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防范

2017-04-15颜姝

求知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内皮心肌细胞脑缺血

颜姝

一、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在患者心肌缺血时,体内的H+、Ca2+与Na+会大量积聚,再灌注致使患者体内细胞离子流量发生改变,产生了细胞毒性,在缺血缺氧的过程中,人体内H+会大量增加,Na+浓度会大幅上升,出现Ca+内流的问题,继而引发细胞内钙超载,激活钙依赖性磷脂酶, 从而引发线粒体超微结构损害、ATP耗竭与心肌顿抑,产生心肌细胞毒性。人体的心肌细胞中有大量的线粒体,可以满足收缩能量需求,其中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就是mPTP,由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内PH恢复会导致mPTP开放,继而促使蛋白分子与离子进入线粒体,引起电位的崩解。此外,这一过程还涉及K+通道以及ATP的敏感性,需要进行缺血预处理,这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人体的内皮细胞很容易受到ROS的攻击,冠状动脉内皮会释放出缩血活性物质,加重患者的心肌损伤,同时,内皮细胞还会利用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引起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再次加重损伤。一般情况下,心肌缺血患者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高发人群,冠状动脉患者常常会伴随血栓堵塞,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碎片或者白细胞堵塞引起。而动脉闭塞慢性缺血、糖尿病、左心室肥大也会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利用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

二、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范措施

近年来,关于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范,临床中已经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但单一的治疗方式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对于心脑缺血再灌注損伤的防范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其防范机制包括NO代谢、Na+-H+交换体、代谢添加剂、氧化应激等,虽然单一的防范措施在临床中的疗效并不理想,但是学界一直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内钙超载的问题,研究人员发现,采用Na+-H+交换体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心外科患者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是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因此没有在临床中得到推广。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正性心肌重构、抗凋亡、内皮祖细胞招募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早在2006年,美国NIH就针对这一药物的治疗机制展开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在药物技术的发展下,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给药方式也呈现出靶向化的发展方向,介入疗法的诞生可以将药物传输至心肌组织与冠脉内皮组织,目前应用最多的药物就是阿卡地辛与腺苷。阿卡地辛可以提升组织腺苷水平,起到理想的心肌保护作用,降低心肌梗死、中风、心脏病等引起的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此外,可以采用缺血预处理措施。临床研究显示,缺血预处理措施可以对缺血再灌注心脏起到保护效果,这可能与RPS的降低、PH速度的改变、Ca2+引起的mPTP相关,因此,心肌mPTP也是上游细胞内信号通路的一个治疗靶点。研究人员提出,静脉注射cyclosporine A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着理想的疗效。目前,临床中已经开始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应用谷氨酸、丙酮酸、天门冬氨酸,减轻氧化性的应激损伤。但是目前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小规模临床应用,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推广,且其副作用尚未得到证实,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近几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关键就是恢复供血,但是又会给患者脑组织造成损伤。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十分复杂,有EAA毒性作用、自由基形成、钙离子超载、炎性反应的共同参与,虽然人们针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大多局限在动物实验中,在临床中的应用还存在局限性。在下一阶段下,还需要利用已知的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出防范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 峰.四逆汤口服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6(9).

[2]吴 烨,何 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及相关药物的研发[J].药学进展,2010(7).

猜你喜欢

内皮心肌细胞脑缺血
蒙药嘎日迪-13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研究*
基于“内皮损伤学说”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勒布朗的遗产
虎杖苷抑制高糖引起新生鼠心肌细胞钙漏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七氟烷预处理后对大鼠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颈动脉重度狭窄脑缺血支架术后CT灌注变化
基于“肠外翻—心肌细胞”联用模型的益气活血方药效学作用评价及机制探讨
丹参酚酸B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影响
晕厥的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