的。这些论文仍然停留在过程描述、功能解释、意义阐发和对策研究上。这表明,我国警务策略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概念尚未理清,研究有待深化和系统。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战略与策略在不同的语境下是混用的,如“警务战略”、“警务策略”是混用的。如,在《从“命案必破”看警务策略的制定》一文中,“命案必破”既被作为警务策略,同时也被当做2004年末公安部提出“命案必破”的重大警务战略;[20]其二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意义:“零容忍”既是警务理念,也是警务策略”。[21]这说明对警务策略基础理论的研究尚未取得相对共识,警务策略理论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是研究方法有待规范,实证研究有待加强。现有警务策略研究方法多以文献研究和一般分析性研究为主,部分研究没有遵循各种不同研究路径所需依照的方法,学术规范缺乏,未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在研究方法上,多是对警务策略的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的成果很少,在列入评估范围的32篇文章中,仅有1篇是实证研究。

三是研究的视角拓展有待丰富。文献梳理表明,列入评估范围的32篇文章,以公安学为视角的警务策略研究超过研究文献总数的80%,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法律、计算机、管理学科及其他学科中的警务策略研究比较少。

针对上述警务策略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深化警务策略理论研究深度与系统性的构建。其一要加快推进警务策略的本土化研究。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只是对西方国家一些警务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的介绍和移植,部分关于我国警务策略建设的研究尚未将国外理论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如何发掘警务策略的理论源流,顺应国家治理变革的新趋势,规划中国未来的警务策略模式,这些都是警务策略研究中有待重视的问题。其二要强调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协同。目前,警务策略研究相比于起步阶段的多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正在拓展。学者们已经意识到运用调研、个案或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玲博士指出的:欧美的警务策略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之上并严格运用数理统计为主的实证和跨学科研究。相形之下,由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国内研究大多局限于法学的和政策性的探讨[22]。警务策略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并不是研究的目标,必须关注研究成果的引领作用、应用价值和指导功能,及时回应实战部门创新实践对理论的需求,真正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1]陈小波.破窗理论与社区治安[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 (5):59-60.

[2][5][20]黄政钢.从“命案必破”看警务策略的制定[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1-74.

[3][6][11][13]王惠敏.论“破小案”[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9): 3-6.

[4][12]郑海.论“小案管控”的整体性治理策略[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0-36.

[7][14]杨枝立.论本地化警务策略的实务推进[J].公安研究,2011(3): 14-19.

[8]刘阳怀,黄石.基于危机周期理论的应急警务策略选择[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2):48-51.

[9]戴丽红,张银福.纽约和伦敦城市反恐警务策略及其国际化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6(3):66-70.

[10]陈志新,朱起辉.社区警务的含义及特点[J].辽宁警专学报,2002 (4):11-13.

[15]田见晖,漆彦思.零容忍警务策略浅探[A].如何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论文选编[C].2007:12.

[16][21]程式.“零容忍”理念下环境警务策略研究[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1):61-65,69.

[17][22]吴玲.美国热点警务模式:经验、教训和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6-31.

[18]匡婧.浅析CAPS[J].青春岁,2012(14):299.

[19]李国军.预测警务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05):79-86.

【责任编校:谭明华】

Analysis on the Policing Strategy Research Literatures in China

Zhang Yuqin
(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Kunming 650223,China)

In response to new requirements of policing strategy practice to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has combed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policing strategy in China,with the academic literatures on policing strategy research collected in CNKI from 2001 to 2016 as the sample,and analyzed the policing strategy research's period feature,academia constitution, hottopicandfrontiertrend,inordertoprovideabasicknowledgetool for the furtherdevelopmentofpolice strategytheories and practic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Policing Strategy;Literatures Analysis;Hot Topics;Frontier Trend

D631

A

1673―2391(2017)02―0003―06

十余年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CNKI)收录的警务策略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样本,对国内警务策略研究论文的时期分布、研究力量和研究的热点主题及不足环节进行了分析,以便为警务策略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与实践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2017-01-16

张育勤(1971—),女,广东揭西人,云南警官学院治安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治安管理。

猜你喜欢

警务犯罪文献
公园里的犯罪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elevisions
环球警务专访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环境犯罪的崛起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