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小波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

2017-04-15黄慈舟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研究

黄慈舟

【摘要】王小波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宝贵财富,其反讽表达手法与幽默性就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手法来实现的,他的作品在1997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王小波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小波作品;语言风格;研究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小说类的、杂文类的、评论类的、纪念类的,主要的作品有:《寻找无双》、《未来的世界》、《京片子与民族自尊心》、《知识分子的不幸》、《我的师承》、《不再沉默》等。王小波的作品在它生前默默無闻,1997年早逝后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蜂拥而至,争相阅读,对作品的风格、形式、内容、语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研究中形成两大派别,认可他的人认为他的作品表达的思想、语言有独特的地方,让人看了耳目一新,清新扑面,打破了文学界死气沉沉的现象,给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深深的影响了读者的看世观点和人生观,形成了王小波的一个时代。否定他的人认为他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单一,语言风格相似,语言过于粗俗,毫无新意,不值得推崇。

不管怎样,王小波对文学界的影响很大,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流畅、质朴、淡定充满了睿智、诗意的特点,他独特新奇的说话方式的研究空间还是很大的,下面我们对王小波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一、幽默的语言风格

首先王小波的作品具有幽默、讽刺的风格,蕴含着趣味性,这是他作品中比较吸引人的地方。例如:“马上我就要逃进山去,可是陈清杨不肯跟我走。她还说,她无疑是当地斗过的破鞋里最漂亮的一个。斗她的时候,周围好几个队的人都去看,这让她觉得无比自豪。”作者通过幽默而戏谑的语言表明对文化大革命搞批斗运动的讽刺和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善于运用讽刺的语言是王小波语言的特点,利用反讽描写了一个比较不和情理的荒诞的社会,在文章《文明与反讽中》写到:“在欧洲基督教早期,下面已经烤好了,该翻翻个了。”将要被惩处的人比厨师更加关心做饭,充满了幽默讽刺的意味。在《黄金时代》王小波也有一些经典的幽默讽刺的描写,比如王二曾说过:“我以为我的交代材料最具有文采,就像专业作家一样”,王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为自己能够写出具有文采的交代材料感到自豪,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幽默,极具讽刺意味。王二国没出成,被卡住了,非常气氛跑到学校折腾,曾说过:“只要找我谈话,一件好事就诞生了,全是这些帮助的功劳。”

二、粗犷的语言风格

其次,王小波的语言风格具有粗俗性、狂欢化的特点,在一些作品中的人物经常讲粗话、脏话、让人尴尬的话,他的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随意性。所谓狂欢就是指在语言上打破秩序,思维习惯。王小波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他将生活中的阴暗面进行狂欢化,将无趣的事物用狂欢化的语言将其变得有趣粗犷,让读者更加形象、深刻的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比如:在《黄金时代》中:造大粪、磨屁股、真他妈的、混蛋、笨蛋、滚蛋等,语言运用的通俗易懂,接近老百姓的生活,幽默风趣,极具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具有狂欢化的特点。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好比创设了一个不同凡响的环境,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极具夸张想象,可以让读者畅快淋漓,张开空间想象的翅膀,肆意发挥。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有好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情节,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突破自我,好比读者进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正在举行狂欢节的房间。

三、诗情画意的语言

第三,作品中具有诗情画意与理性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语言通俗易懂较平淡,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语言口语化,文笔非常优美富有诗意,朗朗上口,短句较多,具有诗般的节奏和美感。比如:“我们生活在漫漫寒夜,天际却无引路的明星”,“这是他的似水年华,不是我的”,这些句子优美动听,似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他的语言不但优美而且具有深刻的道理,让人在诗情画意中领略人生的韵味。作者利用通俗的道理去揭示问题的真谛,把恰似幽默荒诞的事实进行没有愤怒的控诉,泰然处之,一笑而过。通过敏锐、理性的洞察,让读者了解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王小波的作品与众不同,具有一股清新的气息沁入心田,粗俗中带有亲切感,狂欢中具有生活的平淡化,幽默中体现哲理性,时而让人沉思,时而让人兴奋,时而让人快乐,时而让人悲伤,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 李亚琪. “象”与“猪”——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自我”寻觅[J].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7).

[2] 程 维. 逃脱不了的规训社会——福柯的规训权力视角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8).

[3] 姚新勇. “黄金时代”的重写与敞开——王小波的写作与现代新理性的重建[J].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4] 杨经建, 伍 丹. 存在的“虚无”之境与虚无的“存在”之义——王小波和贾平凹新论[J].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语用表达本位的实践思考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