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应用研究
2017-04-15高峰
高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合理运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等跨文化交际知识,选用高效的培训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译员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与口译的关系,指出了提高学生对源语的跨文化交际信息的掌握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提出了融入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口译技能培训策略,并对比了国内和国外的口译能力培养方法。
关键词:口译;培训方法;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46-04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不断拓展,涉外活动尤其是涉外商贸迅猛增长,作为对外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媒介,翻译也随之而受到更多关注。口译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口译人才数量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口译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承担口译人才培養任务的各高校和翻译机构,也在努力探索和推进教学改革,寻找科学、高效的口译人才培养策略。
口译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译者的“译员能力”的一部分,它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包括对源语的听辨能力、逻辑整合与分析能力;口译记忆能力;语言间灵活转换和准确表达能力等。此外,还包括言外知识,即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即属于其中一部分(图1)。
口译技能经过实践和训练后不断发展,进而成为译员能力。译员能力主要指译者从事翻译职业的能力。口译技能属于译员能力的一部分(图2)。
一、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口译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过去交替传译是口译的主要形式,因为相对同声传译而言,交替传译难度稍低,信息的准确度和完整性更高。但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拓展,交际各方希望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交流更加节省时间,所以同声传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尽管事实上这意味着对译员的工作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强。同声传译对译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要求极高,除了较强的外语及专业知识,对译员的听辨能力、专注能力、抗压能力都是挑战。当然译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更是口译译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口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时候是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因素。准确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会对翻译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跨文化交际既包括语言交际还包括非语言交际等内容。非语言交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副语言,伴随有声语言的声高、声长、笑声、咳嗽等要素;体态语,身体的动作、姿态、手势等;客体语,指对交际效果有一定影响作用的性别、体貌、服饰、首饰等个体要素;环境语:翻译活动的场所、物品摆放等。口译现场的环境、设备、听众对翻译活动的反应和态度、听众的知识结构素质、发言人的语音面貌等等都会对译员的翻译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翻译活动尤其是口译,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因为面对的交际方会变,内容会不断变化,而且很难预测,翻译进行中会涉及哪些实际内容。就以跨文化交际知识中的环境语、客体语、副语言以及时间与空间知识等对于口译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来分析。会场的设备设施是否功能完善,是否能保证声音效果完好,会议参加人员能否保持会场秩序,有没有不必要的噪音,说话声,会议发言人是否注意表达时的语速、声音等等。
翻译实际细节过程而言,很多时候情况不一,无规律可循,需要译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自信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纽伯特认为,所谓翻译能力是指译者准确适时地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易变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
翻译并非完全是语言过程,翻译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的重要任务是完成一种信息附加着文化的“转换”。从这一角度来说,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畴有所重叠。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内容包括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还包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宗教思想、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等等。这些知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体现为不同的文化概念和倾向。
二、口译技能培训策略
有学者针对口译特点,提出用“技能培训系统”来代指教学方法。拿同传为例,目前,就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而言,何其莘的论著中提出同传的训练方法为:影子训练,就是与原语几乎同步跟读听到的内容;原语概述,复述听过的原语内容;视译,面对原语语篇文字,用译人语进行口译训练的方法;磁带练习;模拟会议。而张维为认为同传训练的方法包括:原语重复、原语概括、译语概括、视译、技巧练习、磁带练习等。这些训练形式,不经过系统规划,并“因材施教”,最终教学过程结束很可能事倍功半。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筛选高效合理的方法是口译培训的关键。培训当中如何把跨文化交际知识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在口译中对所听源语(被翻译的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信息的掌握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
口译训练不仅要注重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更要注重训练的时间保证。据调查,有些高校的翻译硕士培养,在训练时间上没有充分保证。除上课时间外,很多学生忙于各自安排的内容。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设施、或者自己寻找合适的地点和设备进行训练。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如外交部翻译处的张璐、费胜潮等,他们通常在本科毕业后,还要经过4~5年的专业化、高强度的培训,才能胜任广为大众关注的工作岗位。事实上,学生真正能在社会口译实战中独当一面,需要有前期充足的训练时间为保障。因此,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定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环节——保证课程时间。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如下方面(如图3)。
听力是译员做好口译的基础。外语听力学习是所有学习者很难跨越的障碍。要做一名出色的口译译员,听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听力过硬,英译汉时才能听得准确、理解到位,为后续翻译打下牢固基础。对于现在学习口译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来说,听力是学习路上的一大障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要督促鼓励学生自我分析、反复实践、刻苦训练。要从跨文化交际知识中的礼仪、价值观、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内容的双语对比中,深入理解交流双方的话语意图,并利用非语言交际知识中的客体语和副语言等知识,感知和洞察源语和译入语讲话者的真正意图,使翻译过程顺利地完成。
翻译工作复杂艰巨而富有魅力,适合于那些语言功底好,有耐心,肯钻研的人。尤其是英汉翻译中,要做到译文“表达准确,通顺易懂”,就要求译员有良好的汉语功底。要熟悉汉语中的名篇佳作,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等。熟知汉语四字格词语、诗文典籍等等,对于一个口译译员是非常有益的。大家熟知的为温家宝、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的张璐,在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涉及古文诗词,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张璐现场口译译文为:“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one hundred miles joum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译文直译:在百里的旅途中,有一半人会在途中放弃。“fall by the wayside”在英语中是半途而废的意思,用英语中的成语来翻译中国古语,对接得很巧妙。能在世界关注的现场口译中,表现如此稳健精彩,是对语言透彻了解的结果。当然,做足功课,方能游刃有余。要成为合格的译员,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文化知识,不同国家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专业知识、热门话题等内容,为翻译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口译能力提高重要组成部分的还包括提高口译笔记记录能力和做好口译中的预测。笔记是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重要帮手,交替传译由于时间相对宽裕,但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多,讲话者通常会在下一个翻译轮开始前,表述很多内容,所以笔记的辅助对于译员尤为重要。而同声传译中笔记是翻译活动中关键信息的传递媒介,依靠笔记,数据等重要信息才能保证被准确转换。笔记训练提高译员的记录时间和效率。预测是对讲话者未表达信息的一种可能化的猜测,是译者结合个人的知识和阅历积累,对讲话者采取的一种主动的,节约时间的预判。针对预测,更为快捷地进行话语传译,为有难度的翻译内容节约翻译时间,从而保持翻译节奏。口译中同传的预测分为两种:一是词语预测;二是语义预测。经过耐心细致的训练,学员在这两方面会快速提高。
翻译者能力智力相关因素、非智力因素、口译知识、言外知识、双语能力、译员身体素质、译员心理承受能力、译员职业素养、口译技能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经过不断学习训练和翻译实践会有明显提高。
结合上述内容,总结翻译者能力还可以归结为智力相关因素和非智力相关因素。智力有关的因素包涵口译知识、言外知识与双语能力。这些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的方式获得,也可以称之为口译能力,它们与译员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而非智力因素包括译员身体素质、譯员心理承受力以及译员职业素养等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构成了译者能力整体。
三、国内外方法对比
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国外学者与我们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鲍川运教授认为应该按照课时量、学生程度、实事求是、因人施教,并应制定比较实际具体的教学目标。还有学者认为应该针对各个单项,进行系统的训练。比如视译、跟读、数字翻译、会议模拟等等,逐个突破,强化技能。有人认为应结合发言人不同语音语调,加强学生接听外语的能力,做到与原语在语气上保持一致等等。
国外高校口译译员的培养方式确有长处。比如在美国大学翻译课堂上,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商贸翻译、法律翻译、广告翻译、医药翻译、社科翻译等因人而异的专项培养。经过系统的翻译训练成为某一社会领域知识的翻译拔尖人才。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即可以开展工作,服务社会。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如何接洽翻译任务,计算翻译成本、用时、收入等等。提倡翻译训练以语篇为理解单位——即任务式的翻译实践,不以句子和个别段落为主要训练对象。这样有利于对翻译内容理解的全面准确。另外,翻译训练中鼓励学生分组完成,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然后对比不同组之间的翻译速度和质量,从而达到更为宏观地认识翻译过程,了解社会翻译工作细节的目的。学生通过在校的翻译学习,能够预先体验社会翻译工作的特点。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习者适应时代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素质,如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发展。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等等。鉴于此,高校翻译教学要尽早改变旧有的以培训通识性翻译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科学的不同门类的考试严格考评把关。
四、结语
作为一个尚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行业,翻译领域从长期发展来看,还需系统而完整的行业标准、监督制度以及培训体系等,这是支撑翻译行业良性成长的必要基础。
社会需要更多的翻译人才,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对翻译事业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