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阅读教学方法,体会课文情感
2017-04-15胡荣
胡荣
摘 要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非常重要。本文就对指导小学生阅读提出: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预习习惯,注重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 阅读 预习 个性化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48-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环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课文,在阅读教学时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火烧云》导入课题时,我对学生说:“天上的云是最常见不过的了,但是你们注意观察过它们的样子和变化吗?有一种云叫火烧云,这可不是天天都能见到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火烧云?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火烧太壮观太好看了!让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来了解火烧云的美丽奇观,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吧!”话音一落,教室顿时书声琅琅,兴趣盎然。求知欲大大提高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有迫不及待了解课文的兴趣。
二、学会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绝不能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而要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积极开动脑筋,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刚开始时,可制定导读目标,引导学生怎样预习,教给预习的方法。
在教新课文前,要设计一定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如教学《望大陆》时,因为学生对当今形势了解甚少。因此,在课前,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1)请教长辈及老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2)通过上网、看书等查找相关资料收集整理。上课时,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再学习课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感知,就能体会到文本中渴望祖国统一强烈愿望了。以后学习类似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方法来学习。教师通过预习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慢慢放手,让学生能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并掌握预习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规律为有实效地阅读课文架设良好阶梯。
三、感情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1.运用比较、揣摩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辟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比较揣摩品味,挖掘其更深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使其有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水到渠成。如《詹天佑》一课,描写铁路竣工后,“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我就问学生“藐视”可以换成“小看”吗?把“回击”用“打击”换掉行不?为什么?通过教师讲解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原词的妙处,明白不能换掉,换掉后所表达的情感不到位。之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2.联系生活体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但缺乏的是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提炼,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有些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过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文中出现小巴迪的话语,起先学生就是读不出课文所要表达的那种委屈、无奈,之后让学生想想自己受到父母或老师的不理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来读课文,就能把那感情都表现出来了。
四、個性化朗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的揣摩中获得个性的情感体验,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朗读,让阅读教学达到最高的境界。如《奴隶英雄》属于话剧,其中人物众多,不同人物间的性格各异,各有特点,就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来扮演,学生就能更好的体会课文,更好的融入到课文中去。
(责任编辑 刘 馨)