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大凉山的“悬崖村”

2017-04-15石闯

环球慈善 2017年1期
关键词:阿土勒尔昭觉县

石闯

除了天梯,这里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

“你一直往上走吧,爬到天上就到了。”一村民调侃。他所说的就是阿土列尔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狮子山的半山腰,海拔在1500米。连接村庄与外界的是一节节依附在悬崖绝壁上、几乎垂直的“天梯”。这个村庄,就是闻名的“悬崖村”。

因隐居深山、交通隔绝、信息闭塞,这里一度被外人称为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现实版“世外桃源”,但经济发展也严重滞后。20多年来,从藤索、木梯到钢梯,“悬崖村”的蜕变从未停止,也引起了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人惊呼,这么危险的地方,如何生存?

其实,这个村庄只是大凉山众多贫瘠村庄的缩影,只不过,它幸运地站在了聚光灯下。与其隔河相望的哈甘乡瓦伍村,村民们依靠的仍是绝壁上的藤梯,险象丛生。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等十分突出,投巨资修路或者整体搬迁?“悬崖村”的困局依然待解。被紧紧“套”住的一家三口!

几天前的—场大雪过后,早晨8点多,大片的阳光从狮子山顶的云雾中散落下来,带来了一丝丝暖意。早起的村民在家门口点燃了一捆玉米秆,升腾起了袅袅炊烟,宁静而安详。

42岁的村民某色达机披了一件外套,把一捆收拾好的柴火用绳子捆扎好,要背回家里去。他所处的村庄就是阿土列尔村下面的自然村叫勒尔社,是个“悬崖上的村庄”。

整个村庄有72户人家,零星地分布在一个大约60度的山坡上。某色达机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他的房子是用泥土堆砌的瓦房,有些地方脱落了,显得有些破败。走进他的家,院子里堆放了许多玉米秆,一两头猪在里面跑来跑去。

卧室兼厨房的梁栋上挂了些腊肉,屋子里没有找到电视机、冰箱及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墙壁是毛坯,由于做饭,墙壁上被熏得黑漆漆的一片,仅有_扇小窗户也没有用玻璃做严实,一阵阵风可以直接刮进来。

‘上有老,下有小,实在出不去呀。”某色达机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穷,他小学都没有毕业,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父亲健在时还能出去在建筑工地上打点工贴补家用,然而,父亲病逝后就出不去了,“一家三口,老的老,小的小,吃喝拉撒都得我照顾。”

五六年前他离了婚,妻子几乎没再回来过,他也理解妻子的选择。他的母亲阿古莫玛马生于1939年,身体不好,行走不便。他的儿子某色日布生于2005年,11岁了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读书。“母亲年轻时上下山很自由,不用管现在七八十岁了,上下山需要好几个人帮忙背,很麻烦人家。已经有十几年没下过山了。她需要吃药,我就下山给她取。”

由于不能外出打工,某色达机缺乏来钱的渠道。家里种了五亩地,平时种些玉米、苞谷、土豆,养的也有猪、羊、鸡子也有一些核桃树和花椒树,“虽然每年的产量很不错,足够自己广家吃了,但是东西太重了,送不下去,换不成钱花”。

他也想过和村子里的年轻人一样,去外地打工,但家里这个样子,附近又没有合适的活儿于,他只能困守在家里,守着自己的老本。2016年,他有了一个“肥差”,就是给村子里修建钢梯。“每天从山下的公路口背着一捆钢管上来,也挣了一点点苦力钱,高兴了一阵子”。

最近的回家路最“要命”

在不少外人看来,阿土列尔村勒尔社是个男耕女织、民风淳朴、拥有诗情画意的现实版“世外桃源”。这里位于大峡谷的深处,山下就是蜿蜒奔腾的美姑河。抬眼望去,巍峨险峻的狮子山及对面的龙头山上植被茂密,绿意盎然,而且空气清新,没有纷繁复杂的干扰。

然而,对村民俄的根哈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交通太不便了,就是走过多少次,心里也还有些怕的。”他說,从村里到山下,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条绕远路,就是经过另外两个村山路,虽然不陡峭但绕得很远,从村子到勒尔小学大约18公里,太远了。

另一条是从峡谷里走,然而因为雨水多,河流水涨得很高,每年只有3q'-~J枯水期可以相对安全地通过,还要提防山上的落石,“那条路,也不是我们回家的上上之选”。

俄的根哈说,因此,村民们最喜欢走的是“天梯之路”,三四公里长,其中有十几处峭壁,攀爬全靠藤梯。一些惊心路段,能下脚的地方不到手掌大,险象丛生,但村民们认为最便捷。而这条“天梯之路”共有梯子17条218级,是昭觉县境内层级数最多的。

2016年11月27日下午,俄的根哈陪同外地来的客人从位于公路边的勒尔小学出发。“我替你背一会儿吧,你背着东西上不去。”据他介绍,从此处到勒尔社要翻越好几座大山,勒尔社处在海拔1400米至1600米,狮子山的最高处是2300多米,最低处600多米。

从勒尔小学向上望去,是一望无际的高山横在眼前。“上山的路在哪儿?”俄的根哈用手指了指高高耸立的大山调侃说:“路就在悬崖上,你_直往上走吧,爬到天上就到了!”沿着坡度大约70度的蜿蜒小路慢慢向上攀登,不少人累得气喘吁吁。俄的根哈说:“从这里到山顶,直线距离约1500米。路很陡,都是悬崖,第一次来走,千万不要逞能猛冲。”他说,他的媳妇第一次来到村子里时很担忧,“我和家里人‘护驾了两三次,她才满满适应了。”

越往上走,山路越来越陡峭,也越来越难走,不到半米宽,特别是几处悬崖峭壁上的路,每迈出一步,都要手脚并用才敢迈出第二步。回头看走过的路,不禁心惊肉跳。往下一看,感觉头晕目眩。“平时上山一个多小时,下山40分钟就够了,习惯就好了。”他说。而最险的是那些悬崖绝壁上的“天梯”,其中最长的那一段角度几乎垂直,长约30米,触目懔心。腰系绳索父母当“保镖”

“我们这个村子的历史至少有200年了。”村民某色吉日说,自爷爷的爷爷那一代,就居住在阿土列尔勒尔社了。村里老人留下的传说也比较多,比如利用地势天险规避战争纷扰、土地肥沃等。一些年长的村民表示,勒尔社虽处在悬崖上,除了公路不通,什么都好。

虽然道路不通,但勒尔社并未与世隔绝。村民们让孩子们读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更希望融入山下的社会。“说起来很尴尬,村里多少年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了,高中生都很少。”村民吉巴日洛表示,由于文化程度低,很多人只能外出打工,发家致富成为奢望。

“村子里的孩子们多,有的一家生了5个孩子,有的生了3个。子女多,做父母的吃尽了苦头,就想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问题。”吉巴日洛说。

30多岁的村民陈古吉就有5个孩子,4个女孩1个男孩,最小的男孩叫陈木黑,6岁。他是最担心孩子们上学安全的家长。目前勒尔社在山下勒尔小学读书的孩子有15个大多是女孩。每次都由3名家长护送上下学。每次陈古吉都要把绳子系在最小的孩子腰间,而6岁的陈木黑己上下山好多次了。在爬垂直藤梯时,陈古吉精神最紧张,生怕出意外。

那么,“天梯之路”是何时修建的?村民某色达机介绍,具体年份记不清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祖辈走得多了,趟出了这条“天梯之路”。他说,20多年前,天梯全是藤条和木棒做成的,村里人习惯陛叫天悌为藤梯。然而,风吹雨淋日晒,藤梯腐朽得快也不安全,有人不小心踩空后被摔死。于是村里组织分段维护,分别由牛觉社、特土社、勒尔社和古曲洛社四个社承担。维修时限一年一次,人力由各社义务派遣,所需材料采取村社自筹方式。“这条路维修起来很艰险,但大家也没意见,因为这是近路,大家都方便。”

吉巴日洛告诉记者,他听老人说,先后有七八爪人从天梯上丧生,有村民,也有外来的。他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2009年,苏巴姑电站修建施工期间,一个技术工人在走藤梯时不幸摔下悬崖,“藤梯下都是万丈悬崖,摔得粉身碎骨,连尸首也没找全。”后来,电站修建方发现了天梯的危险陛,与村里协商后捐赠钢索、钢筋、钢管等,村民给天梯加固。

而最近的一次天梯加固则是采用了钢梯,施工了一两个月。“悬崖村”开始使用钢管代替老旧的“藤梯”。11月初,新天梯建好了,一些路段开了新路。过去的藤梯几乎和崖壁垂直,现在的钢梯倾斜度f氐了些,行走方便很多,也安全多了,而过去的藤梯不再使用。

拿不出彩礼光棍汉子多

“现在有了新的钢梯,好多了。要不有了急病来不及送下山,就麻烦了。”25岁的村民吉巴日洛说,因为村子里不通公路,勒尔社有三个无法解决的烦恼:看病、入学与嫁娶。“取个媳妇太难了村子三四十岁、二三十岁的光棍汉子有二三十个,说起来真是愁人。”

吉巴日洛介绍,当地的反峪17岁就可以结婚,但年轻帅气的拉博至今没有女朋友。他说,在当地的风俗里,同一家支(家族)的青年男女不可以成婚。勒尔社的村民基本来自某色、吉巴、俄的3个家支,他们的青年男女谈恋爱,多数经人介绍。从17岁到现在,拉博也见过一些女孩,可是一个也没成功:“就是你说的,她们不愿意爬到这山上来。”

与同龄的年轻人相比,吉巴日洛还算幸運。初中毕业后去了河南三门峡当兵,退伍后在外打工,脑子灵活一些,自身长相也帅气些,2015年终于娶了一个邻近村子的媳妇,“岳父说,女儿是大学生,彩礼多一些,花了25万才娶到家,有些还是银行贷款,没办法呀!”

吉巴日洛说,村子里一般的彩礼钱是15万元左右,“你出不起,人家姑娘就不会来,村子里收入有限,很多小伙家里也出不起,遇到的女孩也少,压力很大,婚事就给耽搁了。”他说,你看看,大多数家庭的房屋都是土坯墙体,只有一部分屋顶是彩钢瓦。

“15岁之前上下山一般都有父母陪伴,15岁以后,父母叫我下山买盐,如果等了很久不见回来,父母就会过来寻找,路上条件这么恶劣,他们心里其实都怕呀。”吉巴日洛说,村民进出村子一般每周下山赶集一次。种植的花椒和核桃丰收时就背到几公里远的莫红小集镇交易,“如果没事,两三天下一次山,而下午5点半以后或雨雪天气,就不外出了。”

村民俄的根哈说,村里从来没有小卖部,要用就得下山去背。“你看我们种了不少农作物,也不错,可是大件或太重的东西,村民们是不会买的,因为无法上下山。大多数赶集,是下山买些日用品,还有生产工具及肥料。”村里养的牛、羊和猪,也没办法运到山下交易。

“年轻小伙背一袋化肥,就很了不起了。大多数壮劳力上山背的最多也就50斤,只有极个别的能够达到百十斤。”他说,村里不是过节也很少喝酒,生活条件不允许,“村里的人生病也是个麻烦事,年纪大的基本上都靠村里有医术的老人用土方解决。如果年轻人病重,尤其是女人,年轻力壮的男人就把她绑在身上,前后几个人协助背下山进医院治疗很难。”

“悬崖村”出路在何方?

既然“悬崖村”老百姓的出行安全和行路如此之艰难,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困境呢?不少关心“悬崖村”的人提出了两个方案:修路或搬迁。其一J要想富,先修路,对于“悬崖村”来说,要想安全,先修路,修路的重要性准都知道,可修路却需要花钱。

2016年11月29日下午,昭觉县公路管理局副局长袁文彬告诉记者“测算下来,‘悬崖村修条路需要投资4000万元,昭觉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个亿,这并不现实。”他坦言,昭觉县不通路的村还有33个,为阿土列尔村修路,短期内不现实。“即便钱筹够了,但路咋修,是否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使用价值到底有多大?这些都需要从长计议。”据了解,这条路该如何修?投入巨资值与不值?在当地存在争议,解决“天梯之路”有点两难。

对于“悬崖村”来说,既然山不过来,人过去,另一个方案是“悬崖村”整体搬迁。对此,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表示:“谁都知道故土难离,从感情上就不好过。村民们搬迁出去后的生计如何解决?易地搬迁则面临着失地,对村民来说后续日子也不那么容易过。”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悬崖村”只是凉山州的一个缩影。凉山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精准扶贫任重道远。

凉山州教育局经全面摸排后共查出19个类1以的“悬崖村”,涉及5个县(市)的3N乡镇中心校、9所村小学,共1292名学生。而与“悬崖村”隔河相望的哈甘乡瓦伍村,村民们仍依靠藤梯,孩子们求学路依然险象丛生。

凉山州教育局对类似“悬崖村”学生实行全寄宿管理。节假日学生往返时,学校安排、动员教师和家长在隐患点开展护送工作。对类似“悬崖村”学生足额落实补助资金。对1292名学生按照每生每天15元、每月补助30天标准,落实每生每年补助资金4500元。

“悬崖村”之难,其实印证的是凉山州全局的脱贫攻坚之难。“当然这不是说‘悬崖村的问题只能这么‘悬着,也不意味着就无计可施。”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张伟教授告诉记者“政府部门应在加大物质扶贫的同时加大精神扶贫力度,扭转村民们‘等要靠思想,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引导村民们‘宁愿苦干,绝不苦熬的观念。”

而令“悬崖村”村民们欣慰的是,2016年9月,阿土列尔村勒尔社幼儿园教学点开办了。刚通过招教考试的年轻女教师吉伍尔洛来到了这个村庄,她的班里已经有y24个儿童,其中小的两岁,大的四五岁,在用农舍改造的教室里,传来了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读书声。

“一口吃不成胖子。哈甘乡瓦伍村的‘悬崖村出行难题,目前,我们正在着力解决。”昭觉县公路管理局副局长袁文彬说。而一专家说,帮助和引导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用勤劳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家的路,愿他们永远平安

16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6岁,然而,却要面对—条‘生长”在绝壁上的“天梯之路”,万丈悬崖,步步驚心,但他们依然勇敢地行走在了高山之巅,他们就是“悬崖村”的孩子们,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坚强。他们的身后是—群平凡而坚强盼父母们。

多少年前,生活在这个被专家称为是人类在险恶环境里生存的“活化石”的“悬崖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代又一代村民们,在悬崖上辟出路来,用藤索和木条,在绝壁上架起了一座座天梯,创造了令人震惊和赞叹的“攀爬奇迹”。

是的,“路很难走”,即便是走了多少次的14岁少年某色拉时而父母带着她回家,时而她和同学们一起回去,也会说:“如果爬梯子回头看的话,头会晕。校长和老师会送我们到半山腰,父母来接。我喜欢读书,有了他们的保护,我不怕,我要考上大学。”

在城市里走惯了平路,第一次面对如此凶险的“天梯之路”,面对身后攀爬过的陡峭悬崖,禁不住心凉肉跳。采访的第一天晚上,看到自己拍下的图片,想到自己走过的路才有些后怕,也不明白:当时是什么样的勇气,在悬崖绝壁上攀登行走了几个小时,又走了下来!

这是一条让每一个人都很牵挂的路。上山两个多小时,下山两个多小时,双腿发软,每一次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心灵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其中的艰难和挑战,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如果你来,你才会深切地感受到,可是“悬崖村”的孩子们和村民们呢?

可喜的是,钢梯架好了,更安全了,“悬崖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请向他伸出你温暖而热情的双手,“悬崖村”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也期待他们回家的路,永远平安。

猜你喜欢

阿土勒尔昭觉县
巴尔莫勒尔城堡陪伴女王一生
昭觉县核桃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对策
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分析
昭觉县精准扶贫实施状况研究*
阿土的蜡烛
阿土的蜡烛
比勒尔翻译思想研究——以《山海经》英译为例
阿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